“勾践种兰必择地,只今兰渚乃其处。”明代文人徐渭在《兰谷歌》中道出了漓渚兰花的历史,“兰渚山”因而得名,绍兴柯桥也成为中国兰文化的发祥地。而今,兰渚山麓幽兰再次竞放,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拉开帷幕。
2月1日,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新闻发布会在绍兴市柯桥区召开,会上宣布本届春兰节定于2月16日至2月19日举行,全面展现绍兴乡村振兴共富发展新图景。
以“兰”寄情,传播千年兰花文化
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副会长陈少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党委书记、站长张国飞,绍兴市柯桥区委书记陈豪,绍兴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刚等领导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
本届春兰节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总站与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据张国飞介绍,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央地合作”板块上,结下了丰硕成果,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是总台浙江总站、央视频与绍兴市人民政府“央地合作”联合策划打造的文化盛宴和行业盛会。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嘉宾们均身着非遗技艺制作的兰花主题服饰出席发布会,以“兰”寄情,彰显“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的不凡气度。
陈豪在致辞中说:“2023年第二届中国春兰节即将在绍兴柯桥隆重举办,这不仅是一次名贵兰花品种的集中亮相,也是一次全国各地兰友的交流盛会,更是柯桥区传承弘扬兰文化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纺都 杭绍星城’的一次双向融合。”
绍兴素有“兰文化故乡”“春兰祖地”之美称,在国内外各级兰展、兰博会中,绍兴兰花获得奖项1000 余个。陈刚介绍道:“这次举办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有力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乐团团长、首席琵琶艺术家赵聪,中国作家协会副会长、知名作家编剧麦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王冰冰化身“春兰使者”,以“云视频”的方式为本届春兰节送出祝福,邀请全国兰友相聚绍兴,共赴春兰之约。
“央地合作”打造文化盛宴,共谋乡村振兴之路
自2019年经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批准中国春兰节落户绍兴以来,本届春兰节是首次在线下举办。节会期间,将开展一系列配套活动:“花香漓渚”春兰灯会、“兰花百咏”--兰文化书画印作品展、“兰花,让生活更美好”--兰花科普展、“花市迎春”精品花卉展销会。
在“央地合作”的模式下,总台团队为第二届中国春兰节量身策划了开幕式、中国乡村振兴·春兰论坛、《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央视频融媒体探春探展活动,深度赋能绍兴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令人期待的是,在开幕式的“城市艺术共创”环节中,来自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音乐学院等顶级艺术团体的艺术家们,将以风雅旖旎的艺术精品,展现他们在绍兴采风期间的所见所闻。在《国之大雅·二十四节气》央视频融媒体探春探展活动中,总台记者王冰冰还将与浙江总站记者一道,走进美丽绍兴的古城新貌,挖掘古越文化的魅力,探寻访兰、养兰、爱兰的兰花情怀。
小兰花形成大产业,兰渚山麓绽放“共富之花”
兰花历来是高洁典雅的象征,广受国人的喜爱。近年来,绍兴市柯桥区致力于推动兰花产业发展、兰文化传承,辖区内拥有国内唯一的“中国春兰样品园”和全省规模最大的“浙江省蕙兰样品园”,兰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
本届春兰节得到了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各分支机构及各相关城市、企业的积极响应,届时,来自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等多个省市区的超2000盆珍稀兰花竞相争芳,广大兰友和游客亦可身临其境感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陈少敏表示,借此中国春兰节举办的有利契机,兰花协会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业特色产业等发展战略,推动柯桥兰花向产业化、规模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家家富水竹,处处生兰杜。兰渚山麓绽放的“共富之花”日益成为绍兴市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2月16日至2月19日,让我们走进2023第二届中国春兰节,邂逅兰香馥郁的春日时光。
绍兴市都有什么区和桥区都有什么节
您问的是不是绍兴市都有什么区柯桥区都有什么节,绍兴市有三区,分别是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柯桥区有中国春兰节(柯桥兰花节)、世界休闲节;
绍兴柯桥区已连续举办16届“柯桥兰花节”。而今,“兰花节”已成为柯桥乃至绍兴市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中国春兰节”永久举办地,柯桥将以弘扬中国春兰文化、繁荣春兰产业为己任,打响春兰品牌,扩大中国春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希望通过举办“春兰节”,能够激发民众爱兰、识兰、咏兰、养兰的热情,为实施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世界休闲节是世界休闲组织(WLO)继世界休闲大会、世界休闲博览会和世界休闲体育大会之后,全新推出的一个全球性休闲节会,每两年举行一届,将结合休闲大会、主题论坛、国际赛事等全球性活动,与举办城市合力打造一场融文化、旅游、体育、美食、艺术及产业于一体的全民盛会。它“花落”柯桥,得益于柯桥区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和相应资源,不断提升柯桥的休闲城市品质,擦亮“老绍兴·金柯桥”的城市金名片,努力谱写文旅融合的“柯桥新篇章”。
柯桥区,浙江省绍兴市市辖区,位于浙江省东部、绍兴市西北部,南靠会稽山,北濒钱塘江,地势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阶梯形格局。全区陆域面积1067.69平方千米。全区辖11个街道和5个镇(2021年)。柯桥区常住人口为109885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2022年3月,经浙江省委、省政府同意,命名绍兴市柯桥区为2021年度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
兰花的介绍
兰花为多年生草本,单子叶植物。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是中国传统名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花卉。兰花以它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具高洁、清雅的特点。
全面介绍兰花!
学名:Cymbidium goeringii 科属:兰科,兰属
别名:春兰、兰花、山花、草兰、朵朵香
兰花 属兰科,是单子叶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20一40厘米,根长筒状。叶自茎部簇生,线状披针形,稍具革质,2至3片成一束。总状花序,花被2轮,肉质状,内轮3瓣中,2瓣向上直立,下方一瓣唇形,向外反卷,上具紫红色斑或无,雄蕊和花柱合生成合蕊柱,花色由黄褐至浅黄,以不具褐色的纯颜色者为贵异。根簇生,肉质,圆柱形。萌果三角形,种极小。早春由叶丛间抽生多数花茎,每茎顶开一花,花淡黄绿色,清香。
兰花通常分为中国兰和洋兰两种,兰花源产我国,故称中国兰。中国兰主要产于亚洲的亚热带,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山区、西南、华南和台湾各地亦有分布;洋兰大多产在热带和亚热带林区。
兰花是我国古老的花卉之一,栽培历史已有二千多年,约有一百多个品种。依开花的时间分,有春兰、夏兰、秋兰、寒兰、报岁兰。
兰花极具观赏价值,其朴实无华,叶色长青,叶质柔中有刚,花开幽香清远,发乎自然,居“花草四雅”之首。因此人们将兰花尊为“香祖”、“国香”、“天下第一香”。兰花原生于深山幽谷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故有“花中君子”之誉。兰花,叶态优美,花姿娇媚,香馥幽异,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所以,我国人民一直非常喜爱兰花,总结积累了不少养兰经验,如“春不出,夏不日,秋不干,冬不湿。”和《养兰中诀》。
兰花入药,药名草兰。叶治百日咳,根治扭伤,籽治目翳,花可治滞痢。
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单子叶植物中 的一个科,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地生或腐生。兰科是有花植物中最 大的科之一,估计有800个属,3万~3.5万个原生种。另外,在英国《国际散氏兰花杂种登记目录》中正式登记的人工杂交种约有四万种以上,而且每年以1000种以上的数目增加。
我们常看到的国兰和洋兰,只是兰科植物中的一小部分有观赏价值的栽培种类,还有大量的野生兰科植物分布于世界各地
国兰
中国兰花简称国兰,通常是指兰属 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假鳞茎较小,叶线形,根肉质;花茎直立,有花1至10余朵,花小而芳香,通常淡绿色有紫红色斑点。种类不同叶和花形态及花期变化较大。产秦岭以南及西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最少在千年以上,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屈的象征。形成有浓郁中华民族特色的兰文化。用分株、播种或组织培养繁殖。腐殖土盆栽,要求透气排水好;喜半阴和湿润的环境,墨兰建兰和寒兰越冬温度10℃左右,另外几种5℃左右。
国兰的起源与历史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我们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人为万物之灵.兰为百花之英,愿兰蕙自然进入人们心灵的世界,共同将兰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粹发扬光大,以兰会友,共同进步。
关于绍兴的传统文化
绍兴传统文化
越剧
【越剧】绍兴地方剧种。发源于嵊县(今嵊州市)农村,因嵊县归属绍兴府,故早期称绍兴戏。起源于"落地唱书"的农村民间小调,称为"小歌班",只用尺板、笃鼓伴奏,继而逐步增添丝弦和打击乐器,由鼓板指挥,演出时"的笃"之声不绝,俗称"的笃班"。20世纪20年代,以绍兴文戏进入上海,30年代后期改称越剧。在唱腔、表演、音乐和剧目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成为全国性一大剧种。它善于表现细腻的思想感情,剧目以爱情和家庭题材为多。不少著名越剧演员,按各自嗓音特点,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并为青年演员继承发扬。胡琴板式多样,有慢板、中板、快板、清板、倒板以及十字调、呤嗄调、哭调等,唱腔清丽柔和,委婉动听,富于抒情。�
绍剧
【绍剧】又称绍兴大班、绍兴乱弹。兴起于清康熙、乾隆年间,早期多演出于水乡山村的庙宇舞台,20世纪30年代进沪,50年代定名为绍剧。乐器以板胡、笛、斗子为主,音乐与唱腔激昂高亢、粗犷豪放,善于表现慷慨悲壮的感情。主要唱腔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种板式。"三五七"同徽剧的吹腔、高拨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于抒情。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演义小说,约有300多个,1949年后经整理和新编的剧目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寿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绍兴农村斗争的现代剧《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银幕,获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拷贝发行到70多个国家或地区。�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绍兴说唱艺术。始于清末。早期一人唱说,旁有一二人帮和,活跃于小镇茶店或农村庙会。初演唱恭喜发财、吉祥如意之套辞,后渐形成有故事情节的节诗。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唱词以绍兴方言土语为主,故事铺叙中随口增减,即兴性、随意性大。传统书目有《闹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后有《血泪荡》、《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疯姑娘》在国内获奖。艺人多由爱好者从他业转入。著名艺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后涌现了胡兆海、倪齐全等艺术家。�
社戏
【社戏】旧时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草台"(庙外空地搭建的台)或"河台"(台搭建于河上)演出。演社戏的大多是绍剧戏班。一说社为划分地域的名称,社中演戏称社戏。鲁迅有《社戏》一文,描写了清末绍兴乡间演社戏的情形。�
目莲戏
【目莲戏】社戏为酬神,目莲戏则求鬼。旧时,绍兴民间为祈安,以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为鬼节,目莲戏演出多在中元节前后举行。戏班称目莲班,为半职业性,演员平时多为道士或渔夫、农夫。唱腔属越中调腔一系,但较粗疏不甚规范。目莲戏取材于《目莲救母》故事。开演前有"起殇"一场,谓请鬼观剧。演出时,按例于台上悬无常、牛头马面的头套,音乐阴森悲凉,少有妇孺观看。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知府李享特曾以禁演目莲戏为十禁之一,但相沿成习,未能止。1949年后,除1956年前良目莲班应邀赴沪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演出外,目莲戏在民间逐渐消失。�
迎神赛会
【迎神赛会】旧时,庙、祠遍设,繁衍出各类庙会。为祈福消灾,一般庙会仅祭祀及演社戏酬神。同时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的,称迎神赛会。除旱灾求雨外,均在菩萨生辰进行。迎神赛会,设会首,以庙产收入及向商号民众募资充作经费,并有各村坊明确分工的会货(如仪仗的校会、放火铳的铳会),配备一套人员、道具和服饰,届时召之即来。凡神巡行经过的村坊,均在路边搭供棚,专人恭候并供奉香烛福礼。除陆会外,还有水会,往往出动数十条大船。此俗延续至50年代初。�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始于明而盛于清,有"无绍不成衙"之说。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绍兴师爷已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有"刑名师爷"、"书启师爷"和"挂号师爷"、"证比师爷"等分工。在督、抚级的大衙门中,还有起草奏折、奏疏的"折奏师爷"。历来对绍兴师爷毁誉不一,贬者认为绍兴师爷奸刁乖巧,心胸狭窄,口不饶人,笔如刀剑,往往置人于死地。褒者则认为他们精明能干,嫉恶如仇,不畏权贵,有正义感。�
吃讲茶
【吃讲茶】旧时,绍兴的茶店既是市民吃茶听说唱的娱乐场所,又是民间交流信息的地方。民谚"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街坊或乡间里闾发生纠纷,当事人往往恪守"良民不进衙门,好人不打官司"的信条,宁愿到茶店里去私下解决,谓之"吃讲茶"。这样,茶店又成了评论民事、调解民间纠纷的处所。茶店在靠近门口处,放两张拼在一起的桌子,俗称"马头桌"。地方上有声望、为百姓信服、说话算数的人才有资格坐"马头桌"。双方发生争执,就约定时间去茶店,按茶客人数,不论认识与否,均沏上一碗"出泡茶"。然后由双方依次向茶客陈述纠纷的前因后果和各自的观点、态度,让茶客分析评议,发表意见。不管意见是否一致,最后由坐马头桌的人,根据各方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见,作出结论,并相约成俗地由过错方支付在场茶客的茶资。此俗今已不存。�
乌大网
【乌大网】旧时,绍兴境内可放养鱼类的"荡面"达4000余公顷,约700多个渔区,俗称"渔荡"。掌管渔荡的人称"渔大司"。他们长期从事渔业,富有经验并掌握养殖不同鱼种技术。渔荡养鱼大致在初春放入鱼苗,到冬至以后,鱼一般都长到二三斤,上年漏网的可长到六七斤。为供应"过年"市场,各渔荡要进行一次大围捕,俗称牵"乌大网"。"乌大网"即沉底大网。围捕时,驾船布网,两端各有10多个渔工牵网,并有几个"稳笃公"潜入水底排除障碍物。当渔大司下令"起网"时,两端渔工用力牵拉,提鱼入网。这样一次能捕鱼万斤左右。稳笃公还是寒冬腊月下水捕鱼能手。他们裹着破棉袄,划只半扇乌篷小船,船头生盆火,锅中烧着热水,边划船,边注视河岸边和桥洞下,发现目标甩掉棉袄,赤身跃入水中,捉到鱼后,抛入舱内,抓住船舷翻身而上,用热水擦身,穿上衣裤,喝几口烧酒驱寒。从他们身上体现了越人善舟楫习水性的特点。�
纠会
【纠会】也称"兜会",是绍兴民间自发的带有互助性的金融交往行为。民间碰到婚丧大事或一时经济窘迫,便邀集亲朋好友、邻里街坊集资兴会。它有三种形式:一叫"摇会",除发起者外,按月摇一次,摇着的人就"进会",收取除自己以外所有人的"会脚子钱"。二称"坐会",由首位邀请的形式一次性商定每月进会人,并按月收齐"会脚子钱"。三叫"单倒会",即单为帮助解决困难者纠集的会,也是穷人帮穷人的互助会。�
堂众田
【堂众田】是绍兴一种有益于族人的习俗。绍兴的一些大姓大族,往往"以姓成村,聚族而居"。全族共有的田产,有祭田(祠堂田)、义田、学田等,俗称"堂众田"。祭田收益用于宗族祭祀和按房分"祚肉",义田收益用于救济族中鳏寡孤独贫困者,学田收益用于族人读书求学。有的大族把部分学田划给读书人家种,免缴租谷,待入仕后归还;有的规定族中子弟从"进学"起,一切费用由学田支付,但取得功名做官后,要买若干亩学田给族里;有的实行"奖学金"制度,童生院试会试给考费二十千文,还有规定给考中者的奖励,中举人给旗匾费钱四十千文。中进士给六十千文等等。�
修桥铺路造凉亭
【修桥铺路造凉亭】历来是绍兴民间的公益活动,一旦发起便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湖长达7里的"避塘",以及青甸湖、瓜渚湖、洞盘江、猪头江这些大江大河的"避塘",就是民间出资建造的。此举为行船遇到大风大浪时提供躲避之处。乡间道路上,建有不少为行人歇脚的凉亭,乃至数以千计的石桥,也往往是民间集资或募捐兴建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经常有人维修。这些都是传统公德的体现。�
育婴堂
【育婴堂】由慈善会社设立的育婴机构,专门收养被弃或家族无力抚养的婴儿。自清末起,专门组建了董事会,所需经费除慈善社团、各业公会、善心人士捐助外,靠历来捐助给育婴堂的田亩收租所得,最盛时有"堂田"1000多亩,抚养着300多个婴儿。从育婴堂成长的孩子累计上万。同时,无儿无女的家庭也可上育婴堂领养婴儿。�
凌霄社
【凌霄社】一种自发组织的施医、施药的民间慈善机构。1928年绍兴热心慈善事业的士绅和箔业同仁捐助重金,把位于绍兴城内府山北麓的道观改建为凌霄社,得到绍兴名中医的赞助,并由钱业、箔业的乐善好施的善男信女集资采购药材,办起了施医局。当时中医药会规定,绍兴名医都要在凌霄社轮值义务门诊,车马费自理。如不轮值,会遭到医务界的鄙视和唾弃。故自成立起到1949年前,越中名医,每旬总有半天在凌霄社轮值义诊。并设中药房,药材齐全,贫民百姓生病,常常可得到凌霄社施医、施药的帮助。1949年后,凌霄社不再进行慈善活动,改建、扩建为绍兴饭店的一部分。�
书法节
【书法节】绍兴向称文化之邦,东晋王羲之邀名士雅集兰亭,饮酒赋诗,挥毫作书,赋"修禊"之迷信习俗以新意,越中文人纷纷仿效,相沿成习。兰亭遂以书法圣地名扬海内外。1984年1月22日,绍兴市人大一届八次常委会作出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绍兴市书法节。嗣后,每年此日,绍兴兰亭书会会员及海内外书家名流,必集于兰亭或王羲之故居戒珠寺,怀古续胜,纪念书圣,切磋书艺,举办书展。�
王星记纸扇
【王星记纸扇】绍兴制扇历史久远,至明代,绍兴制扇工艺已甚精致,以密节细竹为柄,糊以白纸,堪作书画。清光绪元年(1875),绍兴柯桥的王星斋及妻陈英设立工场,在传统制扇工艺基础上,改革创新,使纸扇一跃成为朝廷贡品,并在杭州、上海、香港设门市部。王星记的扇,以"毛全本"及"全棕"最佳。"毛全本"用竹筋细匀的毛竹做扇骨。"全棕"则采用产自云、贵的实心棕竹,加工成扇骨。黑纸扇面,要经过70多道工序,用纯桑皮纸做材料,两面涂刷几层高山柿漆,使纸扇雨淋不透,日晒不翘,既能生风,又可蔽日、遮雨,有"一把纸扇半把伞"之称。扇面绘上人物山水,再加金银镶贴,更是锦上添花,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金不换毛笔
【金不换毛笔】早年绍兴卜鹤汀笔庄生产的小楷毛笔中的精品。笔庄开设于清同治四年(1865),以老板姓名为店名。前店后坊,制笔工兼任店员,卜鹤汀本人也是善制笔者。从原畅销的"本京水"毛笔,经改良提高后,改名为"金不换"。柔刚适度,开笔后墨酣饱,书写流畅,外形美观。鲁迅几乎一生都用此笔。为满足消费者对"金不换"的需求,鲁迅纪念馆特监制"金不换",在馆内购物部销售。�
绍兴花边
【绍兴花边】用细纱编织而成。原名"万里斯",源于意大利威尼斯。清末传入绍兴,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的一种家庭副业,是融国外工艺与中国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手工艺品。1949年,成立花边社(后易名花边厂),主产品有万缕丝花边、辫子万缕丝、镶边大套、锭织花边、机织网扣花边等。"万缕丝"和"镶边大套"先后在国内获奖。出口欧美、日本、港澳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有少量内销。�
绍兴乌毡帽
【绍兴乌毡帽】绍兴民间常用帽。以羊毛制成,前后经30多道工序,内外乌黑,故名。圆顶,卷边,前侧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阳,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头劳作,雨水不透,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为农民和工匠乐于购用。1966年后,绍兴民间戴乌毡帽之俗渐少,毡帽厂店停业。为满足旅游者和老农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产作坊。�
绍兴丝绸
【绍兴丝绸】绍兴是中国较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地方之一。约6000多年前,宁绍平原已有原始的养蚕纺织。春秋末越国推行"劝农桑"政策,丝织业首次繁荣。两晋、南朝时,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列为贡品。至隋唐,一度成为南方丝织中心。随着北方优良蚕种和丝织技术的传入,质量提高,品种增加,列入贡品的有绫、罗、绸、纱等10多种,罗最著名。宋代,绍兴丝绸品种之多居全国之冠,产量为同类州府之首。明清时期,浙西北丝绸业崛起,才有所衰落。20世纪20年代,采用铁机拉机,又有所回升。1949年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绍兴丝织业获空前发展。合成纤维、丝绸服装、丝针织品等相继出现,形成门类齐全、规模宏大的丝织工业体系。�
绍兴锡箔
【绍兴锡箔】俗称?箔。据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先由"罪人"制造。故旧时箔铺门前均系木栅,上钉竹片,并串有铁链,形同牢门。后逐渐成为绍兴民间的一大产业。箔业发展甚快,至民国时期,绍兴城内几乎半数人从事此业,故有"锡半城"之称。1949年后,城内箔庄、箔坊相继停业。1979年,为适应外贸需要,复建绍兴箔庄。产品除少量内销外,多由香港转销日本、新加坡和美国等。�
越瓷
【越瓷】绍兴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成熟于东汉,兴盛于唐。唐宋时期,越瓷品类丰富,制作精湛,有"类玉"、"类冰"之誉。唐朝将大批越瓷从明州(今宁波)港运销亚、非、欧20多个国家或地区,开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北宋中期渐趋衰落。1949年后,越瓷又重放异彩。1954年投产的绍兴瓷厂,继承传统瓷艺,研究试制成功了500多个花式品种,年产量5000万件左右,畅销国内,远销30多个国家或地区。1980年试制成功的变色釉瓷器,能变幻14种颜色,1981年获全国轻工业重大科技成果奖。�
绍兴老酒
【绍兴老酒】中国名酒中最古老的黄酒品种,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以其贮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旧时有人在男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男孩中状元时取出饮用,称"状元红"。也有在女孩出生时将酒藏于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时取出饮用,称"女儿红"。取料精良,工艺精湛,水质独特,明、清时已远销海外,驰誉东南亚。20世纪内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1988年起,绍兴加饭、花雕被定为国宴用酒。代表品种有元红、加饭、善酿、香雪4种。目前,绍兴酿酒企业已组成集团公司,除内销外,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黄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间,绍兴曾举办4届"黄酒节"。�
干菜毗猪肉
【干菜毗猪肉】绍兴人家庭常备的菜肴,外地人叫"霉干菜烧肉"。"毗"和"烧"做法不同,口味也大不相同。绍兴家庭的制作方法是一毗干菜一毗肉略加糖的蒸煮法,肉色红润,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如把干菜和肉一齐下锅烧,就不及毗蒸的有味。周恩来总理生前喜食此菜,并曾以此菜招待外宾。�
茴香豆
【茴香豆】绍兴民间闲食,也是城乡小酒店常备的下酒菜。因价廉物美,受酒客欢迎。民谣云:"好吃茴香豆,嚼嚼韧纠纠,要用谦豫、同兴好酱油。"(谦豫、同兴,为绍兴老牌酱园)自鲁迅把它写进小说《孔乙己》,它便成为绍兴的一种风味特产。�
平水珠茶
【平水珠茶】因外形一叶如丸,旧时集散地在绍兴平水镇而得名。其前身是绍兴日铸茶,宋人吴处厚《青箱记》云:"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明末清初,日铸茶从条形演化成珠形,由于外形浑圆紧结,色泽绿润,香味浓厚,经久耐泡,被国外誉为"绿色珍珠",供不应求,茶区逐渐扩大到邻近各县。1949年后,珠茶除采摘外,制作已实现机械化。主产珠茶的平水茶区,是浙江四大茶区之一,产量约占全省一半。天坛牌3050特级珠茶在1984年西班牙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荣获金质奖。如今,珠茶茶园扩大,产量猛增,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兰花
【兰花】也称"春兰"、"山兰"、"草兰"、"朵朵香",为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盆栽观赏植物之一。常见种类有建兰、墨兰、蕙兰等。绍兴是我国植兰最早的地方之一。据说兰渚山就是句践种兰之地。如今绍兴兰花,主产于漓渚、棠棣一带,品种繁多。传统名种"宋梅"、"楼梅"、"环球荷鼎"、"蝶"均出自绍兴。绍兴奇种"绿云",属国家保护珍稀资源。1984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决议,定兰花为绍兴市花,并成立了绍兴市兰花协会。每年春季,在府山举行兰花展览。1988年,广州首届中国兰花博览会上,绍兴新育名兰"菊瓣蝴蝶"、"金边玉衣"、"春兰银边"获金质奖。绍兴兰花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远销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乌篷船
【乌篷船】绍兴水乡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因其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船有大有小,大的有"三明瓦"至"六明瓦"不等。明瓦指"定篷"之间的一扇活动篷,上嵌有径约一寸半的透明蛎壳片,可采光,又可遮阳避雨。这类船,船身高大,舱内可置桌椅,供饮宴游乐。小的称脚划船,俗称"躅桨船"或"小划船",船长不过4米,舱内能容纳3~4人。因船轻巧,小河浅溪也划行无阻。农民出畈或上城,莫不以此代步。行驶时,船家坐船艄,脚蹬桨,手划楫,手脚并用,操纵自如,每小时可行十数里。为求快速,也有前舱增人用板桨划水。�
台门
【台门】绍兴民居特色。除贫民住宅外,多建成台门式。即前有台门斗,而后依次是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组成一个独立的宅院。它的面宽和进深则依住户身分、经济和人口状况而定,宽有3开间至7开间不等,深有2进至7进之别。门斗大抵屋檐出沿,石箍门框、石级台阶、两扇(或四扇)乌黑实榀门。台门称呼,有以姓氏为名的,有以官职为号的,也有以建筑构造命名的。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台门足有三千零"之说。
中国的兰花之乡在那?
1)春兰
春兰又称草兰、山兰、朵香,简称兰,古人称其为弱脚。产兰山区乡民称其小兰。
春兰是中国兰中分布最广,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较久,选育园艺栽培品种最多的兰花。它株体小,叶片较细狭,花梗直立,高约6—25厘米,开l朵花,古人称一茎一花为兰。少数开双花的称并蒂兰,意为吉祥。春兰株体虽小,花朵却较大,花朵展绽直径一般为4—6厘米,最大直径可达8厘米。花色通常以绿色和黄绿色为主,花被上有紫红色条纹或斑点。花期约一个月(2月中旬至3月中旬)。多数春兰具有芳香,人称幽香。
春兰因产地不同而各有特征,可分为江浙春兰、河南春兰、湖北春兰、云、贵、川内地春兰、南方春兰等大类。
2)春剑
春剑主要资源区在四川和贵州。春剑株形高大,叶宽1—2.2厘米,叶长40-100厘米,叶质似春兰,叶型雄伟。花期亦与春兰同期,一梗着花2至5朵,花朵绽展直径4—8厘米,花色丰富多彩,花瓣质地较薄瓣上隐纹明显,具有较好的幽香。植株强壮一般有叶片5—10片。根系粗大强壮。传统名种有“大红朱砂”、“银杆素”、“隆昌素”、“西蜀道光”等。近年选出大量的新品种形成川兰特色。
3)莲瓣兰
又称小雪兰、卑亚兰。分布区域很狭,仅在我国云南西部和台湾高山地区有原生种。
莲瓣叶片细狭,叶长为50—80厘米,叶宽0.5—1.2厘米。叶片丛生6—9片,假球茎小,直径一般仅为1厘米左右,但根却粗壮,直径粗达0.5厘米左右。花梗直立细圆挺拔,着花2—3朵,花瓣较薄,花被上隐条纹明显,花朵展绽直径约为3.5—6厘米。萼片披针形,花瓣呈长卵形,唇瓣下宕反卷。花期在1—3月,花朵绽开,香气馥浓又飘逸。代表品种有“大雪素”和“小雪素”。莲瓣兰花色以白如雪而著称,与碧绿亮丽的叶片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4)蕙花
又称九华兰、九节兰、九子兰、产兰山区乡民称高兰、大兰、牛兰、上兰。古人称一茎九花为蕙,也称蕙花而不称蕙兰。少数地区称夏兰或送春。
蕙花株体一般较高,叶5-13片,叶长约35—80厘米,叶宽0.5—1.5厘米,叶片脉纹粗多而明显,叶缘锯齿明显而较粗,假球茎不明显。花梗直立,梗径粗者1厘米,细者如线香,高挺齐叶架或出叶架,一般高约35—80厘米。着花5—30朵。花朵展绽直径约3.5—8厘米。花色多黄绿或翠绿,舌办上有绿丝绒苔,上缀许多紫红色点块,花期在原产地为4—5月初,偶有在秋季再开一次花。蕙花分布较广,秦岭以北也有分布。原生地海拔高于春兰,比较耐寒、耐干、喜阳。
各地所产蕙花其叶形、花质略有差异,以产地分为江浙蕙花,安徽西部和湖北蕙花,云、贵、川内地蕙花和南方蕙花等。
5)四季兰
通常称建兰,又称夏兰、秋兰。也有人称玉花兰,骏河兰、雄兰、雌兰。四季兰并非四季均开花,一般初花期为6月起至寒露止,其间能多次开花。
四季兰产地较广,我国北纬30°以南的山林间皆有,一般群生于海拔300—400米的混交林中,由于产地广,加之栽培历史悠久,各地所产的四季兰其株形各不相同。有人将其分为众多系列。如:骏河系、玉真系、雄兰系、雌兰系、玉枕系、素心系等。
6)墨兰
又称报岁兰,拜岁兰,丰岁兰。墨兰叶阔,一般宽达2—4.2厘米,长约25—80厘米。2—5片叶着生于假球茎上。假球茎较大,直径为1.5-2.5厘米。叶富光泽,横断面呈浅“y”字形或叶面平展,叶缘通常无锯齿。花梗直立,一般都高出叶架。总状花序,着花5-20余朵,花朵展绽直径约2.5—5厘米。萼片和花办通常为狭披针形,唇办下垂反卷。花色多呈淡紫褐色,缀有深紫褐色条纹。花期自晚秋至翌年2月,具甜香味香气。
墨兰生长于我国北纬26°以南的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云南、海南、四川和贵州南部等地,各地所产墨兰各有特征,依其特征可分为台湾报岁兰,大明系墨兰,广东墨兰,云南墨兰,江西墨兰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