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金沙江畔军民鱼水情是藏族的。《金沙江畔》根据陈靖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进入藏族同胞聚居地,国民党为达到挑拨藏民与红军关系的目的,假扮红军掠走土司的女儿珠玛,红军由此遭到藏胞误解,被断粮断水,后经艰苦努力,戳穿阴谋,继续北上的故事。
《金沙江畔》的剧情提要
《金沙江畔》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表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金沙江畔藏区人民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并以深刻、细腻的笔触,塑造出卓玛、金明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和观众的集体记忆。
《金沙江畔》的创作特点
从红军的江西民歌,到康巴藏族的弦子、山歌、舞曲,丰富了全剧的音乐色彩,并在塑造大反派时又用了一些昆曲,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地融合起来,体现出新时期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发展。
《金沙江畔》的歌剧评价
在歌颂红军和藏胞骨肉情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高尚情感的创作中,常常感动至深。我珍惜这瞬间,享受这瞬间,它净化了心灵,升华了自我!
金沙江畔讲的是哪个族
金沙江畔讲的是红军和藏族的军民鱼水情。
《金沙江畔》原著作者陈靖是当年长征的亲历者,也是写作长征题材的军旅作家之一。改书讲述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进入藏族同胞聚居地,国民党为达到挑拨藏民与红军关系的目的,假扮红军掠走土司的女儿珠玛,红军由此遭到藏胞误解,被断粮断水,后经艰苦努力,戳穿阴谋,继续北上的故事。
《金沙江畔》影视剧
1、《金沙江畔》电影
傅超武执导,由冯喆、张伐、卫禹平、曹雷、赵抒音、中叔皇等主演,于1963年上映。该片根据陈靖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来到金沙江畔,挫败国民党反对派的阴谋,成功与当地土司达成和解,顺利穿过藏区的故事。
2、《金沙江畔》歌剧
《金沙江畔》歌剧是2017年国家大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而推出的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是国家大剧院在民族歌剧领域的又一次探索。
歌剧金沙江畔讲述的是什么族
藏族。
歌剧《金沙江畔》讲述的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深厚军民鱼水情?
A.藏族
B.维吾尔族
【正确答案】藏族
简介。
《金沙江畔》根据陈靖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进入藏族同胞聚居地,国民党为达到挑拨藏民与红军关系的目的,假扮红军掠走土司的女儿珠玛,红军由此遭到藏胞误解,被断粮断水,后经艰苦努力,戳穿阴谋,继续北上的故事。
你认为什么是红色歌剧
红色歌剧就是将传统歌剧形式与中国社会红色精神相结合的表演。
比如歌剧《金沙江畔》讲述了红军先遣团在团长金明带领下,成功攻破敌军,以严明的纪律和民族政策消除藏族姑娘卓玛对红军的误会,赢得藏区土司桑吉的信任,成功借道,使红军主力得以继续北上的剧情。
塑造了金明、金秀、金万德等一组红军战士形象,以及卓玛、桑吉等藏族同胞形象,从一个局部、片段来展现红军的长征伟业,形象地道出了红军为何能取得长征胜利,创造人类伟大奇迹的答案。
据国家大剧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金沙江畔》是国家大剧院继原创歌剧《方志敏》、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之后推出的“红军三部曲”中的又一重磅力作。
创作历史:
2015年,在方志敏英勇就义8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推出原创歌剧《方志敏》,用革命浪漫主义展现爱国主义情怀;2016年,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精心打磨的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两度热演。
而此次,恰逢建军90周年,国家大剧院再度推出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讴歌“军民鱼水情”。这些极具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人民创作,为人民喜爱,是民族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求《军民鱼水情》的故事梗概和感受
长征途中的军民鱼水情
在红军长征途中,各地民众对红军将士们的关怀和帮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这期间,无数或感人、或酣畅的故事在革命烈士和群众之中流传,在被战争肆虐的中国大地上歌颂着军民结的力量。
雪中送炭,抢渡乌江
在红军转战余庆期间,各地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组织和革命群团组织,带领和发动群众从各方面支援红军,配合红军作战。1935年1月,在红军抢渡乌江的战斗中,当红军侦察连沿江寻找渡船,无舟无筏,渡江不成,部队屯集江边,随时有遭受敌机轰炸的危险,军情火急时,“乌江岩门武工队”队长安清和,召集家住乌江边的船工、水手、工匠及群众,上山筏木砍竹,献出自己家中的门板、箩筐、铁丝、绳索等物资,帮助红军搭浮桥。安清和还带着7名红军战士,一起冒着刺骨的严寒扑进滔滔乌江,泅渡到北岸,硬是从敌人驻守的北岸,将沉没江底的木船拖起划过来,往返载送红军。老船工赵子云,在红军几次强行撑筏横渡乌江不成的情况下,亲自为红军撑筏,凭着他几十年摆渡的经验,从而一举渡江成功。从1935年1月1日,红军分别在袁家渡、梁家渡、回龙渡等各渡河口实施佯攻开始,到1月3日,红一军团一师一团、红二师及红三军团全线突破乌江防线,迅速到达了敖溪、龙家、松烟一带,打开了进军遵义的通道。
三渡赤水,茅台相迎
仁怀县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有“中国酒都”之称,在这里上演了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战斗。1935年1月,红军采取高度灵活的运动战术,向赤水河挺进。3月16日,各路红军先头部队到达茅台后,占领两岸阵地,掩护各部红军主力,陆续从茅台中渡、下渡、银滩浮桥三渡赤水河。同时,红军在茅台开仓分盐,张贴布告保护茅台酒生产作坊,当地群众捧出茅台酒欢迎红军,红军将士开怀畅饮,并用茅台酒擦洗伤口,止痛消炎解乏,暂时解决了当时缺医少药的一大困难。
湄潭办学,患难与共
抗日战争期间,为避日军侵华战火,当时的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教育家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全体师生踏上了漫漫西迁办学之路。1940年,浙江大学迁至湄潭,素有尊师重教文化观念的湄潭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浙江大学的师生们。湄潭县政府将办公用的湄潭文庙让给浙江大学做教导部,在县城、永兴两地,湄潭人民把浙江大学相中的房屋都让出来,以供浙大师生教学和生活之用。湄潭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使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有了一个安静教学和科研的环境。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的七年,被称为浙大历史上最光辉的七年,是浙大办学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浙大师生与湄潭人民同饮一江水,同吃一锅食,患难与共、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艰苦而又令人难忘的战乱岁月。
军爱民,民拥军。陈云在1935年将“正确对待群众和得到群众的支持”列为长征取得胜利的三大原因之一。他说:“正是由于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所以我们才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并得以为红军招募到志愿兵。我们随处可以找到帮助我们搬运辎重的脚夫,到处可以把红军战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当我们需要粮食时,老百姓会卖给我们……”
人民群众在物资、人力、兵力、财力上给红军的大力支持,为长征取得胜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共产党一直以来主张,人民群众是决定抗战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大的力量源泉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在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更应铭记军民鱼水情,凝聚人民群众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京剧沙家浜军民鱼水情 戏词
叶思中:指导员有几个同志申请归队。(递上申请书)
郭建光:都这么性急!(看申请书)好,叶排长,我看,一部分同志伤已经好了,可以先走。
叶思中:是
沙奶奶:走?上哪儿去?
郭建光 :我们找部队去呀!
沙奶奶(白):找部队去?那哪儿成呀
沙奶奶(唱):同志们杀敌挂了花,沙家浜就是你们的家。乡亲们若有怠慢处,说出来我就去批评他。
新四军战士(白):沙奶奶叫咱们提意见
郭建光(白):提意见,我给你提个意见,好吗?
沙奶奶(白):好啊,那就提吧
郭建光(唱):那一天同志们把话拉,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
沙奶奶(白):都说什么来着?
郭建光(唱):七嘴八舌不停口
沙奶奶(白):意见还不少呀
郭建光(唱):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
沙奶奶(白):我可没做过那些事呀
郭建光(唱):你待同志亲如一家,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一日三餐有鱼虾。同志们说:似这样长期来住下,只怕是,心也宽,体也胖,路也走不动,山也不能爬,怎能上战场把敌杀!待等同志们伤痊愈
沙奶奶(唱):伤痊愈也不准离开我家。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一觉睡到日西下,直养得腰圆膀又扎,一个个象座黑铁塔,到那时
郭建光(唱):到那时,身强力壮跨战马。驰骋江南把敌杀。消灭汉奸清匪霸,打得那日本强盗回老家。等到那云开日出,家家都把红旗挂,再来探望你这革命的老妈妈!
扩展资料:
京剧《沙家浜》剧中人物的原型
沙家浜纪念馆馆长徐耀良一直遍寻历史资料,相继寻访出陈二妹、朱凡、干桂宝、戴阿大、范慧琴、徐巧珍、陆二嫂等众多阿庆嫂原型。
其中,陈二妹是最为人们认可的阿庆嫂原型,因为抗战时期陈二妹和丈夫陈关林在常熟东乡董浜镇上开了一家涵芬阁茶馆,这是中共地下交通站,接待过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新四军领导。
1941年7月,日伪“清乡”期间,陈关林被捕后遇害。陈二妹直到1997年去世,终年83岁。
1982年,谭震林故地重游回到常熟,见到了分别40年之久的陈二妹,竟然一下子认出了她,并脱口而出:“关林嫂”,从此之后,就有了“陈二妹就是真正的阿庆嫂”之说。
至于剧中伤病员的领导人郭建光,实际上是从太仓县长郭曦晨、当时中共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和新四军第五路军参谋长夏光三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而成,而剧中地下负责人陈天民的名字,则是由当地革命者陈刚、任天石、薛惠民三位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家浜(1971年谭元寿主演革命现代京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沙家浜》 原型都是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