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四行仓库的电影叫《八佰》。四行仓库位于我国上海苏州河北岸,历史上,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他们抵住了日军的多番进攻,掩护国民革命军八十八师及其他国民革命军向西撤退。
《八佰》剧情简介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率420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上海四行仓库。
四行仓库与租界一河之隔,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实际人数四百人而对外号称八百人。
其“八百壮士”奉命留守上海闸北,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鏖战四天,直至10月30日才获令撤往英租界。这次保卫战的成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也粉碎了侵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言论。
中的四行仓库介绍 四行仓库简介
1、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市原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仓库建筑。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在这里发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2、它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称为“八百壮士”。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八佰为何会引发极端的争议?
剧情简介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率领400余名官兵(对外以声势为意称共800名官兵,故称“八百壮士”),坚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即四行仓库保卫战,亦为整个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抱定为国捐躯的决心,以弹丸之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激战四昼夜,打退敌人十余次疯狂进攻。其战斗事迹之英勇,爱国气节之豪壮,振奋国人,震惊世界。
影片以湖北保安团进入上海市区支援淞沪会战为开场,以国民革命军524团整建制退入租界为结局,以天(‘日’)为单位切割叙事及影片时间轴,分别讲述了193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间所发生的事件与战斗。影片中所叙述的四行仓库所在的位置面向当时已经沦陷的上海,背对上海公共租界的苏州河南岸,以苏州河为界,已到无路可退之局面。以国民革命军524团以及沿途收拢的各路逃兵,散兵的视角描述了四行仓库内部所发生的事以及回击日本军队进攻;以苏州河对岸的中国民众,外国记者及英国士兵从第三视角叙述了战场的整体情况和各种不同职业、性别、国籍之人士的视角;以日本上海派遣军的视角叙述了日本军队对四行仓库的进攻以及偷袭。
**八佰为何会引发极端的争议?人红是非多,鸡蛋里挑骨头,用这两句话说这个比较合适,有人“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心理在作祟,一部**的好坏,取决于它的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当然创意是首要的,它想表达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知道八佰是一部抗战片,在九一八来临之前,让中国人再次了解一下那个年代普通人是如何爱国的,面对外辱,中国人应该如何做,我想这可能是影片想表达的,至于某些人说的“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不值得表扬”其实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要拿出典型来做例子,越是大众的越有效果,如果都是英雄才能做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敬仰了,无法共鸣和激励的作用就会小了,正是小人物也可以有大作为,才能让观众产生共鸣,激发爱国情怀。
战争年代,普通人也有成为英雄的机会,其实和平年代同样如此,我们经常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其实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楷模,需要大家去学习的,不能应为表扬了别人,觉得自己也能做到,能做到和做没做是两回事,而第一个做和后续跟着做是完全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无名利追求的,一个是羡慕嫉妒恨,所以这是不同的。
只要是能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都应该值得推广,无关人物大小、名气,只要观众看了觉得有收获,喜欢我想就可以了,过分的鸡蛋里面挑骨头,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任何人都喜欢成功,但是认为失败的过程都是可耻的,只有成功的过程才值得宣传,这个观点就有些问题,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淞沪战役失败,但是过程并不如结果那么苍白,是经过努力的,也是顽强的,而最后的胜利也是离不开这些过去的失败,中国军队在最后的时候已经可以跟日本军抗衡,还在在战争中学到了非常多的经验。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真是这样的爱国情怀支撑着这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讴歌的都是中国老百姓,跟姓氏是没有关系的,也不是单纯为了美化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当然也不是为了博取同情,那个年代的中国人,都在水深火热中,都是英雄,正是这些人共同的抗争,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八佰 》**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四行仓库保卫战。这个战争,或许有很多人不熟悉,但谈起淞沪会战,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次战役是发生在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它的结束标志着淞沪会战的失败。
不过**有些适当的争议,也是好事一桩,可以为今后更加完善提供参考,不过,上纲上线是没必要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