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西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西馆一层“苏州通史陈列馆”展厅,镇馆之宝是“余眜剑”。
一个平面呈八边形的特别展厅,只设一件重磅展品——春秋时期的吴王“余眜剑”。吴国工匠铸造兵器堪称一绝,先用低锡的铜汁铸造剑身,再用高锡的铜汁铸造剑刃,刚柔并济。
春秋战国时期,苏州人是尚武的,剑上有75个字的铭文描述了3场战争。
打卡推荐
苏州博物馆西馆位于高新区狮山文化广场,自开建以来,便备受瞩目。
本次媒体见面会上,苏州博物馆官方首次全面详细地公开了西馆定位与展陈等情况。
苏州博物馆西馆建筑面积48365平方米,展陈面积13391平方米,于2018年3月正式动工建设,2020年被列为苏州市政府实事工程,2021年正式对公众开放。
苏博西馆将区别于本馆以展示江南文化为主的定位,把目光放眼于世界,以体验为主,致力打造首家博物馆学校,立足江南历史文化的同时,积极寻求探索与世界文化的链接、融合。
在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吴地历史、巧夺天工的苏州传统技艺、精彩绝伦的书画艺术,还将会有国际交流、探索体验等专业展厅,让参观者能够全面立体地了解苏州的过去与未来。
西馆地上一层陈列苏州历史,以城市、历史、人物三个层次来集中展示从三山岛旧石器时代起至1911年,前后一万年间,苏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迁。
通史展厅共展出文物1200件/套,其中,重点文物150件/套。吴王夫差剑、沈周墓志等极具吴地文化代表性的重点文物,届时将在这里与观众见面。
西馆地上二层为苏作工艺馆,主要展示从宋元至现当代,前后一千年间的苏作精品。展览包含玉雕、竹刻、金属制作、民族乐器、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式家具、香山帮营造技艺、苏绣等传统工艺,共展出文物900件/套,重点文物180件/套。
西馆二层同时设置国际交流展区,以世界文明史为主线,提升展现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国际视野。
首期展览“罗马:城市与帝国”将展出大英博物馆臻选馆藏古罗马文物总计267件/套,展期一年。藏品文物涵盖了大型雕塑、工艺品、绘画以及金银币等珍贵文物。
同时,此次展览也是苏州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为期四年合作展览的开始,两馆将以世界文明为主线,按序推出精彩的系列展览。
西馆地上三层聚焦苏州书画,展览主题贯通古今,以“苏州”为立足点,多维度展示苏州的书法、绘画艺术。
西馆地下一层关注儿童成长,专门设置了探索体验馆。
未来将以3~12岁儿童为聚焦,提供一个儿童的专属空间,承载体现西馆“博物馆学校”的教育拓展功能。
苏州博物馆西馆探索体验馆,将是全中国第一个在地方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内设置的儿童博物馆,是苏州博物馆辐射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张特色名片。
除此之外,西馆还设有观众服务中心、咖啡厅、文创商店、报告厅、观众餐厅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参观时的各种需求,让观众收获愉快的游览体验。
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建成,将为苏州“百馆之城”提供全新的组成部分,苏州市民和广大观众将拥有体验江南文化,领略世界文明的全新空间,让我们共同期待!
镇馆之宝是什么意思
; 镇馆之宝就是指一个展馆中价值最高,最令人引以为傲的物品,也就是这馆里最值钱的东西和最具象征意义的东西,通常也指博物馆中最贵重、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文物等。
例如:中国钱币博物馆镇馆之宝有:1、汉代麟趾金。2、承安宝货银锭(金代)。3、皇宋通宝之九叠篆。4、太清丰乐(南朝梁)。这四个展品就是中国钱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中价值极高,让中国钱币博物馆镇馆之宝引以为傲,也是这中国钱币博物馆里最值钱的东西和最具象征意义的东西。
与此词语意思相近的有镇店之宝,表面意思是店里最贵重、最有价值、最有吸引力的物品,现实网店的镇店之宝常指店里性价比最高,顾客最中意,销售量最大的物品。镇店之宝是一四字成语,始于唐末。现代的含义是指店里面最重要的宝贝,也凸显店铺的经营特色,是店铺的招聘广告。
苏州:探花府中的藏宝院
苏州盘门及博物馆西馆 (附发现宝藏经过)
到苏州盘门景区,进门就看见漂亮的宝塔,即瑞光塔。据说曾经有顽童在塔里楼梯上玩,东摸西摸,无意中触动机关,揭开了宝塔的秘密。原来宝塔中间有藏宝处,而里面的宝贝简直不得了,后成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盘门有三景,瑞光塔,吴门桥和盘门(水陆城门)。游苏州不到盘门肯定是个遗憾!景区风景极佳,游人不少。看了瑞光塔后向前是一个湖,挺开阔的。再继续走过去就到了伍相祠,里面也很值得看看。出伍相祠就是盘门,那里有水陆城门,设计非常精妙!陆城门是个瓮城,敌人进来后关在里面,可以瓮中捉鳖。水城门也有两道关卡。城门上面有绞机,可以将城门放下提起,在当时是非常有效的防御手段。登上城门往外看,就看见吴门桥了,桥下是运河。
苏州博物馆名气很大,是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亲自设计建造的。他的特色是非常简洁实用,没有花里胡哨的东西,并突苏州文化的特点。让人觉得就像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使得古代和现代完美结合在一起。苏州博物馆是很值得参观的。出门后在附近西北街上,有苏州工艺美术展览馆,里面的工艺品极为精美,是不能轻易错过的好去处!
最近,苏州博物馆西馆落成,当然一定要去参观一下啦。新馆位于原来苏州乐园狮子山附近。远观好似几个大盒子,内部相当宽敞。但进门比较繁琐,先看行程码,再看苏通码,最后还要身份证验明正身。这让不少特意前来参观的老年人忙得不亦乐乎。幸好我们一切齐备,很快就过关了。第一层是考古发现,第二层是苏州工艺品,非常好看!第三层有书画展和罗马艺术品展览。看完这三层需要很多时间,是相当累人的,简直比爬山还要累。还有地下室,不过里面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另外有中西两个餐厅。总的来说,新馆是值得一游的。但有一条忠告:不能面面俱到,样样都仔细看,很多展品走马观花就可以了。因为要是认真的话,一天也看不完的。
附:顽童发现宝物的故事,非常有趣呢!
1978年的一个普通的下午,苏州盘门的三名小学生放学了。三个孩子因为违反了课堂纪律,被老师要求第二天“请家长”。无论在哪个年代,“请家长”都是老师管教学生的终极法宝。但效果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三个调皮孩子担心回家之后被父母“混合双打”,想着挨过一时算一时,并没有急着回家,就相约着来到了盘门附近的瑞光塔玩耍。
197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刚刚过去。此时的瑞光塔早已年久失修,窗毁墙塌,野猫、山雀都以此为家。塔内的砖梯子早已塌断,无法供人登塔,所以平日里也就没人可以上去。但却拦不住这三个皮孩子。无知者无畏,没有大人阻止,他们踩着坍塌的塔心砖壁攀缘而上,在第二层逗留不久后,直达第三层。此时他们早就忘记了“请家长”的不快,撒开性子疯跑疯闹起来。
他们在塔内东翻西找,百无聊赖之下,他们在墙上发现黑魆魆的坑洞。试着丢一颗石子进去,明显有声音从里面传出。这很可能就是麻雀窝,说不定可以掏出几窝鸟蛋打个牙祭!三人顿时兴奋起来,开始用手去抠挖。砖墙表面有一层黄泥,剥开泥层,掰开断砖,他们发现里面居然有一块大石板!石板很沉,他们费了老大力气终于将其推开,里面躺着一只长长的木箱。
其实在五十年代,文管会曾专门邀请文保专家对瑞光塔进行了调查,却没有发现内有塔窖。如果是现在,使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就能轻易探明内部结构。
孩子们看着眼前这个近2米深,1米宽的“地窖”,顿时兴奋起来。熊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他们毫不犹豫砸开了木箱,却发现里面还是一个箱子(这些箱子也是价值连城!)。于是再次砸开,发现里面放着一个一米多长的物件,丁零当啷的还挺复杂,这才感觉此行不虚(这才是真正的国宝啊!)。
然而此处是第三层,离地十几米高,三个孩子显然无法带着东西原路攀援而下。他们于是想到:留一个人在塔上将东西扔下去,其他两人在塔下接住!!真是个“不错”的主意!(真是恐怖啊!)
塔上的那孩子觉得手里这古怪玩意儿太长,不方便抛下,想了想,就抱住它用力一撅,只听到“咔嚓”一声脆响,这座价值连城的 真 珠舍利宝幢 断作了两截!虽然这件宝物在后来经过专家精心修复,但也难免留下了不可恢复的损伤。箱内东西很多,三个孩子上上下下忙活半天,天已经全黑。
他们刚好发现木箱内有几卷发黄的“旧纸片”,于是掏出火柴点燃,用来照明(随身携带火柴,那是绝对禁止的,要闯大祸的!)。事后经鉴定,那是一卷宋代以“碧纸”雕版而成的《妙法莲华经》。“碧纸”是一种以桑皮制成的防水纸张,时隔七百多年,仍保存完好,乍一看上去就像近代的旧纸,纸面摸上去很光滑,掀动时振振有声,纸的质地依然坚韧,令人赞叹。很多高超的古代工艺早已失传,令人扼腕叹息。好在三个孩子只烧掉了七卷中的一卷。
他们将这些宝物拿回家去,自然被父母得知,很快就上缴给了当地博物馆。
除了真珠舍利宝幢、雕版木刻佛经之外,另有雕版经咒护轮,铜佛像,彩绘泥观音,铜质金涂塔、龟钮琥珀印章、嵌螺甸藏经漆匣等。那竟然是价值超过50亿人民币的重宝!
鉴于孩子还小,他们又主动上缴了文物,有关部门对三个孩子以教育为主,还能怎么样呢?(这三个胆大包天的孩子,当时应该是10岁左右。1968年出生,1978年不过是三年级,那时候孩子完全可以到外面疯玩,没有什么规矩的。如果是今天,哪里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
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的幽幽光线间,最显著位置陈列着一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这就是著名的西周大克鼎。“海内三宝,潘有其二”,工部尚书、军机大臣、著名金石学家潘祖荫集齐西周两件青铜重器——大盂鼎和大克鼎,这曾是清朝末年京城的一大新闻。
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并称“海内三宝”。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在历尽劫波后,将大克、大盂二鼎从苏州潘家老宅探花府中护送至上海,捐赠给国家。只有毛公鼎,随国民党撤至台湾,现陈列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两件国宝的故事要从同治十二年讲起。那一年,潘祖荫因事受革职处分,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一直惦记着这位曾在自己落魄时给予帮助的老友。他知道潘嗜青铜如命,恰好在陕西访得大盂鼎,即命部下购置后赠送潘祖荫。
然而潘祖荫一直疑此器为赝品,对接受礼物犹豫不决。次年,潘祖荫研究到位,亟欲得鼎,左宗棠立即安排属下将大盂鼎运往北京。自号伯寅的潘祖荫之后请著名金石家王石经刻了81×81毫米的巨印“伯寅宝藏第一”,以表达欣喜自得的心情,由此成就了左潘友谊和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潘祖荫去世后,弟弟潘祖年把大克鼎、大盂鼎等旧藏运回了苏州。作为潘家的孙媳妇,潘达于18岁嫁入潘家,婚后3个月丈夫去世,她年纪轻轻就挑起了掌管门户的重担。潘祖年去世时,对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不要随便给人看。就为这句话,潘达于守护了一生。
在动荡的年代,别说守护文物,能保住性命都是一件难事。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州人纷纷逃到城外。潘达于惦记那两个大鼎,短暂逃离后又回到城里。1937年中秋,日军空袭炸毁了苏州电厂,全城一片黑暗,她借着微弱的月光,在两位亲戚和家中两位木工的帮助下,在潘府后厢房院子里挖开一个大坑,将两个大鼎放进打造好的木箱中,上面再用方砖铺好,又把挖出来的碎渣小心翼翼铺撒到院子各处,不留痕迹。
7年后,木箱腐烂,地面垮塌出一个大坑,只能又偷偷把大鼎拿出来,放入后厢房,用破衣服、烂鞋子、空瓶子堆在上面。人们经过那里时,看到的都是又脏又破的东西,也不会注意,就这样躲过了日军的七次搜查,费尽千辛万苦,保护文物逃过战乱浩劫。
1951年,潘达于将二鼎捐赠给国家,当时上海博物馆授予潘家2000万元(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但她一分钱都没要,只留下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退回奖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蒙政府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荣幸,今又蒙送给奖金万不敢再受隆施。”
1959年,国务院调令,把大盂鼎借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博物馆,大盂鼎和大克鼎从此分开。大克鼎在上海,潘达于经常能看到,但是她上了年纪,不能走远路,与大盂鼎一别就是50多年。2004年,就在老人100岁生日期间,上博为她专门举办了“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克鼎·大盂鼎回顾特展”,将大盂鼎借调回上博展览,也让老人能看到阔别已久的大盂鼎。
生日当天,潘奶奶从轮椅上下来,在亲属搀扶下,一边围着展台转,一边用苏州话说:“真的一点儿也没变,实在太好了。我为俚笃(苏州方言,它们)寻着好人家哉。”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她102载的传奇人生。
潘家的故事已与两件重器一样青史留名,当初埋藏两件大鼎的潘家老宅也在苏州文旅集团和花间堂的精心维护下重焕新生。潘祖荫和他的祖父潘世恩一样,少年得志,年仅23岁就考中了探花,因此这里又被称为“探花府”。
在花间堂的邀请下,众爱旅的小伙伴们,在游览完上海博物馆后,特意来到苏州这座慕名已久的府邸游览入住。
探花府建造时,仿的是京城御赐宅第格局,营造成坐北朝南、三路五进、四座四合院组合成的大宅,因而带有很多北方特色。
同时,江南民居特色也很鲜明,整个院落粉墙黛瓦,开间窄而深长,内部屋顶都是砌上明造,梁架上有众多精美木雕,堪称南北传统民居的完美结合。
老宅中路是探花府的精华所在,五进皆为楼屋,以厢廊联通为走马楼式,楼与楼之间庭院宽敞。当年从北京运回来的文物就收藏在中路第一进的三间楼房里,这批文物数量巨大,仅青铜器就堆了一间房加一隔厢。
第四与第五进院子包含了抗日期间埋藏二鼎的院子,平日有昆曲、评弹、私宴等文化活动,也有在保护古建基础上添加现代生活设施的客房可供入住。由于文化底蕴深厚,又毗邻苏州博物馆等重要景点,这里也是众爱旅苏州行程中的首选住宿。
放下行李,在庭院间散步,体会苏州“贵潘”一族当年的气象。走出大门,四处转转,探花府就在苏州古城最核心区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无须计划,四面游走皆是景观。狮子林、观前街、苏州博物馆那一面,是熙来攘往的市井,顾颉刚故居、郭绍虞故居、唐纳故居、耦园这一面,则是高墙窄巷的深宅。
住在此处,无论阴晴雨雪,趁早间的清新,到苏州古城的巷道流水间徜徉。人潮涌动前,刚好返回。于是品茗赏月、拾花戏鱼,静坐读书亦可,推杯换盏亦可,沐闹市之烟火,怀山隐之幽静。闲来再与友人孩子聊一聊五十年前的往事,也一不留神接续了三千年来的文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