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汕头小公园什么时候有公益讲解活动?
答:每逢周二、周四、周六上午10:00。
➤讲解地点: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前
➤讲解内容:
如果来小公园游玩觉得意犹未尽,想进一步了解骑楼老街和百年建筑的历史文化,那么别错过小公园每周3场的公益讲解活动啦。
“讲百载商埠事,学改革开放史——小公园公益讲解志愿服务系列活动”正式启动,将定期为市民游客提供公益讲解服务,讲述汕头小公园的“前世今生”,让市民游客了解百载商埠过往繁华和海外华人华侨艰辛奋斗史,领略汕头历史文化魅力。
➤拓展阅读:
此外,街区还为市民游客提供免费母婴室、游客休息区、免费茶水以及轮椅租借、婴儿车租借、移动电源租借、雨伞租借等便民服务,如有需要,可向小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小公园志愿者协会咨询了解。
汕头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老市区有很多有上世纪人文气息的地方,图为金平文化创意园,那边我也没逛透,如果只是漫无目的地闲逛的话,建议可以参考途径公交站名和地图里的附近推荐景点。 拍照圣地,但是个人觉得可以拍照的元素不多,最近有个嘉年华,看朋友发的还挺好看
汕头市小公园的未来展望
汕头市小公园是上世纪30年代初建设的,有假山、喷水池,树有“万国来朝”牌。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小公园雅观倍增,独具一格。
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旧城的胜迹,是汕头历史商业繁华的见证,也是海内外潮汕乡亲和友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好去处。
汕头市小公园的感悟
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
备受市民关注的小公园开埠区的保护和管理终于有了法律支持的坚强后盾。4月24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为加强小公园开埠区的保护和管理,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保驾护航。《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
据悉,《条例》所称的开埠区,是指以金平区小公园为核心、保存开埠期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开埠期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具体范围根据开埠区保护规划确定后,由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公布,并由金平区政府在主要出入口设立标志,明确保护范围。根据《条例》规定,市政府和金平区政府应当设立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资金,专项用于开埠工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条例》还鼓励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更新升级改造区内其他建(构)筑物和配套设施。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投资、捐赠、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开埠区的保护工作,规定市人民政府和金平区人民政府对在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奖励,应当表彰奖励情形包括:维护、修缮或者保护性利用开埠区历史建筑成绩显著的;为了保护的需要,自愿迁出开埠区,或者主动腾退开埠区历史建筑的;捐赠财产,数额或者价值较大的;劝阻、举报损坏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的行为或者投诉有功的;在开埠区历史文化风貌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有突出贡献的等
市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以实施永平路保护性开发为示范,推动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育活化项目,打造全国开埠商业文化活体博物馆群”的目标任务,正式启动永平路保育活化试点,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近日,金平区的市人大代表就这一工作开展集中视察。
汕头“小公园”被认为是中国开埠的34个城市里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开埠区,去年我市已把小公园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并委托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教授设计团队开展了小公园及周边片区约2平方公里范围的详细城市设计。今年8月市委常委会明确将启动区项目纳入2013年度“三旧”改造计划,以金平区政府为建设主体,牵头负责、全力加快推进该项工作。首期永平路启动项目北起居平路—西至安平路—南至西堤路—东至外马路约66亩区域,永平路一百米范围内集中了“汕头邮电局”、“汕头大厦”、“永平商场”、“永平酒楼”、“延寿善堂”等一批文物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金平区旧城办于今年7月份起首先对永平路启动区100米范围内的沿路两侧房屋的房产权属状况、房产性质、面积数据、功能和结构类型进行全面摸查,并进行数据录入,为我市进一步保育活化该项目片区提供基础性数据、资料。首期永平路启动项目改造方案涉及66亩范围(除永平路一百米沿街范围外)也于近期全面进入实质性摸查建档工作。永平路100米范围内房屋进入收购阶段,公产房部分正在清退中。永平路老邮电局广场建设项目正在推进。
汕头市小公园的小公园片区历史
商业活动造就了汕头小公园。同样,由于商业网点的变迁,如今的小公园已消褪了昔时的气派荣华。但每个知道汕头这座百年沧桑历史的人们,对这一处令人再熟悉不过的老地方,留存着美好的记忆。因为她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同经历了风雨岁月、离合悲欢,汕头人无法忘记她。尤其是年事较长的汕头人,面对这小小亭台,都常常禁不住感慨低徊。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而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正是上世纪30年代老汕头经济繁荣的象征,是“百载商埠”历史见证。
独具一格且全国城市中少有的环形放射状的路网结构、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升平”等,更有很多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潮汕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如同一道多姿多彩的风景线,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骑楼街道
条条道路通码头,既是终点,又是奔向海洋的起点。小公园放射状的路网格局,正象征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点。
很多人不知道,这里正是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规模远超广州的“上下九”等地。骑楼建筑科学规划,它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网状骑楼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纵向为主街,横向为次街,纵横交叉形成网格。沈陆澄所著《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中指出,“这种以放射形设计而称道的严谨布局在国内外城市中并不多见,是结合汕头自然地形向西南沿海不断推进而逐步演变改造而成的结果。”
骑楼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
走在小公园一带,眼光常常会被那一座座骑楼吸引:这些骑楼大多为三层到四层,多数楼房都已空置,只有一楼有人居住或作为商铺经营。尽管表面斑驳,却仍掩饰不住那陈旧表面下精美的装饰和丰富的设计,流畅的线条似乎勾勒着曾经的辉煌…… 中西合璧,是骑楼建筑的又一特点。韩山师院潮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跟踪拍摄汕头老建筑已有30余年的摄影家蔡海松告诉记者,汕头近代骑楼建筑,根据汕头当地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参照古人架木为巢、后发展为吊脚楼等檐廊式建筑,借鉴开埠后传入的西洋廊柱式建筑,并与当地的建筑特点相融合,通过自我调适、理性选择、融汇创新三个阶段的建筑文化转型,加上大批华侨从南洋带来的大批建筑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骑楼建筑。它注重商业步行街和人行空间的整体设计,可遮阳避雨,有效地利用了空间,形成和谐统一,丰富多彩的街景
在建筑细部中,骑楼建筑更是发挥了潮汕工匠在工艺上精雕细琢、尽极精致的传统风格在山花、拱廊、窗框、门套等处,精心推敲尺度、比例、形式,巧妙地将具有传统特色的各样图案和异国风情的“洛可可”纹样艺术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魅力的装饰艺术,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同时也较好地表现出汕头近代建筑具有的鲜明特点和历史风貌。“作为中西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一种典范,在记载汕头‘开埠’历史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蔡海松说。
侨资建侨房2000多幢
蔡海松指出,1921年汕头设市后,特别是1929年至1939年日本侵略占领前,是近代汕头建设高峰期,当时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之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
在此期间,澄海陈黉利家族在汕头购买大量地皮,立即着手兴建新楼房,在“四永—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兴建新楼房400多座。祖籍潮安荣发源家族,是近代新加坡颇有资财的华侨家族,他们也积极投资汕头房地产业,拥有几条街道的新楼房,其中,整条荣隆街和潮安街、通津街的不少新楼房,都是荣发源家族兴建的。吴潮川华侨家族也在永和、永兴两条街道兴建楼房多座。这三个华侨家族和其他华侨于近代在汕头市兴建的大批楼房,对当时的汕头城市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也指出,小公园能够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百余骑楼老房契
印刻“侨文化”
摆在记者面前的,是100多张小公园一带的骑楼老房契。这些房契或斑驳、或泛黄,见证着小公园上百年的历史,以及小公园与海洋文化、华侨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老房契的拥有者是一位汕头80后小伙,名叫丁烁,笔名“青蛙探险”,是中国新闻社的一名记者,也是汕头侨联的青年委员。从十年前开始,丁烁就投入到潮汕文化实物和资料的收集中,至今已收藏几百件潮汕古玩。他所著的潮汕文化著作《印象潮汕》一书,更是远销海内外几十个国家,在学界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去年11月,丁烁办起“番客·老埠文化藏品展”,向公众免费展示了他收藏的400多件潮汕古玩。这一批老房契,便是展品之一。
记者看到,这些房契的时间跨度从宣统二年(1910年)到民国38年(1949年),共80多座,总面积超过3万平米。这些房子涉及英国绍昌洋行、汕头总商会、李华利侨批局、汕头金山中学、华南公司、万发公司、佳荣公司、长远公司、暑记公司、悦泰公司等单位还有几十个家族的房产。其中的几张绍昌洋行的“卖断契约”里,还加盖了英国领事馆的蓝色印章。这批房子最后都被一李姓家族所买走,包括李华利、李六利、李丰利、李铿渠等家族成员。“坐拥80座骑楼的李华利家族,可谓是‘民国房叔’。”丁烁打趣道。“原先李华利商号以烟叶生意很大,后来还开设有李华利侨批局。”
“这张是侨批局的房契,很罕见。”丁烁展示着其中一份名为“汕头新潮兴街侨批局”的房契。“《汕头侨批业同业公会档案》显示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李氏家族在民国时期曾在汕头新潮兴街94号开设侨批局,名称为‘李华利’,经理人为李润初。而房契中92、94、96、98号房子正属李华利的大房妻子李周进福所有。
丁烁告诉记者,汕头小公园这一片有好几千座骑楼建筑,这些大部分是侨房,旧时,很多华侨出国时候往往把房契放在信得过的亲戚朋友家保存而时间太长,后人不知道就可能当废纸卖了,而流入市场。按着房契的地址和地图,丁烁还曾前往寻找老房子,发现除了外马路及中山路部门被拆迁外,其他房契中的老房子大都还在,没被拆迁,大都没人居住,老房子背后的故事因此无人得知。然而,他们却无声见证着汕头百年开埠史,也因其身上印刻的“侨”字而有了特殊的意义。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开埠文化的地标。这些老房子有着自身的传奇故事,亟待梳理挖掘。”潮汕民间文化学者林保文在仔细观看这些老房契之后表示,汕头老城几千座骑楼,大部分的主人都定居海外,目前能找到房子故事的不到5%,然而只有老华侨能知道这些老房子的故事。因此,必须抢救华侨的口述历史,让这些老房子的故事得以挖掘、保存和流传
百货大楼曾率先
在汕实行股份制
在小公园里探访游走,不管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一些本地年轻人,都会不约而同地讲起一段相同的记忆:小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百货大楼,楼里有着带有花卉图案的彩色地砖,楼梯拐弯处装有哈哈镜,电梯更是充满神秘色彩……
百货大楼建成于1932年,可谓是汕头老城核心地带最为重要的建筑。据了解,南生百货商号由梅州籍华侨李柏恒创建于1911年。1932年,由李柏桓、李耀宗、李远波、李镜泉等梅州籍华侨集资50万大洋,在今小公园西侧安平路头,建成一座7层高的洋楼,商号称为“南生公司”。其中,第一至二层经营苏广洋杂百货,第三至四层为中央酒楼,第五至七层为中央旅社。员工达300多人,曾兴盛一时,但因管理不善,开业仅10个月便宣告倒闭。
1935年,经理李柏桓将南生“承赔”给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堂弟李海烈,留下中央旅社自己经营。李海烈重新组合同乡李锦元、李洪、李镜泉等10人为股东,整顿经营管理,生意日旺,成为当时汕头市首屈一指的百货公司。而曾在南洋经商的李柏桓很有生意头脑,当年,南生贸易公司率先在汕头实行“股份制”、“承包制”经营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30年代,汕头埠便有了电梯,这部“汕头第一梯”就是属于历史最悠久的南生公司,且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1956年,南生贸易公司与汕头市国营百货公司合营,改名为百货大楼。1958年5月29日,汕头百货大楼在“南生公司”的基础上实行公私合营并隆重开业。当年开业,2万多市民相继涌入,见证了汕头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如今,百货大楼早已荒废多年,四周也已被蓝色铁皮墙围起。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它陈旧的外貌,感受到那曾经的繁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