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大观园·周五有戏”演出时间为每星期五晚上8点。
【最新节目介绍】
2023年3月17日晚,由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献演《儒风开海峤》。
《儒风开海峤》是由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原创的一部潮乐合唱诗剧。剧本和歌词由国家级编剧陈韩星根据“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履职潮汕期间改善民生、兴学重教、治水驱鳄等事迹。
其以诗文的形式进行创作,作曲及配器由潮汕老中青三代作曲家中的优秀代表王培瑜、林英苹、郑伊洋三位老师联手合作,由汕头市爱乐合唱团、艺研室“筝情潮韵”筝团 和 仙乐爱乐童声团联袂献演。
【领票提醒】
☞线上领票:
线上赠票渠道于3月16日上午9:00开放。
☞线下领票:
线下可凭有效身份证于3月16日上午9:00-12:00,下午3:00-5:30到广东潮剧院票务处售票机免费领取,一人限领两张,领完即止。
江姐的简介
为纪念建党90周年,重温革命先辈的峥嵘岁月,缅怀他们的革命精神,广东潮剧院一团复排了经典潮剧《江姐》,并于18日上午进行连排。该剧再现了革命先驱江姐的英勇事迹,把她为革命理想献身的精神传递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作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江姐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真实故事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她的英勇事迹也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江姐》由潮剧著名剧作家郑文风、王菲、谢吟、何苦根据小说《红岩》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由陈华、张伯杰、杨广泉作曲,吴峰、麦飞导演,广东潮剧院一团首演,70年代由汕头地区青年实验潮剧团复演。后有广东潮剧院二团、潮州潮剧团演出《江姐》,先后多次的复排,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该剧历经几代艺术家的锤炼而成为潮剧经典剧目。
为了让这部经典红色剧目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广东潮剧院一团再次复排了《江姐》,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导演手法、音乐形式、舞美及灯光等方面做了更多的改进和创新。复排版《江姐》由梅花奖得主、潮剧青年表演艺术家张怡凰领衔主演、广东潮剧院一团名角陈幸希、林武燕、黄映伟、翁松梅、林外贸等担纲主演,特邀著名导演吴兹明执导。抓住人物角色的神韵,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复排版《江姐》中,张怡凰饰演的江姐无论是在身段和神韵的诠释中都透露着一股正气凛然、不畏生死的革命人风范,将全剧凝重、悲壮的感人基调推向高潮。每一位青年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哪怕是不显眼的配角,都是那么认真和努力,让人感到青年演员可贵的敬业精神。
广东潮剧院二团的广东潮剧院二团
广东潮剧院二团组建于1958年,是广东潮剧院属下的一个重要演出团体,集中着潮剧各门类的优秀专业人材。在将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造就了一支艺术精湛、作风正派、德艺双馨、团结一致的演职员队伍。成为一个阵容整齐、管理严格、艺术力量雄厚、深受城乡观众喜爱和欢迎的艺术表演团体。
广东潮剧院二团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造就了一支艺术精湛、作风正派、德艺双馨、团结一致的演职员队伍。成为一个阵容整齐、管理严格、艺术力量雄厚深受城乡观众喜爱和欢迎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广东潮剧院二团这块雨露充沛的沃土中,洪妙、姚璇秋、翁銮金、郑蔡岳、陈玩惜、吴为雄、范泽华、叶清发、柯立正、郑仕鹏、方展荣、郑健英等潮剧表演艺术家在这里开出了灿烂夺目的奇葩,演出了《杨令婆辨十本》、《闹钗》、《井边会》、《回书》、《柴房会》、《闹开封》、《春香传》、《告亲夫》、《袁崇焕》、《江姐》、《血溅南梁宫》(上中下集)、《唐宫惊涛》(上下集)、《无意神医》、《巧姻缘》、《翁万达主婚》、《岳银瓶》、《玉簪记》、《洗马桥》、《红狮缘》、《秦香莲》、《义女传》、《母子桥》 《花蕊夫人》、《公主争夫》、《吴越春秋》、《后蜀贤妃》、《连升三级》《石榴花》等近百个优秀剧目。曾获得全国戏曲汇演“牡丹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上海白玉兰演员“主角奖”、“配角奖”,广东省艺术节和“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文学奖等近百件奖项。多次应邀到泰国、新加坡、越南、香港等国家、地区进行访问演出和艺术交流,所到之处都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
剧团阵容鼎盛,配置齐全,整体艺术实力十分雄厚。演职员多数毕业于专业艺校,且接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学术机构的培训和辅导。国家一级演员詹少君、国家二级演员陈伟城、陈焕泽、曾惠刚、朱秀明、演奏员章振宇、黄乙丹等一批表演娴熟的技艺。吕文平、陈永平等技艺精良的舞台宿将。谢继顺、王锐光、何平发、陈立君、邱秀茹、黄丹娜、叶双凤、蔡丽娃、蔡财旺、吴少龙、池木标、高树洪、陈金辉、王文贤、陈淑贤、佘育林、陈慕芸、杨伟丹等潮剧新秀脱颖而出,撑起了潮剧舞台的一片蓝天,他们分别获过广东省历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和汕头文艺奖等多个奖项。乐队和舞台各部门人员技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新世纪浪潮中,潮剧院二团全体人员决心再创辉煌,开拓进取。致力提高艺术品位,不断探索新时代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剧目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在艺术竞争中独树一帜,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各层次观众的审美需求。
潮剧流传多少年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1]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
潮剧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
明朝嘉靖丙寅年(1566年)刊本《荔镜记》,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一个运用“泉潮腔”演唱的演出剧本。
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潮剧将近500年的发展历史中,截止2007年6月共积累了5000多个剧目[18]。
广东潮剧院成立那年(1958年),时并入潮剧院的“源正”、“怡梨”、“三正”、“玉梨”、“赛宝”五个剧团将其所保存的共1280个旧剧本归潮剧院资料室,这些大多是手抄本。
到了1962年,潮剧院资料室又聘请了社会人士协助把这些剧本重新整理抄正,去其残本和重复,共得882个,并以此编辑出版了《潮剧剧目纲要》一书。
当时上海图书馆音响资料室所保存的上世纪20年代以来的潮剧录音唱片共有232个剧目,其中有110多个是《潮剧剧目纲要》所无的。
可以这样说,迄今见到的1949年以前潮剧上演剧目共有1000个左右。
而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潮汕地区的各类潮剧团演出的剧目当在3000个左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