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句中,“殆”字的意思是危险。此句的意思是:但是也十分危险了。此句出自《新序·刺奢·赵襄子饮酒》,此文讽刺了赵襄子的不思进取的行为,即原本应该感到羞耻的行为却感到很自豪。
赵襄子,出生年月不详,去世于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的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赵襄子中的“子”与其父赵简子以及当时其他韩康子、魏桓子中的“子”一样,不是名字,而是对大夫的敬称。
赵襄子饮酒的翻译
1:确实
2: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
3:努力
4:和……差
5: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
殆:危险
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对比),意味深长
初中文言文殆字的解释
1. 殆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殆dài
基本字义
1. 危:危~。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2. 大概,几乎:伤亡~尽。 3. 古同“怠”,懈怠。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歹( è),台声。本义:危险) 2. 同本义[danger]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3. 又如:殆危(危险) 4. 困乏;疲惫 [tired]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5. 假借为“怠”。懒惰 [lazy;idle]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
1.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nearly]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3.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only]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4.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of course]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5.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should;woul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2. 初中文言文常见字的一般解释缘:沿,沿着。 为业:以……为生。 行:划船上行。 忽逢:无意中发现。 夹岸:两岸。 芳:芳香。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只能。 才通人: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谦词,于之。 隔绝:不通音信。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慨叹惋惜,叹息。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具:通“俱”,完全,详尽。 惋:惋惜 延:邀请。 辞去:辞别离开。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循,沿着、顺着。 向:原先的,旧时的,以前的。 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拜见。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的话。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志,做的标记。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遂:终于。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 。与,通“举”。 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兴,发生。 〔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泛指大门。 〔闭〕关闭(大门)。 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3. 初中文言文常见词语、字解释汝——你
予 ——我;给
夫——那;句首发语词;丈夫;成年男子的通称,人
奉——通“俸”侍奉;接受、奉行;供养
妻子——妻子和孩子
曰——说
睡——坐寐,即坐着打瞌睡
股——大腿
谤——指公开批评错误
爱——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
谪——贬官
谢——感谢;道歉
虽——虽然;即使
愠——怨恨
遂——于是就
故——特意;缘故
旦——早晨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乳——喂奶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交通——交错相通
鲜美——鲜嫩美丽
持——凭借,依靠
良——真、实在
蕃——多
辞——推辞;语言
策——马鞭;鞭打、驱使;记录;计谋
鹄——天鹅
安——怎么;养
卑——低下;身份低微
进——在朝廷上做官
退——不在朝廷上做官
去——放弃;距离;离开
方——面积
以——所以;认为;因为
暝——昏暗
居——停留
4. “殆”字在那几篇文言文出现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
部首笔画
部首:歹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GQCK 五笔98:GQCK 仓颉:MNIR
笔顺编号:135454251 四角号码:1326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B86
基本字义
1. 危:危~。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2. 大概,几乎:伤亡~尽。
3. 古同“怠”,懈怠。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歹( è),台声。本义:危险)
2. 同本义[danger]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3. 又如:殆危(危险)
4. 困乏;疲惫 [tired]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5. 假借为“怠”。懒惰 [lazy;idle]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
1.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nearly]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3.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only]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4.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of course]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5.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should;woul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5. 初中语文文言文其字的所有意思不知道你其他的虚词要不要,都弄来了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蜀之鄙有。
殆的文言文常用意思
1. 殆字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思
殆dài 基本字义
1. 危:危~。危乎~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到危险)。 2. 大概,几乎:伤亡~尽。 3. 古同“怠”,懈怠。 详细字义
〈形〉
1. (形声。从歹( è),台声。本义:危险) 2. 同本义[danger]
殆,危也。——《说文》
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正月》
亦曰殆哉。——《书·秦誓》。传:“危殆。”
晋有三不殆。——《左传·昭公四年》。注:“危也。”
兵殆于垂沙。——《荀子·议兵》。注:“谓危亡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韩非子·三守》
备危恐殆,急置太子,祸乃无从起。——《韩非子·扬权》
此二者,殆物也。——《韩非子·忠孝》 3. 又如:殆危(危险) 4. 困乏;疲惫 [tired]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向注:“疲困之谓也。”
日将暮,步履颇殆,休于路侧。——《聊斋志异》 5. 假借为“怠”。懒惰 [lazy;idle]
周行而不殆。——《老子·二十五章》
受命不殆。——《诗·商颂·玄鸟》
滋敝邑休殆。——《左传·昭公五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下》
〈副〉
1.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nearly]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 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3.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仅”、“只” [only]
此殆空言,非至计也。——《汉书·赵充国传》。颜师古注:“殆,仅也。” 4. 表示肯定,相当于“当然”、“必定” [of course]
(彼)投吾所忌,用吾所长,是殆益敌资而遗敌胜耳,不可不察。——宋· 辛弃疾《美芹十论》 5.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将要” [should;would]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豳风·七月》
2. 解释下列文言文的意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罔”读wǎng,意思为迷惑,昏而无得;“殆”读dài,意思为没有信心.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据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记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11.C 12. B 13.A 14.B 15.①大臣林俊、孙交等人因不能守护治国安邦之法,而言多辞官离开,实在令人寒心。
②南京民俗崇尚奢靡,(湛若水)制定丧葬制度并颁布施行。因年老请求辞官。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进”应翻译为“做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进”后面连接的是“侍读”,职位名,解释为“做官”。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2. 试题分析:句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句③“上”这一动词后应为引出动作对象的介词,而“于”就有此用法,所以填“于”,可译为“给”“向”。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考查文言虚词的应用,注意一定要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
如本题①由“命”的意思“命令”可推“□”内应填代词,作“命”的宾语,所以应填“之”,意思是“他”;句②“作《心性图说》”与“教士”之间应为目的关系,所以应填表目的关系的连词“以”,可译为“来”等。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相关重要虚词的用法。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应在理解文段大意的前提下,借助助词、代词和连词等标志词的帮助,准确断句。
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
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如本题本句是湛若水对皇帝的劝谏。其中,“而”字前的内容表示一种情况,“而”字后的内容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做法,二者关系密切,不宜断开,故排除B.D两项。
而“修明”是“先王之道”的谓语、不应断开,故排除C项,答案为A项。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B项“告诫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是第二次上书的内容。由“已,复上疏言”即可得出。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
4. 文言文常用词翻译说(yue):快乐
殆:危险
识:记,记住
俱:一起
欲:想要
从:跟从
就:完成
称:相当;符合
疾:快
旦:早晨
技:本领,技艺
益:更加
窥:察看
闻:听说
或:有的
自:从
虽:即使
无论:不要说,不用说
地方:土地方圆
妻子:妻子和儿子
何以:凭什么
。..
殆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思而不学则殆的“殆”的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鼎,思而不学则殆”。
罔,作蒙蔽,欺骗解;
殆,书指危险。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问题二: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是(疑惑。)
整句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而不能肯定。“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哀公问曰:“何为 *** 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 *** 服;举枉错诸直, *** 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
问题三:殆是什么意思? 殆
dài
危:危殆。危乎殆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不贪心就不会受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龚危险)。
大概,几乎:伤亡殆尽。
古同“怠”,懈怠。
问题四:罔和殆是什么意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注】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作蒙蔽,欺骗解; 殆,书指危险。 朱子云:不求诸心,故缗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问题五:殆尽和殆危是什么意思? 殆 dài 大概,几乎:伤亡殆尽。 笔画数:9; 部首:歹; 殆 dài 【副】 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殆于不可。――《孟子》 沛公殆天授。――《史记・留侯世家》 殆有神护者。――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游历殆遍。――宋・沈括《梦溪笔谈》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敌人伤亡殆尽;殆其(大概);殆庶(庶几,近似)
问题六:殆命人是什么意思 每听过殆命人,这个词。但是有财多殆命这个词。
问题七:罔而殆是什么意思啊? 迷惑疑惑。
新序刺奢文言文及翻译
新序刺奢文言文及翻译
1.翻译文言文《新序.刺奢》刘向新序刺奢第六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赵襄子连续五日五夜喝酒作乐,不放下酒杯,对侍者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
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再努力一下,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
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很危险了。”。
2.翻译文言文《新序.刺奢》刘向新序刺奢第六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赵襄子连续五日五夜喝酒作乐,不放下酒杯,对侍者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再努力一下,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很危险了。”
3.求《新序.刺奢》原文是只要原文吗??新序·刺奢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群臣相持歌曰:“江水沛沛兮,舟楫败兮,我王废兮,趣归薄兮,薄亦大兮。”
又曰:“乐兮乐兮,四牡蹻兮,六辔沃兮,去不善而从善,何不乐兮?”伊尹知天命之至,举觞而告桀曰:“君王不听臣之言,亡无日矣。”桀拍然而作,唾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矣。”
于是接履而趣,遂适汤,汤立为相。故伊尹去官入殷,殷王而夏亡。
纣为鹿台,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尺,临望云雨。作炮烙之刑,戮无辜,夺民力。
冤暴施于百姓,惨毒加于大臣,天下叛之,愿臣文王。及周师至,令不行于左右。
悲乎!当是时,求为匹夫不可得也,纣自取之也。魏王将起中天台,令曰:“敢谏者死。”
许绾负蔂操锸入曰:“闻大王将起中天台,臣愿加一力。”王曰:“子何力有加?”绾曰:“虽无力,能商台。”
王曰:“若何?”曰:“臣闻天与地相去万五千里,今王因而半之,当起七千五百里之台,高既如是,其趾须方八千里,尽王之地,不足以为台趾。古者尧舜建诸侯,地方五千里,王必起此台,先以兵伐诸侯,尽有其地犹不足,又伐四夷,得方八千里乃足以为台趾,材木之积,人徒之众,仓廪之储,数以万亿度。
八千里以外,当尽农亩之地,足以奉给王之台者,台具以备,乃可以作。”魏王默然无以应,乃罢起台。
卫灵公以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君衣狐裘,坐熊席,隩隅有灶,是以不寒,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苴。
君则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
令罢役。左右谏曰:“君凿池不知天寒,以宛春知而罢役,是德归宛春,怨归于君。”
公曰:“不然。宛春,鲁国之匹夫,吾举之,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
且春也有善,寡人有春之善,非寡人之善与?”灵公论宛春,可谓知君之道矣。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主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
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
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齐景公饮酒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侍者曰:“仁人亦乐是夫?”梁丘子曰:“仁人耳目亦犹人也?奚为独不乐此也。”公曰:“速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以至。公曰:“寡人甚乐此乐也,愿与夫子共之,请去礼。”
晏子对曰:“君之言过矣,齐国五尺之童子,力尽胜婴而又胜君,所以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
夫麋鹿唯无礼,故父子同尘。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故礼不可去也。”
公曰:“寡人无良,左右淫琨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晏子曰:“左右无罪,君若好礼,左右有礼者至,无礼者去。
君若恶礼,亦将如之。”公曰:“善。
请革衣冠,更受命。”乃废酒而更尊朝服而坐,觞三行,晏子趋出。
魏文侯见箕季其墙坏而不筑,文侯曰:“何为不筑?”对曰:“不时,其墙枉而不端。”问曰:“何不端?”曰:“固然。”
从者食其园之桃,箕季禁之。少焉日晏,进粝餐之食,瓜瓠之羹。
文侯出,其仆曰:“君亦无得于箕季矣。曩者进食,臣窃窥之,粝餐之食,瓜瓠之羹。”
文侯曰:“吾何无得于季也?吾一见季而得四焉。其墙坏不筑,云待时者,教我无夺农时也。
墙枉而不端,对曰固然者,是教我无侵封疆也。从者食园桃,箕季禁之,岂爱桃哉!是教我下无侵上也。
食我以粝餐者,季岂不能具五味哉!教我无多歛于百姓,以省饮食之养也。”士尹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经其宫而不止。
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特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束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
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
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鲁孟献子聘于晋,宣子觞之三徙,钟石之县,不移而具。
献子曰:“富哉冢!”宣子曰:“子之家庸与我家富?”献子曰:“吾家甚贫,惟有二士,曰颜回,兹无灵。
4.刘向新序刺奢第六翻译齐宣王盖大屋子(意译为大宫殿),大得足以覆盖数百亩地。
堂上有三百间屋子。凭借偌大的齐国,盖了三年却未能盖成,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
香居问齐宣王说:“荆王放弃先王的礼乐,去做淫乐,臣斗胆问荆国是有君主的么?”宣王说:“是没有皇帝的”“臣斗胆问荆国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没有臣子的.”香居说:“现在君王盖大宫殿,三年没能盖成,而群臣中没有敢进谏的人。敢问大王是有臣子的么?”宣王说:“是无臣子的。”
香居说:“臣请求退下。”小步快走着往外走。
宣王说:“香先生留步,为什么这么晚才向寡人进谏?”于是诏来尚书说:“记下,寡人不孝(不遵从先王教诲),盖大宫殿,香子让寡人停止了这种做法。”。
5.刘向《新序刺奢鲁国的大夫孟献子受到晋国的聘请,晋国的韩宣子请他喝酒去了三个地方,酒具和陪酒用的乐器不用搬动就在那里具备好了。献子说:“你家很富有。”宣子说:“你家和我家谁富?”献子说:“我家很穷,只有二个士人,一个叫颜回,一个叫兹无灵的,这两个人使我们邦家平安稳定,百姓和睦协调,就这样两个人而已!我的财富都在这里了。”孟献子走后,宣子说:“他是君子啊,以奉养贤者为富;我是鄙俗的小人啊,以拥有钟石金玉为富。”孔子评论说:“孟献子的富有,可以记载到《春秋》里去了。”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6.刘向新序刺奢第六中此段翻译赵襄子连续五日五夜喝酒作乐,不放下酒杯,对侍者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
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您再努力一下,还差两天就跟纣王一样。
纣王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
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
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很危险了。”。
7.文言文《新序》《新序》,是一本经西汉刘向编撰而成书的古代文献典籍。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二卷,《善谋》二卷。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叶公好龙》就是出自此书。
虽然早期的资料认为刘向是《新序》的作者,但更准确地说他是该书的编者,因为书中材料的主体都来自于其他典籍,刘向本人并没有创作任何部分内容。把刘向视为作者而非编者起源于对《七略》中《新序》著录的错误解释,《七略》把此书和其他三种著述一同著录在刘向所“编排的”(即“序”)的67篇之中(见《汉书·艺文志》,第1727页)。根据《汉书·刘向传》(《汉书》卷三十六,第1958页),刘向“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严灵峰认为在这段话中“新序”不是一部书名,班固用此词仅是意为“新编”,因而班固所说的仅是一部著作,即《新序说苑》。
后来的目录著作中称《新序》为刘向所“撰”(见《隋书·经籍志》,第997页;《旧唐书·经籍志》,第2024页;以及司马贞《史记索隐》,第2238页),然而,他们也称刘向“撰”《说苑》和《列女传》。而在刘向自己的《七略别录》中,他清楚地声称他从已存在的典籍中“编辑”(校)了这两部著作。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学者认为刘向没有撰写《新序》中的材料,他仅仅是对它们作了收集和编纂的工作。徐复观认为现代学者误解了“序”字在汉代的含义,并说这一词在汉代也意为“撰”。
刘向大概在公元前24或前25年把《新序》进献给皇帝。根据《晋书·陆喜传》(《晋书》卷五十四,第1486页)的一个说法,刘向是仿陆贾(约公元前228-前140)的《新语》而作《新序》。对《新语》通行本和《新序》的仔细比较说明,这两部书无论在文本上抑或结构上都没有任何紧密相似之处,这两部书的唯一相同特征是它们都有明显的儒家伦理思想。
《新序》是历史故事类编,是刘向现存最早的一部作品。尽管《新序》中的许多故事采自诸子史传,但就其材料取舍、思想内容来看,无疑体现了刘向本人的社会政治思想。这主要可以归纳为德治仁政思想、贤人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从善纳谏思想诸方面。
《新序》通行本共有166个条目,分为10卷。人们还从其他资料中收集到59个条目的佚文。该书的绝大部分条目都是对早期哲学或历史著作中的材料摘录后加以转述或直接照抄而成。这些著作主要是《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史记》、《战国策》以及《春秋三传》(其中刘向对《榖梁传》很有偏见)、《庄子》、《荀子》。
书中大多数历史故事集中在春秋时期,最后一卷(卷10)完全是汉代的故事。书中前5卷冠以“杂事”之名。广常人世认为虽然这些卷的标题中有“杂”字,但实际上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通过一系列的范例藉以说明一个好的政府的基本因素。其他各卷中,有的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奢侈(卷六),有的赞扬大臣的全节和忠诚(卷七),有的赞扬义勇之士(卷八),有的讲述大臣的善谋(卷九和卷十)。该书的思想基础是儒家学说,书中尤其强调统治者必须为人正直,要多听民众意见和留心贤能和有德之士——这些贤能之士不应动摇自己告诫和谴责残暴或愚蠢的国君的职责——的建议。
8.翻译《新序杂事》《新序》,西汉刘向撰。原本三十卷,至北宋初仅存十卷。后经曾巩搜辑整理,仍厘为十卷。内《杂事》五卷,《刺奢》一卷,《节士》一卷,《义勇》一卷,《善谋》二卷。采集舜、禹时代至汉代史事和传说,分类编纂,所记史事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作者尚编有《说苑》一书,性质与此类似。《叶公好龙》就是出自此书。
原文:
1.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及召朱公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壁,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畜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
2.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偏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译文:
1.梁国曾经有难以断定的案件,大臣们有些认为应当判有罪,有些人认为是无罪。即使是梁王也很疑惑。梁王道:“陶朱公(即范蠡),凭借平民的身份而做到举国首富,这必定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于是就召来范蠡问他说:“梁国有难以断定的案子,断案的人一半认为有罪一半认为没有罪,即使是我也很疑惑,先生你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怎么样?”范蠡说:“我是个身份低微的小民,也不懂得如何断案,既然大王让我断,那么,(我举个例子),我家有两个白玉璧,它们的颜色、大小、光泽都差不多,但是它们的价钱,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王说:“大小与色泽都差不多,一个卖千金,一个卖五百金,为什么?”范蠡说:“从侧面看一个厚度是另一个的两倍,因此卖千金”。王说:“好。”所以案件难断就从轻发落,奖赏有疑问就赏与,梁王非常高兴。
由此看来,墙薄了就容易坍塌,丝织品薄就容易裂开,器物薄就容易毁坏,酒薄(淡,不醇厚)就容易发酸。那些薄的事物能够保持很长时间的,大概还没有。所以统治人民施行政令教化的诸侯们,应该以厚德对待人民就可以了。
2.梁国大夫有个叫宋就的人,曾经担任边境某县的县令,和楚国邻界。梁国这个县靠近边境的某乡(亭:地区单位,相当于乡,被县管辖),和楚国邻近的乡,都种瓜,都有一定规模。梁国该乡的人,多次用心灌溉他们的瓜园,种出的瓜味道很好。而邻乡的楚国人很少灌溉瓜地,种出的瓜很难吃。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好吃,对于自己管的乡种出的瓜难吃很恼怒。楚国的乡人嫉妒梁国乡人比自己有能耐,就在夜里破坏梁国乡人的瓜,瓜秧许多都枯萎而死了。梁国的乡人发觉了,就报告了亭尉(亭长,即乡长),打算去破坏楚国乡人的瓜报复他们,亭尉去请示宋就。宋就说:“这会导致相互怨恨的,别人干坏事自己也跟着干,是多么偏颇啊。现在我让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的到楚国乡里给他们灌溉瓜地,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乡里的人每天晚上偷偷去给楚国乡人灌溉瓜地,而楚国人白天去看护瓜地,又进行灌溉,他们的瓜长得越来越好,楚国乡人感到奇怪就用心观察,原来是梁国乡人做的。楚国县令听到后非常高兴,把这事原原本本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以后,感到惭愧和内疚,对官吏们说:“如果没有我国去搞破坏的人,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对不起梁国的地方?这是梁国人暗地对我们谦让啊。”于是给宋就重金表示感谢,并请他转交给梁王,楚王并经常赞扬梁国的这件事,梁王认为楚王很有诚意,所以梁、楚梁国的友好关系,从宋就开始的。俗话说:“转败为胜,因祸得福。”老子说:“以德报怨。”就是这个意思。别人做坏事,自己怎么能去效仿呢!
简单初中文言文问题,大虾进,谢谢!
你好,你的理解比较正确,是有这样的隐含意,讽谏的意味溢于言表,但是他的“天下”不是指社会风气,意思是指其他的君王,翻译如下: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好比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世有伯乐文言文翻泽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埋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2. 古文马说的翻译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况且想要它和普通的马差不多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
编辑本段
注释
一、解释
1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 辱,辱没
3 之,的
4 奴隶人,仆役。
5 骈(pián):两马并驾
6 骈死,并列而死
7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8 枥,马棚。
9 以,把。
10 一食,吃一顿。
11 或,有时。
12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3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4 食(sì):通“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15 其:指千里马,代词。
16 是:这样,指示代词。
17 能:才能。
18 见,同“现”,表现;显现。
19 且:况且,尚且。
20 欲:想要。
21 等:等同,一样。
22 不可得:都做不到。
23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4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马鞭,这里是“ 鞭打 "的意思
26 之:指千里马,代词。
27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8 道:正确的方法。
29 食之:饲养它。
30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1 材:同“ 才 ”,才能。
32 鸣:马叫,
33 之:无意义。
34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5 执策:拿着马鞭。
36 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 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3.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哪篇文言文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③、骈:成双成对.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⑦、食:同“饲”,喂养.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⑨、是:这样,指示代词.⑩、能:才能.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的跟前.临之:到千里马的跟前.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4.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翻译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出自:唐 韩愈e799bee5baa631333366306533《杂说》第四篇《马说》
原文选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释义: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而:表转折。可是,但是。祗: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思想、成就: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对于韩愈对待藩镇割据的态度,韩愈《平淮西碑》的主要倾向是“反对藩镇割据,而歌颂平叛的胜利。
韩愈赞扬主战派,而批评主和派”,认为“韩愈反对藩镇割据的坚定立场,不应因为碑文少写了李愬之功便加以贬低”,而且他“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还不仅表现在平定淮西的一时一事,他在一系列的文章里都贯穿着这个思想。”
韩愈三进国子监任博士一职,又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世和提携人才的文章。韩愈力改耻为人师之风,广招后学。
韩愈多长篇古诗,其中不乏揭露现实矛盾、表现个人失意的佳作,如《归彭城》、《龊龊》、《县斋有怀》等,大都写得平实顺畅。
5. 文言文句子翻译器赵襄子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月夜矣,而殊不疾。”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翻译:
赵襄子喝酒五日五夜不停止,对侍奉的人说:“我确实是个国士!喝酒五天五夜了,却没有一点儿病。”优莫说:“您努力吧!还和商纣王差两天。商纣王七天七夜,可是您才五天。”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要灭亡吗?”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和商纣王差两天,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呢?”优莫说:“夏桀王和商纣王的灭亡,是因为他们分别遇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的君主都是夏桀王,而您是商纣王。夏桀王和商纣王同时在世,怎么能互相使对方灭亡呢?但是也危险了。”
6. 《马说》一句原文对应一句翻译世有伯乐,(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样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千里马是经常有的)而伯乐不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辱于奴隶之手,(只辱没在马夫的手里)骈死于槽枥之间,(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称也。( 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食马者,(马夫)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是马也,(这样的马)虽有千里之能,(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食不饱,(但是吃不饱)力不足,(力气不足)才美不外见,(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安求其能千里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策之不以其道,(驾驭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不能使它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听着它嘶叫却不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执策而临之,(马夫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7. 谁帮忙翻译下这篇文言文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这个我做过嘿。
8. 《马蹄》文言文翻译战国·庄子《马蹄》白话释义:马,蹄可以用来践踏霜雪,毛可以用来抵御风寒,饿了吃草,渴了喝水,性起时扬起蹄脚奋力跳跃,这就是马的天性。
即使有高台正殿,对马来说没有什么用处。等到世上出了伯乐,说:“我善于管理马。”
于是用烧红的铁器灼炙马毛,用剪刀修剔马鬃,凿削马蹄甲,烙制马印记,用络头和绊绳来拴连它们,用马槽和马床来编排它们,这样一来马便死掉十分之二三了。饿了不给吃,渴了不给喝,让它们快速驱驰,让它们急骤奔跑,让它们步伐整齐,让它们行动划一,前有马口横木和马络装饰的限制,后有皮鞭和竹条的威逼,这样一来马就死过半数了。
制陶工匠说:“我最善于整治粘土,我用粘土制成的器皿,圆的合乎圆规,方的应于角尺。”木匠说:“我最善于整治木材,我用木材制成的器皿,能使弯曲的合于钩弧的要求,笔直的跟墨线吻合。”
粘土和木材的本性难道就是希望去迎合圆规、角尺、钩弧、墨线吗?然而还世世代代地称赞他们说,“伯乐善于管理马”而“陶匠、木匠善于整治粘土和木材”,这也就是治理天下的人的过错啊! 我认为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就不是这样。黎民百姓有他们固有不变的本能和天性,织布而后穿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56565衣,耕种而后吃饭,这就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
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浑然一体没有一点儿偏私,这就叫做任其自然。所以上古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
正是在这个年代里,山野里没有路径和隧道,水面上没有船只和桥梁,各种物类共同生活,人类的居所相通相连而没有什么乡、县差别,禽兽成群结队,草木遂心地生长。因此禽兽可以用绳子牵引着游玩,鸟鹊的巢窠可以攀登上去探望。
在那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年代,人类跟禽兽同样居住,跟各种物类相互聚合并存,哪里知道什么君子、小人呢!人人都蠢笨而无智慧,人类的本能和天性也就不会丧失;人人都愚昧而无私欲,这就叫做“素”和“朴”。能够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就会完整地留传下来。
等到世上出了圣人,勉为其难地去倡导所谓仁,竭心尽力地去追求所谓义,于是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放纵无度地追求逸乐的曲章,繁杂琐碎地制定礼仪和法度,于是天下开始分离了。
所以说,原木没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一块白玉没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类原始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人类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再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那么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
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做出与人对抗的态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上古赫胥氏的时代,黎民百姓居处不知道做些什么,走动也知道去哪里,口里含着食物嬉戏,鼓着吃饱的肚子游玩,人们所能做的就只是这样了。
等到圣人出现,矫造礼乐来匡正天下百姓的形象,标榜不可企及的仁义来慰藉天下百姓的心,于是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智巧,争先恐后地去竞逐私利,而不能终止。这也是圣人的罪过啊!原文: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 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 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 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 ,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
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夫。
9. 给我10篇初一下人教版的古文阅读,答案都填好的急啊有答案哦(—)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其真无马邪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 译句 。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句 。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 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 之情。 4.文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句强调了 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 (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 ,“陛下”指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①夙夜忧叹: 。
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 3.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 。
乙文: 。 4.申、乙两段文字都紧扣“诸葛亮上《出师表》”这一中心,写出了哪两层意思?请分层概括回答: ① 。
② 。 (三)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方辄默记。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1)田,父怒,挞之,己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2)映长明灯(3)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4)若不见。
安阳韩性(5)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6)。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己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牛驾母车,自被(7)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1)蹊:践踏。
(2)策:通“册”。(3)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4)恬:心神安适。(5)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6)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7)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无从致书以观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恃卫之臣不懈于内 C. 暮归,亡其牛 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踏了他们的田地。 B.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手拿着书照着佛像前长明的灯光读书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待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 3.将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两段文字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古人云: “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一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则,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1)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释:①漫浪:随随便便。
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 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文: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的重要,这是因为 (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
(五) 晋平公问子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1)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2)安敢戏君乎?。
尉景文言文阅读答尉景文言文阅读答案_案 急啊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 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 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 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 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2、 三,翻译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答案
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四,以讹传讹
原文 4、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 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 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精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 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
二, 翻译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辕北辙
刚才我来时,在大路上碰见一个人,脸朝北方手里拿着缰绳,驾着车,告诉我说:“ 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往楚国去,为什么要朝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车夫能干!”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一,1、想要 2、何,什么 3、良好 4、越
二,1、马虽然好,这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 2、这些条件越好,却离楚国就越远罢了。
四, 南辕北辙 行动和目的相反
原文 5、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导读: “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释:①安事马:要马做什么 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于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 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3、而吾以捕蛇独存( ) 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翻译
1、所求者生马,安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里之马
古代有个国王,想用千金买千里马,三年不能够买到。有个宦官对国王说:“请让我去买马。”国王派他去了。三个月就得到了千里马;但马已经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马的骨头买来,回来向国王报告。国王大怒说:“所要买的是活马,要马干什么 白白地花费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说:“马尚且用五百金买下,何况活马呢 天下人必定认为大王肯出高价买马,千里马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一,1、派遣,差遣 2、花费,此指白白费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认为 3、因为 4、用来
三,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四,1。所要买的是活马,要马干什么 2。由此不到一年,买到三匹千里马。
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 ”
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
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练
一, 解释加点的词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 2、不然 ( )3、苟无岁( )
二,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 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原文 7、齐欲伐魏
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 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
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 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 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天下之疾犬也( ) 2、各其处( ) 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 ) 4、谢将休士也( ) ( ) 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译: 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文中故事与寓言故事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
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
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
原文 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 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 “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 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 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 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答案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原文 9、沛公至咸阳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户口②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③。
导读:“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 “皆”一”独”,将萧何的”深谋远虑”刻画得淋漓尽致,刘邦得萧何可谓天助也③。
注释 :①具:通”俱”,全,都。②户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断。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 2、以何为丞相( )( ) 3、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译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萧何是刘邦的谋士,夺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刘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没,历史上还有一个关于萧何和韩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答案
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 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原文 10、四面楚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①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数阕⑤,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导读:项王夜起悲歌,盖世英雄的穷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写中呼之欲出。
注释 :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奈若何:把你怎么安排。若, 你。⑤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 ( ) 2、项王则夜起( ) 3、自为诗曰( ) 4、莫能仰视( ) 二,翻译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数阕,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项王兵败垓下,在___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做人杰, 亦 为 鬼 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达 对 项 王 的 _______________ 之情; 毛也写过一首诗, 其中有: 宜将剩勇追穷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 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 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
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
2、 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
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原文 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②。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③。”
导读: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说,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于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后纵情傲物,以至于物极必反,走向灭亡。而孙叔敖清醒从政,因而能善始善终,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誉,地位,金钱面前真要冷静小心啊!
注释 :①仆闻之:我听说。仆,谦称。②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归,归结。③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尧,舜,传说中的圣君。病,患苦。诸”之乎”的合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孙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闻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恶(w )之( )
二,翻译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说”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 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
3、 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
原文 12、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 ”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④也。”
导读:文章借罗雀者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诫弟子“以所从为祸福”,“君子慎其所从”,可谓警世之言。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zhu ng):愚。败:祸乱,祸害。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大雀从黄口( ) 2、孔子顾谓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惊以远害( )
二,翻译
1、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亲_____而远_____有相似之义。
答案
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
2、 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
三,君子 小人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 ~555 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 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 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子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 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