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三国演义》里,作者基于文学艺术需要,周瑜被描写成为与诸葛亮明争暗斗的人物,最终被诸葛亮气死。留下了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气的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的故事。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小说虚构,为了美化诸葛亮而故意贬低周瑜,正史上并无此事,并且周瑜气量也非常宽宏,与演义描写的完全不同。
史实: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但孙权不同意。公元210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西蜀的方案,但在周瑜
三国历史上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病发而亡。当然演义小说不可当真,历史上的周瑜并非因妒而死,也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情节。不过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英年早逝,死的时候年仅36。历史上周瑜在行军回江陵的时候,行经巴丘,突发恶疾而亡。
在医疗水平落后的古代,因为生病死亡的事情很正常,加上三国时期连年战乱,古代人们的寿命通常很短,平均都在30岁左右,所以对当时的人来说,这个年纪死亡并不算是英年早逝,只不过对于条件更好贵族阶级来说死得很可惜。
周瑜病死的真正原因,有说是用脑、操劳过度。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周瑜年轻时便天资聪慧,在16岁的时候,就因为用脑过度而大病一场,医生诊断说他读书用脑过度,已落下病根。后率领吴军打赢赤壁战争,进攻荆州时又中了箭伤。伤未痊愈的时候又因为和刘氏集团反目,进攻西蜀。最终因为伤病和过度劳累,旧病加箭伤复发,死在军中。
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他身材高大、长相俊美,且颇有学识,羽扇纶巾的儒生形象原本就是形容周瑜的。周瑜的功绩在于早期帮助孙策打下根基,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帮助孙权稳固局势。正史上对于周瑜评价很高,称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周瑜为人宽宏大量,能够与下结交,属下对他都很敬服,并非《三国演义》中妒贤忌能之人。
三国演义中周瑜怎么死的
在真正的不为广大人们所熟知的三国那段风流涌动的历史中,周瑜的出现非常之短暂,留下的英名也不过就是“曲有误,周郎顾”的浪漫爱情故事,另外就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周瑜的死也令人不免产生疑问,果真,就是被诸葛亮那句“周郎妙计安天下,折了夫人又折兵”给活活气死了吗?其实不然,周瑜并非是被气死的,而是病卒。卒,意味着暴亡。
这是《周瑜传》中白纸黑字记载的。当时周瑜在回江东途中,一场大病突然来袭,周瑜不治而亡。当时周瑜还给孙权写了信,说自己可能撑不过了。其实周瑜被罗贯中塑造的还是很完美的,除了结局凄惨了些,但终归是体面的。而真正事实上的周瑜,并没有书里面这么完美。周瑜当初去找孙策,倾尽家财为孙策两肋插刀,一个活脱脱的好兄弟形象。
可是事实呢,事实却是周瑜先去投奔的袁术,因为袁术没有远见,转而取其次选择了尚在袁术麾下的孙策等人,而且周瑜和孙策之间的关系也并没有书里面说的那么铁,孙策成为主公后,周瑜就一直被派在外头征战,两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际。周瑜也不过就是求一个名声。后来孙策被刺杀身亡,周瑜带了军队急急地赶回来。这目的其实很明显,你吊丧可以,干嘛带这么多人手呢。
且孙策死时将弟弟孙权全权托付给了内臣张昭,孙权此时十九岁。而周瑜一回来,就打破了这样的局面,周瑜因为在军中颇有些威望,于是和张昭各持半边权力。孙权尽管天纵英才,也无力改变这种局面。后来周瑜提出什么事,孙权都应着,因为没有办法反驳。好在孙权身边还有个大智若愚的鲁肃。很多史学家推断周瑜的死或许和孙权离不开关系,这也是在清理之中的。
周瑜是怎么死的
周瑜之死
《三国演艺》上说是气死的,那是小说虚构的!!
《三国志》中是这样的写到的:
赤壁战后,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已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驻在公安。刘表旧部多附刘备。刘备为了进一步扩大地盘,到京口去见孙权,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为理由,请求孙权把南郡借给他,使他得以控制荆州地区的局面。
周瑜上疏给孙权,疏中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但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势力太大,应该广泛招揽英雄人物才能与之抗衡;而刘备又绝非可以轻易制服之人,所以,没有采纳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制刘备的计谋未被采用,很不甘心,于是又向孙权献上另一计策。时刘璋任益州牧,张鲁不断生事滋扰。周瑜对孙权说:“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周瑜这一计划,非常有战略眼光。孙权当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赶回江陵,做出征的准备工作。半途染病,死于巴丘(今湖南岳阳。一说死庐陵巴丘,今峡江县巴邱镇),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所以周瑜是病死的
周瑜是《三国演义》刻画的旷世奇才,小小年纪就当上了东吴的全军统帅,并让三世老臣也佩服的五体投地,甘听号令。然而,周瑜是个悲剧人物,给当时给后世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惋惜。
按通常的人道讲,智慧与度量是成正比的。智慧越高,智力越发达,知识越渊博,阅历越丰富,心胸越宽阔,思想越宽广,理想越远大,度量越宽宏。同时代的奇才曹操、诸葛亮均都做到了这一点儿,惟独周瑜没有做到,这实在是周瑜悲剧的根源。
大将就应有大将风度。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作为一方将领,尤其是很有才华的将领,定要与对手争个高低,见个分晓。从哪里见高低呢?应从战场上见,从智上勇上胆上识上见,要赢就赢得光明正大,让人口服心服,要输也输得清清白白,自己口服心服,甘拜下风。赤壁之战,与曹操斗智斗勇斗胆斗识。周瑜是胜利者,且胜得伟大,赢得痛快,曹操是失败者,且败得狼狈,输得窝囊。从此周瑜名声大震,威震中原。而周瑜就有点儿胜得太自服,赢得太骄傲,还不如曹操败得大度,输得乐观。也可以说,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能屈能伸。
周瑜的度量实在小得可怜,周瑜与诸葛亮之间本是盟军,是合作者,孙刘联合抗曹是既定方针,而周瑜与诸葛亮的斗争却贯穿赤壁战争的始终。诸葛亮的大度也在赤壁之战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诸葛亮没有与周瑜一般见识,他以大局为重,坚决执行既定方针和政策,坚持原则,没有使联和的局面破裂,对周瑜每一次的加害都以智来破之,始终没有撕破脸皮。
赤壁之战中,《三国演义》把周瑜与诸葛亮刻画的都入木三分,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周瑜与曹操斗智屡屡得手,一方面显示出其才华不凡,大智大勇;另一方面,周瑜与诸葛亮斗智却次次受搓,表现出其心胸狭隘,不能容人的小家子气的性格。一方面得手,一方面受挫,均具有其必然性,与曹操是敌对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关系,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而,东吴上下同仇敌忾,同心同德,每施计谋,必定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故而大获成功。而与诸葛亮是内部矛盾,是联合协作关系,目前没有利害冲突,目的是一致的,组成了统一战线,所以,周瑜不敢明目张胆的加害,总想找些无须有的罪名为理由,施些障眼法掩人耳目。试想,若周瑜与诸葛亮不顾利害得失,不顾脸面舆论,不顾及与刘备的统一战线,想加害一个单枪匹马深入周营的白面书生,那还不易如反掌吗?也正基于这一点儿,诸葛亮才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周瑜加害的阴谋诡计。
其实,周瑜与诸葛亮的斗争,诸葛亮并算不上胜利者,只是诸葛亮不占地利,却占了天时与人和,如果没有友人的帮助,更加上这等非常时期,诸葛亮是无论如何逃不脱虎口的。从劫粮、借箭到借东风都是被周瑜相逼无奈想出的脱身之计,这不能说明诸葛亮在智慧上比周瑜高出多少,实际上二者是旗鼓相当的,比如在抗曹的重大决策上都是不谋而合的。周瑜与诸葛亮斗争的受挫,其因即是其心胸狭窄,心怀叵测,心术不正,不得人心之故。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诸葛亮争夺荆州等地时,周瑜劳民伤财损兵折将得不偿失。周瑜在前攻打厮杀浴血奋战枪林弹雨流血牺牲,而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不伤一兵一卒,坐享其成,坐收渔利,占据荆州等地,周瑜也着实生气。然而这周瑜之气源还得从自身找起。联合抗曹取得初步成就,周瑜怎么能不容盟友有个立锥之地,而苦苦相逼呢?诸葛亮力单势弱,更兼有北方的曹操,绝不敢与周瑜撕毁合作协议,刀对刀枪对枪针尖儿对麦芒儿地面对面地干,也只得将计就计抢来个立足之地,这倒算不上诸葛亮的手段毒辣行为卑劣不仁不义背信弃义,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呀!
诸葛亮占据荆州之后,周瑜也断不敢像打曹操一样来打诸葛亮的,元气大伤固然是其重要原因,但周瑜深知孙刘两家开火,那曹操定会趁机乘虚钻空来洗赤壁之耻来雪赤壁之恨来报赤壁之仇,只得暂时忍气吞声忍辱含垢用计谋来换取荆州了。
这计谋就是使东吴自我蒙上奇耻大辱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了。这个计谋一开始就注定周瑜的失败,诸葛亮的胜利。从历史上看,从现实来讲,用“美人计”的例子确乎不少,其间胜利者还居多。远的如西施,近的如貂禅,均是“美人计”得逞的典范,但是,周瑜的“美人计”是十分草率,很欠周密的。西施、貂禅做为美人计的主角都是心甘情愿舍死忘生的,并且设计谋划了一整套的实施方案,然后按照密谋的步骤一步步落实,最终成功。而周瑜和孙权却没有与女主角及国太商议,只想把刘备赚了来行事,这种既不想舍弃孩子又想逮住狼的如意算盘实欠妥当。如果事先与女主角商议好,说服其甘愿为国大义舍身捐躯,那“美人计”还有不成之理!可惜的是这“美人计”女主角并不配合,更何况当时孙刘两家正在合作期间,孙权把妹妹许配刘备结成秦晋之好,永誓结盟联合抗曹也确实顺应天时人意,无怪乎吴国太、乔国老等代表民意坚决拥护,而孙夫人更是美女爱英雄,把刘备爱得死去活来,看你周瑜这“美人计”如何实施,怎样收场。
这“美人计”失败后,把周瑜气个半死,也是情理之中事。可悲的是周瑜并不死心,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又用“假途灭虢”之计,“虚名取川,实取荆州。”这计策更难瞒过诸葛亮,周瑜再次受挫,丢尽了面子,再无面目更无勇气面见世人和江东父老,而苟存于世,只得恨恨而死。
“既生瑜,何生亮,”虽是这样说,但周瑜的真正死因恐怕并不在此。他决非单单嫉妒诸葛亮的高明,处处胜己一筹,而是悔恨自己执行了错误路线,太急于求成,低估了诸葛亮的力量;他后悔不该把精力放在与诸葛亮的争斗上,错把朋友当敌人,混淆了敌我矛盾;他痛悔没有真正与诸葛亮联合起来,大力发展国力,加强军备,以待时机联合诸葛亮挺进中原,发起北伐战争,消灭曹操,然后再图刘备,统一全国,建立大统,或许是另一番景况。大家想想看,这位自恃才高自命不凡的周瑜如何能原谅宽恕自己的呢?
周瑜之死,是死于狭小的气量,是死于对自己错误路线的无法原谅,是死于再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悔悟和悔恨,还死于更无颜面面对冤家对头诸葛亮
又有一说为
周瑜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生于公元175年,卒于公元210年,是年36岁。三国演义中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当然不是真的,周瑜可是大名鼎鼎的儒将,气量没有那么小,也不是个容易被气死的人。史书三国志关于周瑜之死是这么记载的: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意思是:周瑜回江陵准备,却在路过巴丘时病逝了,年仅36岁。
关于周瑜的死,至少有三种说法:1、周瑜中箭伤未彻底治好,发生感染后导致伤口恶化而死亡。三国志记载: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意思是:周瑜亲自临阵挥兵进击,恰被流箭射中右肋,伤势很重便退了回来。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12月,周瑜重创曹操后,马上发动南郡之战围攻曹仁,历时一年,周瑜中箭是在与曹仁约定决战前,大约在209年的10月左右,而后周瑜一直在战争中,无法安心养伤,导致伤势恶化,在210年准备西征益州时突然去世,这种说法也说的过去。2、周瑜是感染流行性疾病而突然死亡。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中,曹操手下很多士兵感染了疾病,或者是瘟疫,具体是什么病?不知道,没有记载。在当时那种医疗条件下,很多病是无法治疗的,周瑜也可能感染这种病,导致在准备出征途中病死。史书对周瑜的死也用的是病卒。
3、阴谋论:周瑜死于孙权之手。孙权为何要杀周瑜?至少有两点理由:一、功高盖主。周瑜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又在南郡之战打败曹仁,一时威震天下,名声大振。而周瑜又手握东吴重兵,孙权担心会威胁自已的统治,于是杀周瑜,可能是毒杀或暗杀,反正没人知道。二、路线之争或战略之争。赤壁之战后,东吴内部流传两种不同的路线,一种是周瑜的灭刘伐蜀北抗曹魏,一种是鲁肃的联刘抗曹。那么孙权是什么态度?孙权的态度的很奇怪。周瑜向孙权建议伐蜀,孙权同意了。然后周瑜在回去准备的时侯突然就死了。与此同时,刘备向孙权借南郡,孙权在鲁肃劝说下也同意了。这里非常奇怪,孙权既然同意了周瑜伐蜀,为何又同意刘备借南郡?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很显然周瑜在世的时侯,孙权是没有同意刘备借南郡,否则周瑜要让出南郡,况且周瑜也不会同意,也就是说孙权同意周瑜伐蜀在前,而同意刘备借南郡在后。而只有在周瑜突然死后,孙权才同意了刘备借郡,而从后来孙权建议和刘备共同伐蜀被拒绝后来看,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孙权先同意周瑜伐蜀,而周瑜却突然死亡,而后孙权只能同意刘备借南郡,并想与刘备一起伐蜀,被刘备拒绝。这样看来,周瑜之死应该与孙权无关。因为孙权还是想伐蜀的,只是周瑜死了,而鲁肃接任,一是刘备不同意共同伐蜀,二是鲁肃也不同意。所以,回到问题,周瑜病死的可能性较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