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主要的丧事习俗有: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丧葬习俗有什么特点?
各地都不一样。汉族大致是: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后入殓。“殓”的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尸体裹上衣衾,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要尽量做得好,有的富贵人家是用珍贵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还要油漆彩画。办丧事要隆重,举行数日甚至十几日的吊唁祭奠活动,还要请和尚道士念经,为的是让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天。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 ,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丧事的习俗和忌讳
旧时儿子死了父亲称孤子,死了母亲称哀子,父母都死了称孤哀子。
父死称失估,母死称失恃,估和恃都是依靠的意思,意思是父母死了失去了依靠。
旧时丧帖书有一定程式,遣词用句和称谓都十分考究,父亲去世,要写“正寝”“严制”,自称“孤子”。母亲去世,则写“内寝”、“慈制”,自称“哀子”。若父母双亡,自称“孤哀子”。结尾用词要按丧服轻重分别写上“泣血稽颡”、“稽首”、“拉泪”、”拭泪”、“泻泪”等。
与丧事有关的习俗和忌讳
1、父母死,子女在大门口贴“当大事”,但如果死者的父母尚在,不可贴当大事;父亲在,母亲死,不可贴当大事。
2、丧事时,帮单上称他人的名字叫芳名“芳意从草,意思是坟上长草,所以称芳名,而喜庆时称别人的名字为鸿名,鸿,音从红意为喜庆。
3、父母死,守者孝三年叫大墙,守孝一年的叫小墙,父母的丧事期间,不能洗脸、梳头、喝酒、不得嘻笑打闹,吃饭时不能坐凳子。小墙期内,外出做客不可做首席。
4、父母老,次年的春联应用黄色或者蓝色的对联。有的贴一年,有的贴三年。
丧葬习俗有什么?
丧葬习俗流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圆坟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
扩展资料:
丧葬中,所有人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挽歌。汉代田横的门客写的挽歌的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当时田横自杀,门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来了。歌辞的意思是说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晒干灭亡,又以为人死了灵魂回归到泰山南边的蒿里。所以有这两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