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所以是会传染的,而且传染性很强。
麻疹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播的,所以预防相对比较麻烦。因为人体在感染麻疹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力,所以最为有效的就是接种疫苗。一般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来预防麻疹。
我们都知道,麻疹病毒传播是要有三个条件的,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除了接种疫苗,我们可以从控制传染源着手,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再者切断传播途径。在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人群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曝晒或肥皂水清洗感染者的衣物。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现在麻疹在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患上麻疹后皮肤会出现一大片红色风团瘙痒难忍,在看到身边朋友患有麻疹后会想知道麻疹会不会传染人,以下是介绍了麻疹的传染性质以及预防的方法。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1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
答案是肯定的。在我国,麻疹被定为二类传染疾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是一种儿童很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会伴有高烧、呼吸道发炎,有的还会出现畏光的症状。麻疹的传染性很强,所以一定要将患者隔离,因为患病的大多数是孩子,所以一定不要再去上学了,最好去医院治疗,以免家人也被传染。
麻疹不治疗能自愈吗
麻疹是可以自愈的,当出疹后十天左右,患者可自愈。在我国,大部分儿童出生后都打麻疹疫苗。由于疫苗的普遍接种,所以在我国麻疹的发病率越来越低,但有些孩子由于多种原因,依然有可能染病,而且麻疹现在的发病年龄也在不断增加,有些成年人也会得麻疹。一般的病人都可以自愈,但如果出现了并发症,如结核病、心肌炎、肺炎等,则一定要赶紧到医院就诊。
患者的家人一定要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而且要易消化。还有就是要注意患者的卧室要有良好的通风,并且使屋内的温度和湿度都比较舒适。对于有畏光症状的,家人要保证屋内光线尽量柔和。目前,减少患病几率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种疫苗,一般需要接种三次,分别是在出生后八个月、十一岁左右和十八岁左右。由于麻疹的传染性很强,所以为了减小传染的可能,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患者一定要做好隔离。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答案是肯定的。现在医学发达,想要不得麻疹,那么可以通过提前接种疫苗来预防,具体接种的时间分别是在出生后第8月、11岁左右和18岁左右,记住一定要接种三次,预防麻疹的效果才会好,还有如果不小心患了麻疹,一定要注意隔离,以免传染了身边的.亲人。
麻疹会不会传染人2麻疹会不会传染
麻疹会传染。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冬春季节比较高发,一般会经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病毒就会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进入易感者,从而致病。目前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提高免疫力。麻疹患者一旦确诊之后,一定要早期隔离,患者一定要隔离到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的患者,一定要延长到出疹后10天,而且必须由医生开具诊断证明以后才可以撤出隔离。在发病期间,易感人群要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比较拥挤的地方,平时应该戴口罩。国家现在对没有患过麻疹的儿童和成人,都建议接种麻疹疫苗,有单独的麻疹疫苗,也有麻腮风的三联疫苗。
该如何预防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所以具有传染性。麻疹患儿的咽喉部和鼻腔都会存在大量的麻疹病毒,当他们打喷嚏、咳嗽或者讲话时,病毒就会散播在空气中,所以飞沫传播是麻疹的主要传染途径之一。当在密闭的空间内,与患儿近距离接触,这些带有病毒的飞沫就会经过呼吸进入体内引起发病。所以保持室内通风是很重要的。
此外,麻疹还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染。麻疹病毒对环境的适应力比较强,可以寄生在患儿碰过和用过的物品上一段时间,如果没有及时消毒,那么其他孩子接触后,极有可能会被传染。所以像患儿的玩具、餐具、书本、衣服、床上用品都有可能带有病毒,及时的消毒才能让病毒无处可藏。常见的消毒方式有煮沸、消毒液浸泡擦拭和暴晒。由于麻疹可以传染,所有要与患儿食宿分开,进行有效的隔离。
我们该如何预防麻疹。其实不难发现,麻疹和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比较相似,所以手足口病的预防方法同样适用于麻疹。麻疹的发病期多在冬春季,所以这时要避免前去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差的地方,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双手是关键,避免病毒从口而入,
麻疹会传染,但也能预防。与手足口病相比,麻疹还有一种更为有效的预防措施,那就是接种麻疹疫苗,接种后孩子体内就会产生对该病的免疫力,可以有效预防。事实证明,随着麻疹疫苗的出现,发病率也随之减少。但麻疹疫苗少打一针也不行,要有始有终,由于很多人对麻疹存在错误的观念,漏接种的孩子仍然比较多。这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希望孩子们都能及时接种,早日远离麻疹的困扰吧!
津巴布韦发生麻疹疫情,蔓延至全国,这种病毒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津巴布韦发生麻疹疫情,蔓延至全国,麻疹病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的,大多数是由患者感染上病毒之后,通过咳嗽说话等飞沫进行传播。
麻疹是一种感染性疾病,被感染之后出现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发热以及在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的丘疹。一般是出现发热,在3~4天之后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的丘疹,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是一粒粒的红色丘疹,但是很快就会发现皮肤有着比较大片的丘疹,有一些可能会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脱皮的情况。麻疹的可怕性主要是在于传染性是比较强的,只要和感染上麻疹的人接触95%以上都会发病,而且在感染上麻疹之后,还可能会涉及到身体的其他系统,可能会引发肺部的病变,这个时候会有肺炎咳嗽的问题,还可能会让患者的眼角膜包括神经系统出现一定的感染,从而引发一些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想要在生活当中预防疫苗的话,平时一定要保持清洁卫生,尽可能的让自己家里做好通风,对于容易过敏的人来说,也要避免去接触一些刺激性的东西。同时还要及时的去接种麻疹的疫苗,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来进行预防。饮食上也需要注意,最好避免吃一些海鲜类或者含有其他添加剂的食物,其次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对于预防疾病也有着很好的作用,是能够让身体抵抗力增强,同时也要适当的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最后麻疹虽然是一种可以预防的传染疾病,但是根据目前数据来看的话,麻疹发生的病例可以说是非常多的,一定要提高警惕,从生活当中来预防麻疹疾病,不然引发的后果肯定是非常严重的。
如何预防麻疹传染?
麻疹亦可称作出痧子,是由致病因子麻疹病毒所引发的一类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疾病,可通过飞沫等方式进行传播,好发于儿童,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对麻疹进行防范:
一,对于麻疹患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二,对于接触麻疹的易患儿应隔离检疫三周,并给予被动免疫。
三,在麻疹流行期间易患儿童要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患者停留过的病房应注意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患者衣物应在阳光下暴晒,没有并发症的轻症患儿可以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如何预防麻疹
问题一:怎样预防麻疹 你好,麻疹是呼吸道传染病,预防麻疹主要是打麻疹疫苗,其次是个人卫生、环境通风、增强个人体质,没别的,但愿你不会中招,
问题二:麻疹的预防措施 (一)、控制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三早”,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并做好疫情报告。确诊者应隔离到出疹后5日,并发肺炎或喉炎应延长到出疹后10日。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应隔离检疫3周,已被动免疫者隔离4周。检疫期每日进行晨间检查,及早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带易感者到公共场所或探亲访友。患者住过的房间应开窗通风1小时,病儿衣物用后须曝晒或肥皂水清洗。密切接触病人的家属及医护人员,离开时须在户外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其他易感者。 (三)、增强人群免疫力 1、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目前我国初次免疫对象主要为8个月以上未患过麻疹的小儿。剂量为麻疹减毒活疫苗0.2-0.25ml皮下注射。接种后12天左右出现血凝抑制抗体,1个月达高峰,阳性率可达95-98%,2-6月逐渐下降,但仍维持一定低水平,部分儿童于4-6年后消失。一次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但数年后也有患麻疹者,因此有人主张在初种4-5年后,或在12月龄特别是6月龄以前接种者可再接种1次。什么时间应该加强免疫,只有通过免疫成功率和人群免疫水平的血清学检测才能决定。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规定复种时间为7周岁。 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2日内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病。若在接触2日后接种,则防止发病的可能性极少,但可减轻症状并减少并发症。故在麻疹流行时及时为易感者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可望控制麻疹流行。 疫苗接种后一般反应轻微,少数接种者可于5-14日出现低热(约1-2日即退)。有时伴有短暂稀疏皮疹和全身乏力。 接种禁忌证为孕妇、急性发热病、过敏体质、活动性肺结核、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注射丙种球蛋白者,需于3个月后才能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2、被动免疫 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后,可采用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在接触病人后5日内注射足量被动免疫制剂,可有保护作用,接触病人6日后注射,可减轻症状。目前常用人血丙种球蛋白3ml肌注,或胎盘丙种球蛋白3-6ml。免疫有效期3-4周。
问题三:麻疹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预防工作:
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在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地方,经常开窗通气,同时进行应急接种,控制麻疹的暴发流行,降低其发病率。
治疗指导: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由麻疹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小孩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并要有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那么,怎样治疗小儿麻疹呢?
步骤/方法:
1、做好护理工作,让病儿卧床休息,注意眼睛,鼻孔和口腔的清洁,天天洗脸漱口,注意适当保暖,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室内光线不宜过强。
2、发热期多喝开水,吃易消化的食物,如豆浆,粥,鱼等,也应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喝水,保持饮食的均衡,补充营养。
3、对症处理,高热可在额头冷敷,解松衣服或用温水湿身,热度如果过高,可以适当用些退烧药,但剂量不可以过大。
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有无并发症。
问题四:怎样预防荨麻疹 建议: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在接触过敏原的时候,会在身体不特定的部位,冒出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红色斑块,这些产生斑块的部位,会发生发痒的情形,如果没有停止接触赤敏原并加以治疗,出疹发痒的情形就会加剧。
1.注意饮食,避免诱因。荨麻疹的发病与饮食有一定的关系,某些食物可能是诱因。例如鱼虾海鲜,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剂、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剂的罐头、腌腊食品、饮料等都可诱发荨麻疹。另外,过于酸辣等有 *** 性的食物也会降低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残渣在肠道内滞留的时间过长,因而产生蛋白胨和多肽,增加人体过敏的机率。
2.注意卫生,避免不良 *** 。有荨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中要少养猫、狗之类的宠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尘等。对风寒暑湿燥火及虫毒之类,要避之有时。使生活规律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喝酒、受热、情绪激动、用力等都会加重皮肤血管扩张,激发或加重荨麻疹。橡皮手套、染发剂、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涤剂、化纤和羊毛服装等,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或荨麻疹患者都可能成为不良 *** ,应予避免。患寒冷性荨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场,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3.注意药物因素引起的过敏。在临床中,有些药物可以引起荨麻疹,如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多粘霉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剂等等。
4.积极治疗原有疾病。荨麻疹既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能导致荨麻疹的疾病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就有:寄生虫感染像肠蛔虫、蛲虫等;细菌性感染像龋齿、齿槽脓肿、扁桃体炎、中耳炎、鼻窦炎等;病毒性感染像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像手足癣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经紊乱,甚至体内潜在的肿瘤等,都可能引起荨麻疹。
5.保持健康心态,提高身体抵抗力。慢性荨麻疹的发作和加重,与人的情绪或心理应激有一定的关系。
6.采用中药预防。某些中药,如首乌、枸杞、人参、黄芪、灵芝、大枣、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黄精、淮山药、党参等,具有抗自由基,提高免疫功能,促进代谢,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种功能,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麻疹(皮疹)会传染吗?通过什么传染?可以怎么预防
麻疹是以往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粘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始广泛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麻疹发病率已显著下降。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颗粒,直径约100-250nm,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又称 Dawson encephalites。 在患麻疹之后若干年发生,曾提出病毒突变、病毒株特殊毒力或是第二个病毒感染促进慢性麻疹脑炎等发病机制,但都不能证实。最近研究发现SSPE病人系脑细胞的M蛋白(matrix)合成过程中翻译受阻所造成。由于此蛋白是病毒装配所必需,M蛋白的缺乏使不完整的麻疹病毒聚集,它不能被抗体或免疫细胞清除,从而导致本病。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可出现于全身各个系统,其中以网状内皮系统和呼吸系统最为明显。全身淋巴系统出现增生,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和胸腺等处可见多核巨细胞。在皮肤、眼结合膜、鼻咽部、支气管、肠道粘膜特别是阑尾等处可见有单核细胞增生及围绕在毛细血管周围的多核巨细胞,淋巴样组织肥大。颊粘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形成Koplik斑。 麻疹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为Hecht巨细胞肺炎,而支气管肺炎则是继发的细菌感染。SSPE病变早期可见脑膜轻度炎症,全脑炎累及皮质和皮质下灰质及白质,在血管周围有浆细胞和淋巴细胞围绕,胶质细胞常增生。疾病后期有神经元退行性变、神经元缺失和髓鞘缺失,在神经元、星状细胞的核内可见核内包涵体。在电镜下,包涵体呈管状结构,是副粘病毒核衣壳的典型表现。这些损害在脑内分布不均匀,且在病程早、晚期的改变也不一致,故脑活检无诊断意义。 (一)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 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 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3、出疹期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 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二)其他类型的麻疹 1、 轻症麻疹 多见于在潜伏期内接受过丙种球蛋白或成人血注射者,或<8个月的体内尚有母亲抗体的婴儿。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较轻,麻疹粘膜斑不明显,皮疹稀疏,病程约1周,无并发症。 2、 重症麻疹 发热高达40℃以上,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融合呈紫蓝色者,常有粘膜出血,如鼻出血、呕血、咯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称为黑麻疹,可能是DIC的一种形式;若皮疹少,色暗淡,常为循环不良表现。此型患儿死亡率高。 3、 无疹型麻疹 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粘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增高才能确诊。 4、 异型麻疹 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无口腔粘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5、成人麻疹 由于麻疹疫苗的应用,成人麻疹发病率逐渐增加,与儿童麻疹不同处为:肝损坏发生率高;胃肠道症状多见,如恶心、呕吐、腹泻及腹痛;骨骼肌病,包括关节和背部痛;麻疹粘膜斑存在时间长,可达7天,眼部疼痛多见,但畏光少见。 (一)喉、气管、支气音炎 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由于<3岁的小儿喉腔狭小、粘膜层血管丰富、结缔组织松弛,如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可造成呼吸道阻塞而需行气管切开术。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二)肺炎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常在出疹及体温下降后消退。支气管肺炎更常见,为细菌继发感染所致,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故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AIDS病人合并麻疹肺炎,伴有皮疹,常可致命。 (三)心肌炎 较少见,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四)神经系统 1、 麻疹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脑脊液改变为:轻度单核细胞及蛋白增多;糖正常。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 2、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并完全恢复。85%起病在5~15岁,开始症状很隐匿,有轻微的行为改变和学习障碍,随即智力低下,并出现对称性、重复的肌阵挛,间隔5~10秒;随疾病进展,肌阵挛消失,出现其他各种异常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有共济失调、视网膜冰、视神经萎缩等;最后发展至木僵、昏迷、自主功能障碍、去大脑强直等。病程快慢不一,大部分病人在诊断后l~3年死亡,个别能存活10年以上。 3、 其他 格-巴综合征、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五)结核情恶化 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对结核菌素的迟发性皮肤超敏反应消失,可持续几周,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者不鲜见。 (六)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麻疹过程中由于高热、食欲不振,可使患儿营养状况变差、消瘦;常见维生素A缺乏,角膜呈混浊、软化,且发展极迅速,最后导致失明。 (一)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 (二)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l岁者每日给 10万单位,年长儿20万单位,共两日,有维生素A缺乏眼症状者 I~4周后应重复。 (一)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0.25ml/kg,可预防麻疹发病;0.05ml/kg仅能减轻症状;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二)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国内规定初种年龄为8个月,如应用过早则存留在婴儿体内的母亲抗体将中和疫苗的免疫作用。由于免疫后血清阳转率不是l00%,且随时间延长免疫效应可变弱,1989年美国免疫咨询委员会提出:4~6岁儿童进幼儿园或小学时,应第二次接种麻疹疫苗;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三)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四)切断传播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流行季节中做好宣传工作,易感儿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二)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保护易感人群: 1.自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12天后产生抗体,1个月达高峰,2~6个月逐渐下降,但可维持一定水平,免疫力可持续4~6年,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由于注射疫苗后的潜伏期比自然感染潜伏期短(3~11天,多数5~8天),故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接种活疫苗,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对8周内接受过输血、血制品或其它被动免疫制剂者,因其影响疫苗的功效,应推迟接种。有发热、传染病者应暂缓接种。对孕妇、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活动性肺结核均应禁忌接种。 2.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肌注丙种球蛋白0.1~0.2ml/kg,胎盘球蛋白0.5~1.0ml/kg,接触后5天内注射者可防止发病,6~9天内注射者可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