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与自己长得相似的人更有好感,觉得对方更有吸引力,也更值得信赖。人们在寻找配偶时,也喜欢寻找兴趣相似、个性相投的人,而有血缘关系的人在性格方面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就很容易发生这种现象。在父母与子女发生遗传性性吸引时,父母往往会把子女当成自己的配偶来爱,孩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格都极有可能遗传了配偶的特性。
遗传性性吸引是怎样的?
这个是指在近亲之间的性吸引,是指近亲之间在成年之后才第一次见面的情况下发生的性吸引。就是长期没有见面的家人在团聚之后会产生和对方做爱的冲动。
乔·索尔说:遗传性性吸引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至少比人们已经认识到的要普遍。
如果你还想知道的更清楚可以去查找1995年的《英国医学心理学期刊》。
遗传性性吸引真的存在吗
就我目前所查到的信息来看,“遗传性吸引”应该是个伪概念。
“遗传性吸引”这个概念表面上看来是描述近亲之间的性吸引力,看起来只是描述了一类现象,十分客观中立,不带价值判断。但其实这个概念本身暗示了有某种因素或者机制使得近亲之间的确实有性吸引力,可是现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让我们相信那个因素或机制的存在。
上一段话也许不是很容易理解,让我来举一个栗子。
我现在杜撰一个概念,叫做“继发型摔倒”,这个概念是指这类现象:当突然要摔倒时,又重新找回了平衡,但结果又突然失去了平衡,然后摔倒了。
大家是不是觉得“继发型摔倒”这个概念十分奇葩,很想吐槽,但是又不知从何吐起?
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有不少这种没有实用价值,但也说不上是虚假的概念。这类概念的确描述了一些实际发生现象,换句话说,这类概念不似“尼斯湖水怪”,“独角兽”这样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所指。但这类概念描述的现象其实不值得专门发明一个概念去称呼它们。就像“继发型摔倒”,这种概念的存在有什么用呢?并没有一种物理学机制使得“继发型摔倒”的频率更高、危害性更大、更值得强调。这个概念的唯一作用就是被我当作例子来说明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这类没有用的奇葩概念。
“遗传性吸引”和“继发型摔倒”一样,都是没有用的概念。从演化心理学的角度,近亲之间应该有系统性的性厌恶机制。不存在系统性的性吸引机制。不过这个地球上的人特别多,总体一多了,什么样的样本都有。程序运转得久了,也总是会出现BUG的。的确有近亲之间产生了性吸引力的案例,但这不意味着有某个系统性的机制或持续存在的因素导致这样的案例发生,完全可能是一大堆随机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案例。
除非“遗传性吸引”这种现象在统计上已经有了不可忽视的数量,或者其背后有了完整的生物学或心理学解释。否则我会对此类概念持怀疑态度,否认它的存在价值。如果让我不怀好意地揣测这个概念的起源的话,我会认为这个概念可能是某个科学素养不高的作者或新闻媒体工作者杜撰出来吸引眼球用的。
遗传性性吸引的相关内容
据英国《卫报》28日(2007年2月)报道,整个世界被帕特里克和苏姗这对德国兄妹的故事所震撼——这对兄妹从小没有在一起生活,然而长大成人后却相遇相爱并有了4个孩子。这是一个极端的乱伦案例。不过,那些具有血缘关系的家人,在长期分开后的团聚之日被对方的吸引力搞得心神不宁欲火中烧的事并不罕见。
至今没有任何罪恶感
至少在公众看来,这对德国兄妹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因为他们曾做过的事而受到显著的影响。当然,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没有必要受到影响。他们是相爱的一对,已经在一起生活了7年,他们自然也不希望其他什么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而且他们已经有了4个孩子。
尽管这些细节已经被人们熟知,然而他们的生活却遭遇了棘手的麻烦。帕特里克和苏姗都住在莱比锡附近的兹文科(Zwenkau)小镇,他们是一对兄妹。他们4个孩子中的2个已经遇到了成长困扰,而4个孩子都已经让别人抚养。帕特里克现年(2007年)30岁,因为犯了乱伦罪而已经过了两年的牢狱生活。苏姗今年(2007年)22岁,当她被问及是否因为冒了这样的天下大忌而怀有罪恶感时,她只是简单的摇了摇头说道:“没有,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故事在德国已经引起了人们对这对好色男女的种种猜测,而闹得满城风雨的原因,绝不只是帕特里克对于要面临更长时间的牢狱监禁并未感到羞耻和歉疚,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推翻了德国法典的173段关于乱伦的种种法律条款。
兄妹就这样相爱了
尽管如此,公众却却很少注意到这对兄妹的不伦之恋其实是“遗传性性吸引”现象的一个典型教科书式的案例。这种性吸引发生在成长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分开而在某一方成年时又相遇的近亲之间。已经知道的是,这种现象可以发生在各种各样的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父女、母子以及兄弟姐妹之间都可能出现,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在同性之间,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在搞同性恋。
帕特里克的妹妹出生时,他被寄养在了位于德国东部的一个儿童收养所里,这个妹妹是他父母的8个孩子中的第3个,而其中的5个孩子都夭折了。当在采访中问到其他孩子死于什么疾病时,苏姗只是简单地耸了耸肩膀。在儿童收养所和收养家庭中进进出出度过他的成长阶段后,帕特里克最终在2000年找到了他的妈妈,但是妈妈在6个月后却因心脏病而死去。在这之前,帕特里克和苏姗这对兄妹从不认识对方是谁,于是他们只能靠对方取暖获得安慰。
然而到这里这对兄妹重逢带来的喜悦却要比妈妈死去留下的痛苦要多,这种说法并不为过。这对兄妹彼此被对方所吸引,他们的感觉和常人所认为的完美爱情所具有的那种浪漫是完全一样的。
托尼·史茉特莱被约克郡法院起诉犯有和同胞妹妹珍妮特·帕弗琳通奸罪的一个星期后,他在2003年告诉记者说:“当我们兄妹俩坐在一起吃午餐的时候,在我们之间好像闪过了一道爱情的火花,于是就发生了彼此很难控制的事情。”帕弗琳说:“这太可怕了。”他们说当时的感觉可谓是心有灵犀,都对对方的意思心领神会。史茉莱特说:“我注视她的时候就像在注视我自己一样。我们有着完全相同的性格和肤色,甚至在我们的右手大拇指上也有着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黑色雀斑。我们之间可能要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而推动这种事情发生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我们做爱的场景非常感人。我们非常亲密,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阻止我们那样做。虽然我知道这不合常理,但是当时我认为那是对的。”
珍妮特补充说:“我们每天都要和思念对方的强烈冲动做斗争,我们好像无法摆脱那种感情冲动。只有当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完整。”
寄养他处的孩子的性冲动
盖文·理查德森是一家致力于帮助人们寻亲问祖的公司的管理者,他说:“两个陌生人可以非常容易的被对方吸引。她知道这种吸引有时会导致他们接下来发生性关系。例如,你很可能会接到一个忧心忡忡的妇女打来的关于自己和儿子的关系的电话,很显然,这个妇女是位单身母亲,婚姻关系发生破裂。你也有可能接到诉说同胞兄妹间的关系的电话,这样的兄妹正住在一起,不过他们的秘密被邻居发现了,于是他们不得不停止这种同居生活,否则他们将会遭到法律的惩罚。这种问题是随着我们的生活而出现的,我们只能让母子关系停留在亲情层面,而决不能让这种关系遭到玷污。”
在陌生人之间,除了简单的吸引之外,还会有更多的事情发生。莫里斯·格林伯格博士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罗纳德·里特伍德教授对这种现象做了很多科学的研究,其中的一个研究报告发表在1995年的《英国医学心理学期刊》上,这份报告称:“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彼此的认知有关,这就像亲情一样,你会发现彼此都在接受着伦理的考验。这种关系是互动的,无法言表的。研究人员惊奇的发现,超过50%的在别处寄养的孩子在和家人团聚时有想和家人做爱的强烈性冲动。”
近年来,人们常常被警告说在和亲戚家人见面前不要有什么邪念。然而,除了凯瑟琳·哈瑞森偶尔有一本书名为《初吻》的回忆录记录了作者和她亲生父亲的不伦之恋外,很少再有人在公众前面谈起这些不雅的事情。
哈瑞森回忆了她20岁时遭父亲诱奸的一幕,不过她后来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她说:“我的父亲当时看着我,而他看我的眼神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在那之后的几年中,我都认为我得到初吻时就像被蝎子蛰了一样,那种麻醉感立刻从嘴散步到大脑。而这个吻也让我开始慢慢的睡去,并向自己的意志力做了投降,最终四肢瘫痪在床上。父亲之所以能从我身上得到消遣,这是因为他给我服用了迷昏药,对于父亲的这种行为,我更喜欢使用消遣这个词语来形容。”
“遗传性吸引”
“遗传性性吸引”这个短语好像是由芭芭拉·冈尼娅这个妇女创造的。当她和在婴儿时期被她抛弃的后来长大成人的26岁的儿子重聚时,她被自己头脑中的淫欲吓了一跳。她对儿子的欲念一直没有成为现实,毕竟儿子对她的这种爱恋并不领情,而在再婚之后,冈尼娅的这种感情也开始消退。
她写的一本书则对这种感觉做了如下解释:“这种浪漫的爱情和性想法,可能是母亲和新生婴儿的早期亲密关系缺失所造成的,也可能是兄弟姐妹中哪个孩子早期因为寄养而不能在一起生活要在以后弥补这种感情缺失的后果。很多碰到这种情况的人,在成年时都需要经历那种早期本应出现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演变为性关系,也可能不会。”
在帕特里克和苏姗的关系当中肯定有很多孩子气的成分。一个记者最近偷偷拍摄到了这对夫妇的一个画面,当时他们俩正坐在一家汽车旅馆的床的两边。在记者采访这对夫妇的时候,他们多数都会不停的耸肩膀,苏珊的指甲则会不停的相互打架还会焦急的看着这些记者。当记者的问题不针对她时,她就会像孩子一样拿着她的红色女鞋不停的画圈,这个时候记者就会告诉她:“快把口香糖从嘴里吐出来。”苏珊因15岁辍学而没有获得任何学历。那些见过这对夫妇的人说,显然这对夫妇需要得到彼此的照顾,这也是青年社会工作者所认为的他们的孩子应该从他们身边带走的原因。
他们也不愿意让媒体过多的知晓他们的事情。他们的律师安德里克·威廉说他们已经被媒体的一再“骚扰”到快要疯掉了。像他们“我们只是想不受德国法典第173页的约束”的说法频繁出现在各个媒体上,而人们也不清楚这对夫妇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舆论环境。当苏珊对报纸采访感到厌烦时,就会用她的脚趾调弄她丈夫的脚面,然后帕特里克就会像哄小孩一样温柔的挽住苏珊的胳膊,于是采访也就迅速的结束了。
当这样的亲密关系最终的确演变成性关系时,他们很可能会轻易的背上乱伦和滥情的罪名。格林博格告诉科斯塔说:“这种关系没有任何压制和逼迫的成分,也无所谓忠贞的背叛,也没有什么受害者的说法。这种性行为是在两个成年人都已同意的基础上发生的。”
律师挑战“近亲结婚”
据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这个案例的发生,他们全家人也都应该担负责任,虽然苏珊和帕特里克重逢的时候只有16岁,还未达到遭到起诉的法定年龄,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苏珊的监护人告诉外界说苏珊天生智力低下。其实在帕特里克服牢狱期间,苏珊又遭到了一个自称是她男朋友的49岁男人的玷污,于是苏珊便生下了第5个孩子。这个孩子在2006年出生,现在和他的亲生父亲住在一块。很多性吸引所引起的越轨行为的受害者根本不把当事人的行为看成乱伦,同时这些受害者又对和收养他们的家庭成员发生性关系的想法感到恐惧惊讶。
这对夫妇的律师坚持认为德国法律禁止乱伦条款所持的科学依据现在已经站不住脚。这位律师说:“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乱伦并不会引起家庭产生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相反乱伦则是家庭以前留下的问题的自然结果。近亲结婚所生出的小孩,继承父母优秀基因和劣质基因的可能性一样大。”他同时指出不应该禁止那些具有优良基因的人之间发生性关系。他相信在一个现代社会当中,法律仅应该惩罚那些扰乱社会秩序的人。
帕特里克和苏珊的故事真正不同寻常的地方是他们孩子太多。这对夫妇可能会通过律师争辩说他们并未对任何人造成伤害。他们可能会说:“任何人在对他人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应该具有‘为所欲为’权利。”问题是他们已经伤害到了他们的孩子。除却两个孩子已经遇到了成长困难不说(还不能确定这是由于这对夫妇早熟还是由于他们身上拥有太多的相似基因),这些孩子已经像帕特里克的早年生活那样交给他人抚养——发生这对夫妇身上的故事,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在他们的孩子重演。
同时,帕特里克已经自愿接受了结扎手术,希望以此避免遭受法律的严惩。他的律师说:“想要逃脱法律的制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法律只要证明他们曾经同居就可以对他治罪。”这位律师说,这对夫妇唯一想要的就是外界别再打扰他们的生活。他们也想有一个他们孩童时代所缺失的那种家庭生活。
遗传性吸引是相互的吗
遗传性吸引是相互的。
遗传性性吸引是指由于双方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不在一起长大的平辈兄妹或者姐弟、父母辈与子女辈之间、祖父母辈与孙子辈之间的一种天生的性吸引力。
即使在动物界,许多种群也避免近亲生子,防止种群退化,这是千万年来物种形成的保护机制,称为亲缘检测机制,而遗传性性吸引与之相反,血缘越近效果越明显。
近亲结婚危害:
在我国一些偏僻的地区仍存在着近亲结婚的旧习俗,认为这是“亲上加亲,不断亲缘”。其实近亲结婚所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大的,主要是增加了下一代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机会。
有许多人可能携带某些遗传病的基因,而不表现出来,成为“隐性遗传病携带者”;如果他和有相同血缘的、带有遗传病基因的近亲结合,那么他们的子代就会将父母隐性遗传病外显出来成为显性,临床上表现为疾病。
所以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加了;如果他和非相同血缘的人结合(携带同一遗传病基因的机会很小),那么他们的子代得遗传病的机会就减少了。有人统计,近亲结婚后他们的下一代儿童死亡率比非近亲结婚的高出3倍,近亲结婚的后代遗传性疾病的发病率比非近亲结婚的后代高出150倍。
我爱上自己的表妹.好想和她永远一起,每天都想见她,无法自拨
这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遗传性性吸引。
兄弟姐妹之间一般不会发生恋情,更不会结婚生子,因为这是一种乱伦现象,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反对,更何况生下的后代极有可能出现畸形。事实上,人类具有一种天生的“亲缘检测机制”,能自发杜绝这种将导致物种进化灾难的事情发生。即使在动物界,许多种群也避免近亲生子,防止种群退化,这是千万年来物种形成的保护机制。但是,有一种现象正好相反,那就是被称为“遗传性性吸引”的现象,不在一起长大的兄妹或者姐弟会有一种天生的性吸引力,这是由于双方有着相同的遗传基因所致,甚至,父母与子女间也会发生“遗传性性吸引”现象。
为了你和你的表妹,还有你身边爱你的人不受伤害,建议您还是忘掉这段恋情。如果实在难以自拔,建议您到正规的医院找个心理医生咨询治疗下。
基因性吸引是什么来的
精彩回答那里错得太离谱了……基因性吸引指的是一种现象: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从小分离后,当他们长大后相遇时,往往会产生一种无法遏制的吸引力。
以下为网上资料:
《英国医学期刊》发表的研究指出,近半在年幼时期分开生活的亲人,如兄弟姊妹、堂或表兄弟姊妹,或父母子女等,成年後首次团聚时,可能对彼此产生强烈性吸引力,此现象称为「基因性吸引」,主要是由於人类倾向被相似的基因吸引。
相反,自童年已一起生活的人,成年後较少对彼此产生性吸引力,甚至排斥,此现象称为韦斯特马克效应。专家相信,韦斯特马克效应是人类进化中避免近亲繁殖而衍生的本能。
而据我所经历,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一旦产生基因性吸引,对当事人及其家庭来说都是悲剧。
遗传性性吸引
河智苑
年轻时的河智苑有点像傻大姐,眼睛算是漂亮的,鼻子没有现在的高挺,脸型属于大脸。现在的河智苑鼻子变得立体感很强,下颌角处线条明显变得流畅很多。完全从一个傻大姐变成了俏妞。
韩智慧
单眼皮的时候韩智慧显得单纯可爱,双眼皮时显得温婉、甜美。明显的改变,应该是做过双眼皮手术的。
金素妍
前后变化很大,眉毛变粗,双眼皮变得更加明显,鼻子也高挺不少,嘴唇也变成性感的“M”唇。眼睛、鼻子、颧骨、嘴唇应该都动过手脚。
再论俄狄浦斯,弗洛伊德过时了吗?
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是希腊神话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节”,更是让这个故事充满了性幻想色彩,吸引了无数文学、电影创作者们的兴趣,为他们打开了一道灵感之门。例如被游戏设计者捧为圭臬的《千面英雄》一书,就是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各个文化里的神话。
然而,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却被当代心理学所拚弃,丢到了文学故事一类的读物中。在当代心理学以实验、统计、分子生物和演化等手段为研究方法的今天,能否从俄狄浦斯故事中找寻到新的内容?能否以演化生物学为基础,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提供全新的解读?(我也不知道这种尝试是否成功,但算是一种努力)
首先,我们得先了解这个故事的梗概和几个关键人物,熟知该故事的人可以跳过此节。
故事讲的是古希腊的底比斯国王 拉伊俄斯 ,抢了别人的儿子,因此遭受诅咒,神谕告诉他,其儿子 俄狄浦斯 以后会杀了他。于是这个国王命人(有的说是奴隶,有的说是牧羊人,但不影响主要故事内容),将自己的儿子流放,这人心生可怜,后来将俄狄浦斯送给了科林斯国王 波吕波斯 ,这个国王将 俄狄浦斯 当亲生儿子养大。
俄狄浦斯 后来获得神谕,知道自己要“杀父娶母”,但不知道自己是被养大,后来就自我流浪到了底比斯,路上与人冲撞杀死了这人, 俄狄浦斯 破解了那个著名的 斯芬克斯难题 ,就是逢人就问:“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的那个怪兽,如果对方无法解答他出的谜题,便会将对方撕裂吞食。
这个怪兽让底比斯人苦恼不已, 俄狄浦斯 答对了问题, 斯芬克斯 跳崖而亡,拯救了底比斯。于是底比斯人就让 俄狄浦斯 娶了前国王的遗孀 伊俄卡斯忒 。
后来 俄狄浦斯 才知道,他杀死那人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拉伊俄斯 ,而娶的人正是自己的母亲 伊俄卡斯忒 。最后, 俄狄浦斯 的母亲自杀,而 俄狄浦斯 则刺瞎双眼后自我流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在性的基础上,他认为,男孩早期追求的是自己的母亲,而想要占据父亲的位置,这种“恋母情节”使得孩童感觉到自己罪孽深重,从而压抑了这种冲动,于是社会上产生了乱伦禁忌和族外婚。
弗洛伊德就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来指代儿童这种恋父/母情节,称之为“俄狄浦斯情节”。弗洛伊德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将其解释扩展到儿童人格发展和人类文化等问题上。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为俄狄浦斯故事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解释,极富感染性,使得我们可以从性压抑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其理论的创新性完全可以匹敌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当然也有人将这两个人综合起来,如拉康。
“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吸引了美学、哲学、社会学等不少学者的兴趣,更是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几乎占领了心理学近五十年,并持续在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心中,继续发扬光大。
很多学者,以弗洛伊德的学说为依据,将人类的神话传说和童话故事等予以解读。弗洛伊德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读了弗洛伊德的人,也都喜欢使用他的工具来分析一番,如我在 《白雪公主为什么不嫁给小矮人?》 和 《这20年对我改变最大的9本书》 提到的那样。
虽然至今谈起心理学,我们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弗洛伊德。然而,心理学在弗洛伊德后来的发展,却将他的理论扫入了垃圾堆。例如,在被称为“诸多国家高校心理学本科专业学习的指定书目”、心理学“经典教材的翘楚” [1] ——《这才是心理学》一书中,就如此评价弗洛伊德:
而积极心理学的开创人塞利格曼,也承认自己虽然也曾经深深地被弗洛伊德所吸引,但在后来,他批判了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同时,如此反思弗洛伊德:
然而,弗氏的理论真的过时了吗?“俄狄浦斯情结”真的不存在吗?弗洛伊德的理论哪怕没有一丁点的心理学事实或是生物学基础吗?
撇开当代心理学家的“偏见”,至少我们可以再用演化生物学的理论,来看看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合理,应当如何客观地修正与评价他。
俄狄浦斯故事中包含了四种行为:弃子、收养、杀父和娶母。我们需要将四种行为分别讨论,并根据故事所涉及的各个人物逐一来分析,因为这在演化生物学上是不同的内容。
俄狄浦斯的杀父行为,最终的起源就是其亲生父亲底比斯国王 拉伊俄斯 ,他抢了别人的儿子(国王珀罗普斯的儿子克律西波斯),听取并信任了神谕,将自己的儿子丢弃。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了俄狄浦斯“杀父娶母”行为的完成,实现了神谕的预言。
然而,拉伊俄斯为何要抢别人儿子,却将自己的儿子丢弃,这个行为比较难以理解。按照常识和生物学的看法,拉伊俄斯更可能是杀了别人儿子,精心养育自己的孩子,虽然自己的孩子有可能以后会杀他。
杀死别人儿子这样的举动,是动物界和人类共有现象,这里我们暂存伦理道德问题。演化生物学家分析过,例如新狮王杀死不是自己的幼狮,从而终止母狮的哺乳性停经,加快怀孕速度;雄性老鼠可以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让怀孕的雌鼠一闻到后能够自行流产等(参见 《灰姑娘效应与陈世美情结》 )。
因此,拉伊俄斯抢别人儿子就显得特别没有道理,除非他确定这个抢来的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但人类女性隐藏经期这一特点,使得男性无法断定孩子的归属。因此,他无法断定孩子是不是自己的,抢来别人的孩子就没有了意义,故事里也没有交代。
另一方面,拉伊俄斯将自己的孩子俄狄浦斯抛弃,更可能的根源不是在于惧怕他自己的孩子杀死自己,可能是他确信这个孩子非自己亲生,所以才出现了弃子(并刺穿他的脚踝,俄狄浦斯在希腊文的意思就是“肿胀的脚”)的行为,那么神谕只能是一种掩饰。
科林斯国王 波吕波斯 明知俄狄浦斯并非亲生,而并不告之。显然科林斯和底比斯都属于希腊城邦,不存在人种的差异。像是摩西的故事里,摩西要不是生母的哺养和教育,也并非能分清自己是埃及人还是犹太人。
俄狄浦斯和摩西长大后,也并未怀疑自己的身世。按说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怀疑自己是否父母亲生,是一个常见的想象,故事里没有提到俄狄浦斯小时候有没有疑虑,如果有,那么父母是如何解答的,这样的情节。
对于养父母来说,收养别人的孩子可能基于多种原因(如自己不能生育),不告知或隐瞒孩子的身世,也有各种理由(如害怕收养投资 [2] 成为沉默成本)。但养父母未能预料到的可能性,却常常发生,如俄狄浦斯的杀父娶母,或者如当代很多案例中,从小离散的兄妹(或近亲亲属)多年后陷入爱恋,我在 《青梅竹马效应与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 已经有所分析。
收养并隐瞒身世,因此就造成了乱伦可能性,这点我们在后面的“娶母”一节里分析。
再从俄狄浦斯这方面来看,俄狄浦斯被收养后,以为科林斯国王 波吕波斯 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他听取神谕,为了避免杀死自己的养父 波吕波斯 ,从而出走。
后来却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并娶了亲生母亲为妻,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这才是他真正的悲剧,后来俄狄浦斯自刺瞎双眼,因此就成了“盲目”的隐喻。
俄狄浦斯的“盲目”是因为不自知,而人类的“盲目”(或不理性)则源于自己内在的悲剧。如果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为基点来看,任何基因都视别的基因为竞争对手,那么俄狄浦斯的盲目就不难理解,然而故事却并非是俄狄浦斯试图杀死所有人,只是在冲撞中无意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
因此,盲目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我们受到自己内在的、不可知的力量(本能、基因或是冲动)的控制,从而让我们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严重的后果。
俄狄浦斯的故事,隐藏的意义可能也正是如此:我们人类是受到基因(道金斯),或是本能控制(弗洛伊德)的动物。由此,如果本能和自私的基因可以划等号的话,在这一点上,弗洛伊德和道金斯都是对的,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也是对的,行为经济学的“双系统理论”也是可以大致不错的。
我在 《青梅竹马效应与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 一文中,分析了“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这个现象被生物学家解释为“遗传性性吸引”,引用过来定义如下:
以这种观点看来,俄狄浦斯能够娶母,也是“天下有情人都是兄妹现象”的一个例子。然而,这个“遗传性性吸引”并未解释乱伦禁忌的问题,也存在演化上的困境。
我们假设,在父母的基因里,某一方或双方包含了一个“遗传性性吸引”的基因,那么在他们孩子的基因里,也会携带这种遗传。而乱伦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些隐性疾病的发生,那么“遗传性性吸引”扩散的越广泛,那么这个群体里,患遗传疾病的可能性越大,最后这一类群体在后代未到达繁殖年龄前就死亡。
那么包含“遗传性性吸引”的群体就会被不包含“遗传性性吸引”的那种群体所取代。这个不含“遗传性性吸引”基因的群体就扩散开来,而包含“遗传性性吸引”的群体则被进化所淘汰。
而对于携带“遗传性性吸引”基因的群体来说,他们可以在文化上制定 乱伦禁忌 和族外婚制度,以阻止群体内近亲亲属之间的“不法”行为发生。但这个外嫁它族或出走他乡或被外人收养(如俄狄浦斯)的个体,仍然含有“遗传性性吸引”基因。
在个体未来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因为携带“遗传性性吸引”基因,而娶到了一个与自己有近亲血缘关系的亲人,如俄狄浦斯娶了母亲。最后,仍然可能导致这个含有“遗传性性吸引”携带者群族越来越少。
因此,“遗传性性吸引”在演化生物学上来说,要么不是事实,要么该群体已经绝种。试图将俄狄浦斯与“遗传性性吸引”扯上关系的论证,就经不起推敲。
通过以上分析,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故事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发现:
所以,“俄狄浦斯故事”的本质,并不在于性压抑、本我和自我的冲突,而是指出了人类两种制度:族外婚和收养行为的内在冲突,通过神话故事对“乱伦禁忌”的制度予以强调和重述。
由此看来,至少弗洛伊德在后面这一点上是对的。
参考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