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是由徐昕在翻译理查德、A、波斯纳著作《公共知识分子 衰落之研究》首先引进的。
《南方人物周刊》第七期特别策划“影响中国 公共知识分子50人”也推出这个概念,此后自2005年起“政右经左工作室”每年推举当年度富有影响的“‘政右经左’版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本是中性甚至于褒义词,后逐渐被部分人变成贬义。
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体制外的知识分子其实都叫“公共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只有体制内外的特征,而无左右、素养高低之分。
什么是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正式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
公知主要表现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某些领域可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由此自认为智商比别人高,掌握的着某种真理。
在它们眼里,普通大众不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识上愚昧,很容易被统治者所蒙骗,为了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他们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启蒙责任,诲人不倦。
公知们又扮演着“国师”和“策士”的角色。
公知们道德感很强,爱恨分明,对违背他们道德信念的事情深恶痛绝,往往会呼吁政府加强管制和治理,严厉打击。由于公知们的道德水准较其它人高,当他们高举自己的道德高标作为武器时,个人自由和私人空间在他们眼里都是平庸的恶。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知
什么是公知?
公知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主要是公共知识分子以“意见领袖”自居,其实并没有正真的独立性,也没有价值中立的批判精神,主要宣扬所谓的知识自主性。
他们的很多言论,已经突破了底线。他们的立场,已经站在了对立面。就是因为他们有他们的目的性。他们为了达到目的,甚至说出一些有悖常理,让人觉得荒唐可笑的话来。
事实上,“公知”也必须存在。无论公知们如何相互攻击和谩骂,永远比没有“公知”强。因为一个没有“公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已经令所有人绝望的社会:连知识分子都不再有对社会的大关怀,或者说是压制自己的这种关怀,这个社会就一定心脉已断。
若将其追根溯源,则可以追溯到开展于法国中的启蒙运动。
但那时候的所谓“公知”是引领着轰轰烈烈的思想变革的浪潮。但是传到中国之后,字义便发生了变化,讲的是自诩,而不是人民给予。如此这般,便显的滑稽可笑了。
而进行相关考据后发现,该名称,也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在中国正式并且大规模使用,是在2004年,南方系头牌杂志《南方人物周刊》专门为此进行了一次策划,在那次策划中,“公知”仍然是积极向上的意义,并限定了成为公知的两个标准,一是学术能力,二是参加社会事务的能力。
什么是公知?为什么叫公知?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正式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
公知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
公知指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具备跨学科性,对自己专业之外的公共话题发言,有专业背景具有权威性及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主要表现
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在某些领域可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由此自认为智商比别人高,掌握的着某种真理。在他们眼里,普通大众不仅道德上自私,而且智识上愚昧,很容易被统治者所蒙骗,为了提高公民素养,促进社会文明,他们理所当然地担当起启蒙责任,诲人不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公知
什么是公知为什么叫公知?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
公知由The Public Intellectual而来,日日曰译为公众知识分子,而媒体上把The Public译成公共,看上去的感觉像是对公共场所的理解,怪怪的。
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策划“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时推出了公知的叫法,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如今,公知依旧首先是知识分子,甚至有些成就。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的进言带有批判性,且以先知先觉为特点,动则以道德和科学自居。这是眼下社会对公知们的看法,带着贬义。
其实公知的概念早就有了,本就褒义,指那些富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专家学者们,比如鲁迅。如今的公知已沦为信口开河,狭隘片面,对国家对社会充满负面情绪的知识分子的代称。曾几何时中国社会需要公知们的唤醒,现在却要对公知们包容甚至同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