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投靠袁绍后,弃他而去的原因如下:
1、刘备是不得已投靠了袁绍,刘备被曹操打败后,丢了徐州,又和关羽、张飞失散,没办法跑袁绍那里去了。因为袁绍和曹操当时是竞争对手。
2、刘备在袁绍那里受到待遇并不好,一个是刘备曾经剿灭过的袁术是袁绍的弟弟,二是当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杀后,袁绍立马就要砍了刘备以泄愤。三是,袁绍对刘备,始终不放心,根本没让他带兵,更没让他自主征战。也不愿采纳他的韬略建议。
3、刘备经过多年征战,再通过与袁绍的接触,慢慢明白了此人也不是个能
官渡大战在即,刘备为何离开袁绍?
官渡大战在即,刘备离开袁绍的原因,我认为包括:刘备本来就非寄人篱下之人,投奔袁绍是缓兵之计;刘备看出了袁绍落败的可能性,认为官渡一战袁绍必败,所以走为上策;袁绍也曾发布让刘备南下的命令,使得刘备顺水推舟,离开了袁绍。
三国时期,是重彩纷呈的时期,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刘备。
刘备是汉王室的后裔,到了汉末,刘备落魄为一介平民。最早投在公孙瓒旗下,扩张自己的势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占领了徐州,开始了他独立领导武装的征程。日益强大的武装,让曹操看在眼里,于是他开始讨伐刘备。
刘备败逃,逃到袁绍部下,为袁绍接纳。袁绍对刘备还是礼遇有加的,但是到了曹操与袁绍双方决战阶段的时候,刘备南下离开袁绍,这有点大跌眼镜,追究其原因,我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刘备本来就非池中之物,他从一个小小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军队,从他的发迹历史来看,知道其是在一点一滴凝聚自己的力量,他当初投奔袁绍只是缓兵之计,暂时自保,离开是必然的。
二是在袁绍军中待的这段时间里,刘备也必然看出了袁绍在用人、用计方面的缺陷,袁绍相比于曹操傲慢、不务实,而刘备也必然预料到官渡一战袁绍必败。
三是袁绍也给了他离开的条件。据史料《三国志•先主传》记载,袁绍在大战即将来临时候,派遣刘备南下守境,而刘备正是利用了这个契机,走为上策。
官渡大战之际,刘备是出于什么原因离开的袁绍?
袁绍和刘备之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反倒是和曹操交情颇深。确切来说,刘备当初投奔公孙瓒,和袁绍属于敌对阵营。后来,刘备脱离公孙瓒,入主徐州,和袁绍正式求和。两人在此时,关系开始走近。刘备在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期间,又趁机举荐袁绍的长子袁谭,进一步拉近了和袁绍的关系,为其日后投奔埋下了伏笔。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年,在曹操手下假装了好一阵子的刘备,终于瞅准了机会,逃离了曹操的身边。此事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详细的记载:“袁术欲经徐州北就袁绍,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未至,术病死。”按说曹操一直防备着刘备,即便是给了刘备豫州牧的官,也并没将其外放,此时不应该如此大意才是。这里不得不佩服刘备在曹操身边的演技,成功的得到了曹操的信任。
而刘备由于参与了“衣带诏”事件,已经没有回头路,在逃到徐州后,当机立断,“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此时,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大战正式开启。对于在徐州的刘备,曹操如骨鲠在喉,实在是放心不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在远征袁绍之前,曹操选择先拔掉刘备这颗眼中钉。对于此,诸将都不同意,唯独郭嘉赞同曹操先击败刘备的战略:“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刘备实力本来就不足,刚到徐州不久,根基不稳,很快就被曹操击败。
刘备战败后,无路可走,只得投奔袁绍。对于刘备的到来,袁绍给予了非常高的礼遇。《三国志先主传》记载:“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刘备在曹操手下时埋下的伏笔,此时果然用上了。刘备此时实力虽然不强,但终究算是曹操的死敌,而且在徐州曾和曹操大战,也算策应了袁绍。
不过,没过多久,刘备就找机会逃离了袁绍,溜之大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这也就是说刘备在袁绍处仍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帮助袁绍骚扰曹操。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刘备决定离开袁绍,于是以联合刘表为理由,南下脱离了袁绍。
许多人以此来责备刘备,认为刘备此举不顾信义,枉有“仁德”之名。看起来,袁绍曾收留刘备,刘备却在袁曹大战之际背弃袁绍,确实有不顾信义的嫌疑。但在小编看来,这种观点显然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并不是客观公正的评断。
第一件事是刘备逃到汝南后的行为,可以看出袁绍放刘备南下并没有失算,刘备也算不上不顾信义。《三国志先主传》记载:“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可见刘备并非毫无作为,而是继续完成袁绍的使命,不断地骚扰曹操。而曹操也不得不派出兵马前往征讨,在曹操本人没去的情况下损兵折将。既然刘备仍然在打击曹操,怎么能说刘备不顾信义呢?
另一件事情就是错看了袁绍和曹操大战的结果。许多人受《三国演义》的误导,以为袁绍一战而溃,再也无力和曹操争夺北方,这种观点显然也是有问题的。事实上,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输给了曹操,但雄厚的实力尚在。曹操最后统一北方,是在袁绍病死,继承人互相攻伐的情况下才成功的。因此,刘备在与不在,都不存在说刘备觉得大事不好而逃走。刘备本来就不是寄人篱下之人,离开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刘备从当初投奔公孙瓒,到后来投奔曹操,投奔袁绍,始终不曾变过初心。而这些英雄或多或少也能看出刘备非久居人下之人,对于刘备的离开,也完全在意料之中,也并没有因此而苛责刘备。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因为刘备脱离袁绍就大肆批评呢?况且,在这件事上,刘备已然仁至义尽。刘备之所以离开官渡这一主战场,是知道自己在官渡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袁绍也不会听从自己的建议,倒不如前往汝南,从曹军薄弱之处寻找战机。这也是刘备的真正目的。
刘备为什么投靠袁绍,后来又为何弃他而去呢?
刘备投靠袁绍是因为走投无路,徐州被曹操攻占之后刘备没有了根据地,还面临曹操的追杀,只能投靠袁绍以求自保。之所以又弃袁绍而去是因为袁绍优柔寡断,也不是曹操的对手,刘备只好向南投靠刘表。
三国中刘备为何要离开袁绍
因为刘备不想寄人篱下,他想发展自己的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叛归袁绍。袁绍使刘备领兵与刘辟寇略许都以南,关羽得知后从曹操处亡归至刘备处助之。曹操派遣曹仁来攻击刘备,刘备战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想要离开袁绍,以连结刘表为由,带兵复到汝南,联合黄巾余党龚都,众有数千人,曹操派遣蔡阳前来攻打,被刘备所杀。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往投刘表。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待以上宾之礼,遂屯于新野。荆州豪杰都前往归附刘备,引起刘表的猜疑,刘表暗里提防刘备。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率军抵挡。刘备伪退,设下伏兵,李典觉得有诈乃劝之,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刘备在荆州数年,自觉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遂有“髀肉之叹”。刘备向刘表提出趁曹操进攻乌桓时偷袭许都的建议,刘表没有采纳。
“衣带诏”事发后,刘备为何投靠袁绍,后来又为何弃他而去呢?
在此基础上,董承等人尽皆伏诛。至于原本寄居在曹操麾下的刘备,也因为被曹操所击败,从而选择投靠了袁绍。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从此,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化,再也没有和平相处的回旋余地。值得注意的是,衣带诏事发后,刘备选择投靠袁绍。但是,他并没有在袁绍麾下长期停留,而是找了一个借口离开了袁绍。那么,问题来了,“衣带诏”事发后,刘备为何投靠袁绍,后来又为何弃他而去?
首先,建安四年(199年),车骑将军董承受汉献帝衣带诏,刘备起初未敢加入。后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就是你跟我。”刘备心惊,筷子掉落,知道曹操难容自己,遂与董承等人同谋。不过,即便如此,刘备因为在曹操的掌控之下,也很难获得什么机会。
当然,就在这个时候,曹操派刘备与朱灵一起攻击袁术,袁术于途中病死,其后刘备进军下邳,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使太守的职责,自己回到小沛。东海昌豨以及诸郡县多从刘备,刘备有了数万兵马,于是北连袁绍抗击曹操。
因此,在衣带诏事发之前,刘备就已经在联合袁绍了。毕竟,在公元199年的时候,虽然官渡之战还没有正式爆发,不过,曹操和袁绍都在调动兵马,准备一场大战了。
在得知刘备背叛自己的消息后,曹操非常愤怒,于是派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往攻,结果都被刘备击退。
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带诏事发。曹操亲自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关羽被擒。在此背景下,刘备只能离开徐州,去投靠袁绍。彼时,吕布、袁术、公孙瓒等诸侯都被消灭了。而江东孙氏、荆州刘表都距离较远,所以,对于刘备来说,袁绍成为当时最合适的选择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