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鉴于当时朱鹮数量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日本在新易县佐渡岛建立了日本朱鹮保护中心,到1979年日本全境只剩下8只朱鹮,这些幸存的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岛,1981年又有2只朱鹮死去,为了使朱鹮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政府决定把6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进行人工饲养,如今放飞朱鹮说明人工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朱鹮也免于在日本完全灭绝。
当年被日本宣布彻底灭绝的朱鹮,为什么引入中国后就超过了1700只?
地球上有很多奇特的生物,可是随着人类活动频繁增加,让它们的生存地越来越少。近些年来不断有科学家宣布,某某物种灭绝的消息,这对于人类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而在很早之前,日本就宣布了野生朱鹮的灭绝,可是随后在中国就发现了1700多只。实际上日本的宣布,只是代表日本野生朱鹮,与其他国家并没有关系。
1、朱鹮在日本的事情
朱鹮是一种鹮科类的动物,它的主要生长地就在东亚地区。在19世纪的时候,它的踪迹遍布东亚各国,绝对没有要灭绝的势头。可是随着二战的爆发,朱鹮的生存地越来越少,等到二战结束之后,已经很少能看到朱鹮的踪影。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苏联科学家们就曾经宣布过朱鹮在野外灭绝的消息。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日本科学家在1985年发现了5只野生朱鹮。为了保住这个种类,它们进行了人工繁育,可惜还是失败了。
2、朱鹮并未彻底灭绝
日本打算进行朱鹮的人工繁育,可是最后结果失败了,导致最后一只野生朱鹮,在2003年的时候去世。为了纪念朱鹮,最后一只被做成了标本。在这个时候并没有科学家宣布,说野生朱鹮彻底灭绝,因为在1981年的时候,中国团队就在陕西省附近发现了7只。为了保护这个种类,当地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通过人工的干涉,野生朱鹮的数量越来越多。在2018年的时候,野生朱鹮的数量就超过了1700只。
3、野生并不代表家养
无论是苏联科学家还是日本宣布的消息,说的全部都是本土的野生朱鹮。朱鹮的生长地主要在东亚附近,而在其他国家也有这一种类,而且灭绝的仅仅是野生的。还有很多家养的朱鹮,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整体的品种还是一致的。而中国的野生朱鹮并非引入,而是本来就有的。
被日本人奉为""圣鸟",朱鹮在日本为何能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这主要是朱鹮在古时候叫“朱鹭”,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有叫“红朱鹭”,而中国有个上古神鸟叫朱雀,在朱鹮这个品种在日本发现的时候,红冠、长黑喙,并且当时是求偶期,全身羽翼呈现橙红色,就误认为了朱雀,给当成了“圣鸟”,当然,在如今的朱鹮说成“圣鸟”也无可厚非。
朱鹮之前在日本是有存在过的,但是比较稀少,重点是朱鹮的特性上面来说,只要不是求偶季节,它是不会呈现橙红色的,而是通体白色或是灰白色,它是吃青蛙、田螺这类小生物为生,但是认识它的人并不多,大部分的日本民众都把它作为祸害庄稼的害鸟给猎杀了,朱鹮在日本除了栖息地的威胁以外,被猎杀也是部分原因。
当日本意识到朱鹮的各时期不同的外观之后,就第一时间开启了保护计划,直接在新潟县划了一个岛作为朱鹮的保护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该地盐度太高还是什么原因,野生的朱鹮在那个保护区内,所产的卵根本就不受精,于是它的种群慢慢从9只变为3只,之后就没有再在日本出现过朱鹮。
任何在境内的生物是濒临灭绝的,都是会得到特殊对待的,更何况朱鹮本来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罕见,于是更加受到保护,日本的“圣鸟”地位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日本的“国鸟”却另有其种,或许是日本人觉得拿濒临灭绝的动物当为“国鸟”不是很吉利吧。
朱鹮之于日本,就相当于上古神兽的存在,地位上当然不会太差,只是毕竟它的栖息地已经被破坏了,日本这样人烟比较密集的城市形国家,也是不怎么适合朱鹮的生存的,所以也就有了如今在日本境内找不到朱鹮踪迹的现象。
如何评价舞剧《朱鹮》?
“每一帧都是一幅画!”“太仙了!”上海歌舞团舞蹈《朱鹮》登上牛年央视春晚,舞者飘逸灵动,舞台静谧梦幻,唯美动人的画面让网友齐声称赞。
大年初一早上,“朱鹮 火烈鸟”的词条上了微博热搜。原来,有的网友分不清朱鹮与火烈鸟,有的网友展开“科普”: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距今约6000万年前,比人类历史还要久远的“古老之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
朱鹮究竟是什么样的鸟?朱鹮的拉丁学名Nipponia nippon,象征着日本。这种美丽的鸟,曾经遍布日本全境。到了上世纪30年代,只有在日本的佐渡观测到了它们的踪迹。尽管当地爱鸟人士为保护最后的朱鹮不遗余力,但日本种朱鹮仍然在1995年遭到灭绝。
在获日本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的《朱鹮的遗言》中,日本作家小林照幸在大量采访和调查基础上,讲述朱鹮在日本灭绝的始末,用简朴而真诚的笔触传达出人类对生命的热情、渴望、矛盾、愧疚等复杂的情绪。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引进。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上海歌舞团的经典舞剧《朱鹮》就是以有“吉祥鸟”“爱情鸟”之称的这一珍禽为表现对象,通过动人的故事和唯美的视觉呈现,讲述朱鹮与人类相惜相怜的命运。舞剧《朱鹮》到过日本演出近百场,观众达15万人次,成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在现实中,中国的朱鹮保护工作也卓有成效。目前,只有中国才有野生的朱鹮,到2018年,野生的种群已超1700只。朱鹮还走出国门,中国先后向日本和韩国提供朱鹮种鸟。日韩两国经过十多年人工繁殖,相继重新建立起人工种群。
大家都称朱鹮为爱情鸟,它们的生存能力之所以比较弱,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朱鹮雌雄配对后就不再更换伴侣了。和雌雄之间没有特定的伴侣和对象的鸳鸯不一样,朱鹮一旦配对以后,如果雌雄一方的鸟因为某些原因失踪或死亡,存活下来的另一方不再配对,永远是孤独的鸟。
1981年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仅剩的7只朱鹮野生个体,这是朱鹮在中国最后的野生种群。同一年,日本也发现了仅剩的5只野生朱鹮。如何保护?日本有两派观点。一派是自然增殖,长期在民间观察朱鹮的爱鸟人士佐藤春雄主张首先改造环境,让野外的朱鹮能够自然生长;另一派是人工增殖,用科技手段帮助朱鹮繁殖。最终,人们采取了后者方式,捕获了这5只朱鹮。直到1995年,人工增殖宣告失败,标志着日本种朱鹮彻底灭绝。而当时,中国科学家采取的方式和日本不一样,以维持种群为主,除了个别掉巢的幼鸟才会人工救助。洋县成立了自然保护区,成为朱鹮的大本营。经过多年栖息地保护与改善、人工繁殖和野化训练,目前保护区中的朱鹮数量已达3000多只,被国际公认为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之一。
日本种朱鹮灭绝的原因很复杂,包括保护活动开展过迟、缺乏对保护物种的了解、日本政府未能及时干预等。《朱鹮的遗言》里不乏对保护朱鹮的必要性提出质疑的人。但正如书中主角佐藤春雄的回答:“朱鹮不仅仅是一种鸟。它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无可替代的,和我们人类的生命一样。”
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拾对生命的敬畏,是朱鹮和它的保护者们带来的重要一课。每一个物种都是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保护动物、保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被日本宣布灭绝的朱鹮,是怎样被我国科学家繁衍到5000只?
朱鹮一直被当作“吉祥”的象征,被称为“东方宝石”,不仅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就连隔壁的日本都对这种鸟推崇有加,日本皇室还把朱鹮当作是皇室的象征。然而这种鸟在上个世纪时,一度被人类认为灭绝,只有日本幸存几只朱鹮,但这些朱鹮已经全部丧失繁殖能力,所以日本认为等这几只个体死亡后,朱鹮就会彻底灭绝。
但是我国科学家不信邪为了在我国能发现朱鹮,我国科学家驱车寻找了所有朱鹮可能会出现的地方,最终在陕西的一个农村里发现了7只朱鹮,其中4只成年个体,3只雏鸟。朱鹮是怎么被救助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鸟类科学家们已经有将近20年没有看到过朱鹮个体了。为了寻找朱鹮的踪迹,我国动物研究所的鸟类学家们组成考察队,横跨了整整9个省市区,行程大约5万多公里,最终在陕西省把姚家沟的一个山林中发现了7只朱鹮。研究发现这7只朱鹮一共是两对夫妇在抚育3个孩子。科学家们对这一发现激动不已,这不仅说明朱鹮在野外还有存活的个体,而且它们还具有繁殖能力。
然而正当科学家们为发现的朱鹮幼体兴奋不已时,悲剧的一幕发生了,其中一个幼鸟从巢穴中掉落了下来。原来,如果一个巢穴中有两只或者两只以上的个体,那么体型较大的个体会想办法独占父母的食物,甚至不惜将体型较小的挤下巢穴。幸好周围有工作人员设置的防掉落网,雏鸟掉落在网中时被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火速运到了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养育。
朱鹮在野外的天敌有很多,一些大型猛禽比如:鹰,雕等都是它们的个体,蛇类和猫等也是威胁雏鸟安全的个体之一。
为了保护朱鹮巢穴的安全,鸟类学者们在朱鹮巢穴周围的树上铺上了塑料布,这是因为塑料布比较滑,使蛇和猫等无法攀爬到树上。
为了保证它们的食物充足,鸟类学者们还会定期在周围的水塘中投放它们的食物。也会向周围农民科普朱鹮的重要性,提高人们对朱鹮的认识和保护。
还有一些学者,直接将家安置在这周围,一住就是几十年。但是朱鹮的数量始终没有明显上升,为了提高朱鹮的种群数量,科学家们选择了就地保护和人工繁育两种方式。
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朱鹮的数量开始直线上升,数量由7只恢复到了上百只,甚至上千只。在今年,我国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的朱鹮个体种树超过了5000只,其中我国境内有4400只,朱鹮也由原来的极危生物降为濒危生物。
朱鹮的野化对于野生动物的救助不仅要拯救它们的个体数量,还要恢复它们在野外的能力。朱鹮的数量虽然提升了,但是大多数朱鹮是在人工基地繁殖长大的,为了恢复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科学家们在当地进行了野外放飞训练。
很多人会认为,动物天性具有野性,一旦它们脱离人工环境,它们就会很快适应大自然。其实并不然。
首先,大多数朱鹮属于人工繁育的后代,它们生活的环境比较安全,几乎没有遇到过大型猛禽和蛇类,躲避天敌的能力较弱。
其次朱鹮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非常高,它们喜欢在没有施肥以及施加农药的地方生存,而这种栖息环境非常少。
朱鹮的主要食物是小鱼以及泥鳅,这些食物在野外的数量不是很多,考验着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
为了照顾朱鹮,当地的工作人员会在朱鹮身上安装定位系统,但在过去定位系统比较落后,有时信号无法传达到基地,此时工作人员会走向野外,通过向当地农民打听,以及科普朱鹮的长相等工作来寻找到朱鹮的踪迹。
除了陕西当地的野化放飞之外,工作人员还在我国河南信阳放飞了一批朱鹮,这是因为信阳曾经也是朱鹮的栖息地,再者陕西当地的朱鹮密度较高,一旦当地发生流行疾病,很可能会导致人们辛辛苦苦培育的朱鹮全军覆没。
为了提高种族存活概率,人们在信阳也放飞了34只朱鹮,而这些朱鹮也成功在野外生存并繁衍。不过,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努力。
比如:在这34只朱鹮中,有一对朱鹮产下了两枚蛋,但在孵化期间恰好遇到了清明节,当地的焚烧祭祖时不小心失火,失火地点就在朱鹮鸟巢200米处。幸好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扑灭了火,为了保障万一,工作人员开辟了一条小路,让村民绕道而行。
还有,信阳当地有很多蛇类,这些蛇也威胁着朱鹮幼鸟,工作人员在朱鹮孵化期间,不仅在树下撒雄黄粉,包塑料纸,还动手驱逐蛇。
然而百密一疏的是,朱鹮的雏鸟仍然被蛇咬死了。工作人员为了让朱鹮继续野化训练,在半小时内及时替换了一只雏鸟。原来,只要在雏鸟死后24小时内替换雏鸟,朱鹮还是有可能会把替换后的雏鸟当作亲生孩子。
就这样,在工作人员的保护以及雏鸟的努力之下, 在信阳放飞的这批朱鹮成功在野外繁殖了第二代,这也标志着信阳朱鹮野化成功。
总结虽然朱鹮还没有走出濒危危机,但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之下,朱鹮的生活环境以及种群数量都有所提高,相信它们在未来某一天,会摆脱灭绝危机。
比大熊猫还珍贵的朱鹮,在中国能够成功繁衍,为何在日本会灭绝?
朱鹮被日本奉为圣鸟,有东方红宝石之称,但在日本境内却已灭绝。其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人类发展而导致其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被污染破坏,二是人类的捕食猎杀。
朱鹮曾是东亚地区一个比较繁荣的物种,广泛分布在我国以及日本、俄罗斯、朝鲜半岛等地。但随着人类发展,朱鹮的数量急剧减少,到八十年代,最后七只野生朱鹮在我国的陕西秦岭被发现。据悉,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现存的朱鹮都是这七只野生朱鹮的后代。
朱鹮在东亚的减少尤其是日本的灭绝,与人类社会发展而带来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首先是朱鹮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湿地被人类大规模占用,它们的食物来源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朱鹮主要以部分小鱼和小田螺为食,因湿地被破坏,只能选择去农田稻田里寻找食物。当农田受到破坏时,朱鹮因体型较大且不害怕靠近人类,很容易被人们发现当作害鸟捕杀。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日本多地开始大规模使用农药,导致农田被污染,朱鹮的食物也相应被牵连受到污染。特别是DDT的富集,会让朱鹮繁殖的鸟蛋蛋壳出现软化现象,最终无法成功孵化雏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朱鹮在日本的灭绝。
其次是人类的大范围捕杀,尤其是在日本决定放开禁止捕杀野生动物这一政策后。部分朱鹮会将巢穴建立在人类居住地附近,且易发出嘈杂的噪音,因此被捕杀的概率很大。除此之外,因树木的砍伐,朱鹮的巢穴受到破坏甚至是无法营巢,也影响了朱鹮后代的繁衍。
种种因素和人性的贪婪共同加快了朱鹮灭绝的速度。
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日本和许多国家也制定了许多措施来保护这些濒危物种,诸如栖息地就地保护,人工饲养易地保护,以及再引入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