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人们普遍观影口味和水平还不是特别的高,大多数有那条件有事儿没事儿去电影院走走的人,哪怕不敢说安居乐业,起码也是有滋有味了,但是大多数的中国影迷的关于口味基本上就是一句话能概括的。要么你就给我拍的无比真实,要么就一大堆特效一直假下去让我看着爽。再加上目前中国的社会架构,你把乌托邦”这个概念传输给中国影迷,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的,更不用提一般看起来都要花点脑子的反乌托邦作品了。习惯了没事儿就去电影院爽爽的普通中国影迷并不能接受反乌托邦题材或者说这个概念。
反乌托邦为什么被禁
因为违法。
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某些作品描述的反乌托邦社会中,物质文明泛滥并高于精神文明,精神依赖极受控于物质,人类的精神在高度发达的技术社会并没有真正的自由。
称它们为乌托邦式的或许太过褒扬,它们更应被称作反乌托邦式dystopians,orcacotopians。通常称之为乌托邦式的是某些太过美好而难以实现事情,但它们则显得更倾向于太过糟糕而不可行。
在中国,反乌托邦题材的小说和电影受欢迎吗?
一般般吧,你看电影饥饿游戏系列、分歧者系列、移动迷宫系列票房都不是大卖,比不上变形金刚,漫威那些电影。其实这类反乌托邦题材在美国也是越来越差,渐渐失去热点了,这几个系列最近几部票房都不理想。
中国是反乌托邦社会吗
众所周知,“乌托邦”(utopia)一词是由托马斯·莫尔爵士创造的。它由两个希腊词“ou”(乌有)和“topos”(场所)构成。其英文为“no place”,即“不存在的地方”或“乌有之乡”。莫尔在此利用了“ou”和“eu”(美好)两词的相似性,所以乌托邦又进一步表示“美好但不存在的地方”。该词自诞生以来,就超越了《乌托邦》这部文本而用来泛指理想的社会。因此乌托邦思想不从莫尔开始,也不以莫尔结束。
“乌托邦”概念通常有四种不同的内涵,换言之以下这四方面内容经常被人们称作乌托邦(utopia)或乌托邦式的(utopian)。
第一,最狭义的乌托邦概念是指一种乌托邦文学。
第二,狭义的乌托邦描述了一个人们可见的、可接触的和参与的理想社会。
第三,一些宗教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也被称作乌托邦。
第四,在启蒙的进步观念、人道观念和理性精神的推动下,自17、18世纪开始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改革现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著作。这些著作因为对一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有着更好的设计,也被后人称作“乌托邦”。这既包括斯密等人的“市场社会”,也包括傅立叶等人的“社会主义公社”。
在社会科学领域,除了雅各比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试图抵制对乌托邦的污名化,努力从更客观的角度看待乌托邦问题。
卡尔·波兰尼是一位学养深厚的经济人类学家。但在西方“反乌托邦”浪潮的影响下他的弟弟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更为人们所熟悉。迈克尔·波兰尼是著名的哲学家,是和哈耶克、波普尔齐名的反乌托邦的旗手之一。兄弟俩的学术观点截然不同。西方反乌托邦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在这些学者看来只有资本主义市场制度是非乌托邦的,其他所有制度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乌托邦。而卡尔·波兰尼恰恰对此发起了攻击。他通过对近代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史的考察指出市场经济的产生是人为干预的结果,受当时自由放任经济学说的影响,西欧各国为了增加税收、富国强兵、打破国内的割据状态,而人为地建立起了市场。一个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将劳动力、货币、土地商品化,而这会产生巨大的负面效果,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够承担得起。西方国家在实行了这一制度后,立刻感受到了它的危害。市场制度受到了全社会的反抗,西方社会之所以得以存在正是因为其合理地抑制了市场。波兰尼指出,自我调节的市场才是真正的乌托邦。哈耶克等人为了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给它安上了“自然正当”的帽子,即所谓“自生自发的秩序”,而波兰尼打破了这种神话。这样资本主义就失去了光环,回归了它的本来面貌:它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样都是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设计,应该在同一标准上接受检验。在波兰尼看来,社会主义者欧文的方案反而更具合理性。我国学术界一开始只知迈克尔·波兰尼不知卡尔·波兰尼,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出现种种问题,卡尔·波兰尼的思想被引入了中国,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