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刚进镇的时候就看到了很多悬挂的尸体,脖子上挂着木牌,上面写着胆小鬼、不愿作战等原因。投降的时候,走出来的都是十几岁的孩子,这些都侧面反映了德国平民不愿作战以及男女老少被迫参与战争的情况。而发现诺曼的德国士兵年龄看起来也很小,是不愿战争而被迫参与的,心向和平,所以把诺曼放了。另一个想法是:也许他就像是当初还没有变成机器的诺曼,并未意识到战争的残酷,以生活的态度在这场战役中行走。但他经历之后肯定也是会变的,又或者为了不变而死亡。就像是又一场悲剧的开端。或者导演就是想表明每一个参与战争的士兵能经历的都只有悲剧。
电影狂怒最后德国兵为什么没有杀掉诺曼,有什么含义?
因为新兵还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性所同化,仍抱有一些天真和人性,就像主人公诺曼当初刚上战场时一样,暗示还会有继续不断的人像主角和德国新兵一样经受战争的洗礼。
《狂怒》是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乔·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基本信息:
《狂怒》是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希亚·拉博夫、罗根·勒曼、乔·博恩瑟等主演的二战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1945年二战硝烟即将消散之时,同盟国军队准备在欧洲战场发动最后一轮猛烈攻击。在以寡敌众、弹尽粮绝的不利条件下,谢尔曼坦克的几名坦克手深入纳粹德国的中心地带执行一项死亡任务。
电影狂怒里.德国人为什么没有杀那个坦克下面的美国士兵
因为电影在还原历史战与火的同时,披露人性的善与恶。那个德国兵,还有树林中倒戈的年轻士兵。应该是在表现德国战败前期,青少年被逼上战场,却无心参战。穿上军装,拿起枪,可终究还是孩子。
都不愿意杀人,都是被逼得,年纪轻轻就被逼上战场,所以美国人的战争片是透漏着一些反战,追求和平的气息。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布拉德·皮特饰演唐·“战爸”·柯利尔
严肃、务实、实干——“战爸”只关心完成任务。他有他自己的道德准则,非常坚忍,但对他的部下关爱有加,也有幽默感。他把新兵诺曼(副驾驶)当作自己的儿子,他的任务是把诺曼训练成一名合格的士兵。
2、希亚·拉博夫饰演博德·“圣经”·史旺
博德是狂怒兄弟连的副指挥,他操控主炮系统——76毫米高速火炮。他是个十足的杀手,但同时是个有信仰的人,阅读《圣经》。作为一名基督徒和正直的人,他会告诉你杀人与谋杀的区别。
狂怒 影片 尾 德国兵 看到 坦克底 诺曼 为什么 没
你是想问为什么没有杀他吧,他两个都是新兵,因为片子里表达的内涵是战争让好人变成疯子,但战争终究会结束,从片头开始德军就有很多新兵甚至女人小孩出现了,他们就像诺曼当初一样。最后新兵蛋子放了诺曼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给人留有希望,不仅仅是诺曼活下来的希望,而且是更多的新兵蛋子们不需要重复诺曼的痛苦。导演的意思大概是以杀止杀是无法结束战争和仇恨的,只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才能化解战争带来的伤痛。如果不加入这一码就成纯粹的爆米花片子了,甚至是美国版抗德神剧,加了以后冲击奥斯卡你懂的。
当然片中的只是老美的价值观,好的吸收坏的丢一边还是要明白的,真要是打起仗来战场上该怎么打怎么打,战场下像老美当初那样全球播种等等神马的说说可以,真要那样做自然也会碰到片中老美那些疑问,也是老美对战争后士兵一大堆问题头疼的根源,战争里太过放纵了没有一根底线回到现实里来重新梳理出还是要费很大功夫的。
战争是残酷的,没人愿意有战争,但是有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时候所有普世价值都是一张废纸。
拯救大兵瑞恩里面也有这样的情节,记得有一部电影是讲述硫磺岛战役的,什么名字我忘记了,最后美军打过去了,影片好多日本士兵(狗日的日本人)从战壕里面出来,衣服都没穿,几乎都精神崩溃掉了,美国人看到那些士兵也不是要杀光,脸上写满了无奈同情、和迷茫,打仗的士兵没有错,错的是战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