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唯名论与实在论关于个别与共相的这场争论,在认识论上是关于普遍概念的形成、性质和意义问题的争论,在本体论上是关于理念、精神实体和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问题的争论。
唯名论的观点:
1、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2、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3、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实在论的
什么是唯实论和唯名论?
1、唯实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与唯名论相对慧李。认为一般(共相)概念是真实、独立的,先于个别事物的存在,而个别事物则由其派生出来,故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认为只有一般共相才有客观实在性,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所依据的原型和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2、凡是指出共相并非独立于、而只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并且在逻辑上和时间上都要后于可感事物的,就被称为唯名论,逗锋即指出所谓山碧晌共相不过是一个主观的名称而已。
扩展资料:
在古代,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基础。形成型念产生现象世界的极端唯实论思想;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为基础形成形式与质料相结合的温和唯实论思想,亚里士多德以后.持唯实论观点的古代哲学家有普罗提诺、波非利、奥古斯丁等。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作为一个派别和思潮。
与“唯名论”相对 它否认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一般、共相是先于个别事物并派生出个别事物的实体.只有它们才是在意识之外的客现实在。分为极端唯实论和温和唯实论,它对基督教教义,特别是上帝存在做出了各种论证.并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忠实婢女。
在近代哲学中如洛克的代表的唯实论,认为人们的认识中有许多种类的感觉材料是世界的代表、如第一性的质.而第二性的质则不是代表.人们完全可能有认识的错误。代表的唯实论引导到贝克莱的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尔虽然提出具体观念论.反对抽象的观念.并以辩证法说明世界的过程.但也以唯实论的框架作为其体系的依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实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名论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区别是什么?
唯实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一个派别。 与唯名论相对, 认为一般(共相)概念是真实、独立的,先于个别事物的存在,而个别事物则由其派生出来,故比个别事物更根本、更实在,认为只有一般共相才有客观实在性,是上帝创造个别事物所依据的原型和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实在论认为共相是实在的,而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人的虚构,但这种理解是浮于表面的,唯名悄粗论的关于共相问题的核心观点在于,创造共相是一种与神的全能相矛启团镇盾的行为,因为如此一来,神只能通过摧毁共相才能摧毁它的一个个例。
类似的,神也只能通过共相才能维系一个个体的存在,这都违背了神的全能。因此,拒绝承认共相的存在乃是出于神学上的考虑,是或启出于对神的全能、神的自由意志的维护,是为了在僭越的理性面前维护启示的作用。
也就是说,唯名论的核心不在于共相问题上的立场,而在于对神的本性采取了一种唯意志论的而非理性主义的看法。
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
唯名论和实在论之争是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 来源于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提出认为是最高级的问题的三个问题:
①共相是否独立存在,或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之中?
②如果它们是独立存在,它们究竟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③如果它们是无派做形的,它们究竟与感性事物相分离,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中,并与之一致?
6世纪的哲学家波埃修把问题引进,并强调其研究价值。12世纪时问题成为神学家关注兆绝的焦点。 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不过有极端的唯名论和温和的唯名论的区分: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
温和的唯名论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 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实在论也有极端派和温和派的区分:
极端的实在尘猜衡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
温和派认为实在是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经院哲学之所以对“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论如此之激烈,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逻辑意义之外还有其宗教意义。因为“三位一体”在当时被视为天主教最基本的信条,而“三位一体”的理论依据正是“实在论”。“父、子、圣灵”是“上帝”这同一本质的三种状态,放在逻辑里面,“父、子、圣灵”就是“具体的殊相”而上帝是共相。因此,对共相的否认直接威胁到了“三位一体”的信条。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异同???
唯名论(Nominalism)与唯实论(Realism),通常是指西方在公元十一、二世纪「共相问题」(TheProblemofUniversal)的两支对诤学说。但是,在西方哲学史上,这两个名词使用得相当松泛,譬如:当它们用来指称十七世纪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或者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与士林哲学时,意涵就有不同。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唯名论或唯实论,在基本立场上,它们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而且很明显地是继十一、二世纪的唯名与唯实之争发展出来的。
共相问题,也就提普遍概念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的问题,或者,抽象观念与感觉个物的关系系究竟如何的问题。它的发生背景极为复杂,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理型的主张,但直接的导火线则是缘于波斐立(Porphry,二三二~三○四)在Isagoge,即「亚里士多德范畴论之导言」一书里,提出了有关「类」与「种」的本质问题,诸如:它们是存在于吾人心灵中,抑或事物之中?它们与感觉经验的内容分离存在,抑或存在于感觉内容里?-却未加以解决所致。
柏拉图的理型说认为感官所对的经验世界流变无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实无妄的,而一切经验中的个别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实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但是,柏拉图的这种主张,明显地与常识相悖。因此,亚里士多德修正师说,认为经验中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产品,虽然具有知识上的客孝陵肆观性,却以个体事物为基础,不能离个体事物独立存在。结果,柏拉图的学说成为中世纪唯实论的滥觞,而亚里士多德「共相不离个物」的主张,则鼓舞了唯名论的立场。当波其武(Boethius,四八○~五二五)将波斐立之Isagoge译介为拉丁文,在初期士林哲学专务逻辑学的探讨风气下,终于演为两种极端对立的学说,聚讼不决,相持不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为许多哲学家主要关怀的问题之一。
唯实论,在共相之争的阶段中,由于受到教会立场的支持,较占优势。严格论之,它应区分为过激的实在论(ExaggeratedRealism)与温和的实在论(ModerateRealism)两种,前者与唯名论对立,而后者则是批判唯名与唯实之争的调和立场。过激的实在论,以安瑟伦为代表,主张种与类能独立存在,具有比个体更高的实在性,是天主创造万有的模型,而为人类心灵所能认知者。由于这种主张屡受唯名论攻击,后经阿贝拉(Abelard,公元一○七九~一一四二年)批判修正,认为共相乃汪凯人类理智经抽象作用才从个体中把握到的本质,虽然并非主观虚构巧轿,但却以个别具体的事物为基础,同时也不能穷尽个别实体的全部内涵。阿贝拉这种主张较符亚里士多德原义,后为多玛斯继承,成为士林哲学知识论的基本立场,一直秉持到今日的新士林哲学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