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孔子是表扬颜回,孔子和颜回谈一整天,颜回一点都没有反对孔子意思,看起来有点笨,但是当颜回离开孔子单独去生活时,却能自律自省,不仅懂孔子的意思还能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孔子所教的东西进一步发扬光大,颜回其实不愚。孔子教学生重在通而不是专,颜回就是典型,能举一反三,中国人把善的最高境界比做水,所谓上善若水,水的特质之一就是柔,对人而言就是要谦虚,把智慧的最高境界比作若愚,也就是大智若愚,孔子表扬了颜回既有智者风范又谦虚懂礼貌,无怪乎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弟子。
孔子误会了颜回
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 1、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详,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 2、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斋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壤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观之,不悦,以为窃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孔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孔子家语》卷五“困厄”第二十)孔子误会了颜回,感叹眼见为实,并不可靠
很多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的,然而这个想法往往让人大跌眼镜。眼见为实,真的就能看到真相吗?如果肉眼真的能看到真相,当年孔子就不会误解颜回了。所以,小伙伴们醒一醒吧!当时孔子和他的诸多弟子们,被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一连七日没有米吃。有一天中午,颜回不知道从哪讨回来一点米,给煮上了,饭快要熟的时候,有个东西掉进了锅里,颜回赶忙用手把东西抓出来,又不能丢,他就塞进嘴里给吃了,这一幕刚巧被来的孔子撞见了,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梦里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立马知道了,孔子说的意思,他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有东西掉进锅中,我把弄脏的饭粒拿出来吃了。”孔子没说什么,而是在心里感叹到,人总相信眼见为实,但眼睛所见也常常是靠不住的。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活在眼见为实的自我认知和经验当中难以自拔,总觉得自己眼睛看见的就是真实靠谱的,可以值得信赖的,而实际上却是疏忽了心的作用,文字可以骗人,语言也可以骗人,但唯独人心骗不了人。
对于一般人而言,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字,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是皮毛外相,并看不见人的内心是如何想的,所以,文字语言可以欺骗别人,除非我们有能力读懂人心,不然是无法见到事实的真相。不要轻易的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就是事实,也不要相信经验能够解决一切过往的问题,经验只能处理一些相似事件,但不能相信经验可以无所不能,我们应对一切问题的发生,是在人心上进行调整,进行取舍,能否处理得当,是要看当下的把握。
史记孔子世家里有孔子误会颜回的故事吗?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