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在四川、重庆、广西部分地方方言中是指“父亲”,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
叔梁纥:生于春秋时期宋国栗邑,为逃避宋国战乱,流亡到鲁国昌平陬邑。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孟子,庄子,孙子的老师分别是谁?
孔子的老师:郯子,苌弘,老聃,师襄,孟子的老师:子思,庄子没有师承,孙武没有师承。孔子是圣人,圣人无常师。不过,根据史书和传说,孔子也曾经有过几位短期老师。据说,孔子曾先后拜郯子、老子、苌弘、项襄为师,唯独鲁国神童项橐为师一事最可为人传诵。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七岁时名闻遐迩,孔子慕名前往见项橐。当孔子说“诸木之中,唯有四季长青的松柏最好”时,项橐问孔子:“松柏为什么四季长青?”孔子回答:“因为松柏木质硬,无孔、心红。”项橐接着问:“那竹子可是心白有孔,为什么也四季长青?”孔子无言以对。在池塘边,项橐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孔子说:“因为它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孔子又不知如何回答。项橐说:“人们都说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伦纲常,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怎么这些事不给俺讲清楚呢?”于是孔子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来源:炎黄世界
孔子的老师是谁?
祖父 伯夏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为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也可以说没有长期传授他学问的老师。 孔子曾经跟很多人学习过,在当时尊师重道的环境下,一日为师,终身若父,所以,可以说很多人都曾经做过孔子的老师。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扩展资料:
孔子的成就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