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上了年纪,心理上必然会发生一些变化,此时要特别注意心理卫生。那么,老年人心理卫生都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精神健康网专家指出,老年人心理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只要认真做到,就能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
1.工作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对待工作,一方面不要过于有紧迫感,否则易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不平衡;另一方面不要自暴自弃,无所事事,否则会降低身体和心理功能,加速衰老。
2.饮食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每当吃饭前后,应力求心情平静和愉快。老年人在吃饭时可有意识地利用过去对美味食物的想象、记忆与联想唤起食欲,激发消化系统功能。老年人逢年过节,或碰上爱吃的东西,切忌嘴馋。
3.患病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常常担心和怀疑自己的健康,又常对检查身体有心理负担,担心查出病来。其实老年人只有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才能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消除恐惧心理。因此,老年人定期检查身体,不仅可以早发现隐疾,及时治疗,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4.家庭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心情不佳,常为一些小事在家里发脾气;而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睦又成为老年人恶性的心理刺激。因此,和睦的家庭关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
总之,老年人要在多个方面注意心理卫生,确保心理健康发展,拥有快乐、祥和的老年生活。做子女的要多给老年人以心理关怀,不要以为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养老”了。另外,如果老年人心理卫生出现状况,比如悲观、抑郁等,则应该及时进行心理咨询,以免问题发展严重,引发不良后果。
免费心理咨询:老年人心理健康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一、观念态度上。
首先,我们要清楚,衰老并不是老年人犯的某种错,衰老也并不是一件可怕的甚至羞耻的事情。在所有的文化中,人们都是害怕衰老的,大家习惯于把衰老等同于疾病、伤残、情绪抑郁、死亡和临近死亡,而且人们对衰老的恐惧很容易就转化到老年人身上,对待老年人就不自觉地会有厌恶和歧视。
二、心理层面的陪伴。
三、要尊重老人。
对于老人的一些固有观点和传统观念,要有尊重的态度,不要疏远和孤立老人。很多老年人也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虽然他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有时跟我们的 社会 现实有点脱钩,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老年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世态度。
如何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退休人口的数量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大。据调查,北京市2010年6000件民事纠纷中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占600件,其中,最多的是“精神赡养”纠纷。上海市子女与老人不交谈的占23%,较少交谈的占41%,而经常交谈的仅占36%。在此环境之下,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关爱老人心理健康的社会呼求由此产生。良好的心态有益于健康,而不良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精神障碍,进一步影响到躯体而有害于健康。作为敬老志愿者组织究竟应该如何去关爱老人?如何从关注老人的温饱、日常照料护理到精神慰藉和心理关爱? 一、要具备老年心理的专业知识 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衰老变化和外界环境的改变,在思想上、情绪上、生活习惯上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往往不能迅速适应,而程度不同地产生种种心理变化。其表现为: 1. 失落感 许多因素会使老人产生失落感,如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的降低,多病、丧偶等等。这时往往出现两种情绪:①沉默寡言、忧愁思虑、闷闷不乐;②急躁易怒。性格开朗和兴趣广泛的老人,较容易通过心理调整而重新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重新发现自我,因而能克服失落感;性格内向孤僻,兴趣狭窄、不善交往的老人则较难克服失落感。老年人的心理习惯之一是喜爱回忆往事,过去生活比较幸福、事业有成而对社会贡献较多的老人,常常能从回忆往事中得到满足和自尊,因而减轻失落感,而生活坎坷、事业无成的老人,则难以从回忆中得到满足。社区、家庭、亲友若能体察老人心理的影响因素,有的放矢地帮助老人调整心理状态,往往能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失落感,使老人尽快适应赋闲后的生活。 2.孤独感 家庭的小型化、子女与老人的分居、有的老人因体质不佳或性格内向而不爱与人交往,因而产生孤独感。子女在身边,若不能体贴老人,甚至关系不佳,不仅不能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反而会使之加重。丧偶老人的孤独感更为突出,体能衰退和生病也会加重老人孤独无助的感受。因此,与老人分居的子女要经常看望、问候老人,与老人同居的子女要耐心地善待老人、仔细地体贴老人。让年幼的孙辈与老人共处和接近,常能给老人带来较大的生活乐趣和安慰,有效地消除老人的孤独感。 3.隔绝感 赋闲老人与社会和工作单位联系减少,社会交往与信息减少,更由于视力、听力下降而影响感知能力,常会使老人产生隔绝感。往往表现为对外界变化漠不关心,对人冷漠等等。老人的经历与年轻一代有很大不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往往与年轻一代有差距。而老人又常因坚信自己的经验而固执己见,因此而造成“代沟”,更加重老人的隔绝感。子女和年轻人应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在倾听老人讲话时要特别耐心。这不仅使老人感受到尊重、有利于消除隔绝感,而且老人的经验也并非绝对过时无用,耐心倾听,往往也能使年轻一代得到教益与启迪。另外,为老人提供读报阅览、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的便利条件也十分必要,这能有效地减轻老人的隔绝感。 4.对衰老和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感 老人因体能衰退而表现出对健康的自信心下降。一旦身体不适或罹患疾病便会惴惴不安,加上行动不便、就医困难,更会加重忧虑,担心病情发展,甚至不治。重病卧床或住院的老人往往还会产生濒死的恐惧感。有的老年病人担心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而寡言少语、忧虑。因此,对于患病老人除了关爱体贴之外,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卫生保健知识宣传,对康复十分有利。 二、在社区深入开展心理辅导 志愿者组织应组织志愿者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与街道、居委会共同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构,让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的社工,志愿者为社区的老年人做专业的心理疏导。在社区为老人构建“心理教育辅导平台”,“心理诉求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教育、心理危机救助体系。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网上聊天等形式,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需求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缓解老年人的心理“空巢”。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同时,要鼓励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社区志愿者要不定期的为精神寂寞和有心理疾患的老人开展精神关爱服务,经常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读书、读报,使他们“巢空心不空”。 三、在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组织老人开展体育、文化娱乐等群体活动。使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组织、培养老人的兴趣和爱好。如唱歌、跳舞,棋类,桥牌,听音乐,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爱好。打太极拳、练气功,门球比赛,健身活动,联欢会,旅游观光,种花,钓鱼,编织等等。鼓励老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余热。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 四、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方法 谈话作为与老人沟通的主要方法与一般交谈有很大不同。对于老年人在沟通时除了一般的要求和技巧外,需要对老人的社会、家庭、个人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解。与老人直接沟通是获得有价值信息的主要途径,交谈是沟通的主要手段。好的交谈效果取决于双方能否建立可以信赖的相互关系。老人不可能在对方轻视和嘲笑的态度下如实反映个人的情况,特别是老人们都曾经有过美好的引以为荣的过去,仍希望受到尊重和承认。因此,与老人进行沟通的首要条件就是尊敬。不论老人目前社会、经济、家庭地位和状况如何,都应从人道主义和平等的立场,像对待自己家中的老人那样,表现出足够的尊敬和耐心,诚恳地听老人诉说,老人产生信赖才能如实反映个人情况,才可能获取对老人护理有价值的资料。 五、普及老年健康教育 老年期是意外挫折和疾病的高发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需要老人有比较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心态,才能承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提高生存能力。对老年人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是解决老年人精神卫生问题的有效手段,让他们懂得一些维护身心健康的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主动解除心理压力,转变不良情绪,就能预防和减少老年性身心疾病的发生。 健康心理是指人具有正常、完美的精神状态,如对周围环境和客观事物抱有积极的态度,能够正确分析和顺应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保持愉快的情绪。只有保持健康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和调整机体各器官正常生理功能,提高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能力和效率,使整个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正如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一样:“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这个定义对于老人同样适用,人们只有保持躯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正常状态和良好平衡,才算是完全的健康。 六、社会关怀 老年人是一个衰弱的社会群体,全社会有责任加以保护。政府及社会团体应建立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各种福利设施,如老年精神卫生中心,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大学等,解决老人的生活困难,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享受集体生活的欢乐,驱除老年的孤寂。对丧偶的老人,子女要理解并支持他们正当的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再婚。这是补偿丧偶后的孤独、失落感的重要途径。 衰老虽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人类可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延缓衰老。世界卫生组织经充分研究后指出: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理。古往今来,国内国外,长寿老人很多。著名画家毕家索活到86岁;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活到93岁;首先提出油脂烷化理论的德国科学家柴费洛尔活到103岁;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一生多经磨难,但老人活到101岁。尽管寿星们的生活年代、生活方式和条件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点,如心理稳定、通达顺变、乐观、心胸坦荡、善于适应环境和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见,长寿与健康心理是密不可分的。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我们志愿者组织每一名志愿者不懈的追求,这个工作目标对于确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陈萍、王燕老年人的心理保健有哪些内容?
1、多出门走走看看老年人平时呆在家里孤单寂寞,通过旅游可以接触外面的世界,心胸和眼界更加开阔;走出了狭窄单调的生活,增加了情趣,对身心的健康自然有好处,也可以激发老年人旺盛的精力。老年人外出旅游往往多与家人、志同道合的亲朋好友结伴而行,同时,在旅游过程中,又可结识许多新朋友,对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性格颇有好处。
2、退休后学会转换角色
到老年,离休、退休了,不管从前官位多高,钱有多少,都应该忘记自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在家里当慈祥的长者,多干事,少说话,用爱心温暖家人,尽享天伦之乐。在外要放下架子,平等待人,和普通人交朋友,感受温暖,传递幸福。
3、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每天必须坚持体育锻炼一个小时左右,结伴散步,简单易行,效果不错。运动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调整积极的情绪,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医学心理学专家指出: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运动锻炼已经成为一个促进老年人心理适应能力的良好形式。
4、继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老年人退休后可以继续学习新知识,看书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有条件者可参加老年大学,充实自己的生活,延缓大脑的衰老,预防痴呆的发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老人不但自我价值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学习中排解了孤独。通过学习,还可以加强老人与社会的联系,提升老人自身的社会价值感。
5、勇于接触陌生人
老年人移居到陌生的环境,要面对现实,大胆走出家门,主动与人交往,多关心帮助他人,建立新的人脉,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之中。多结交各方面的朋友,特别是忘年交朋友。必须有几个铁哥们儿或铁姐们儿。多欣赏、赞美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敞开心胸,多和朋友交流,有助于排解心中的苦闷。
6、培养兴趣爱好
读书、写作、书法、绘画、摄影、弹琴、唱歌、舞蹈、拳术、棋艺、养花、种菜、垂钓、手工制作、饲养宠物……每一样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技能,都能为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你可以任选一两样,投身其中。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做事业来做,有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使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旺盛的精力
老年人心理健康很重要,教你6个好方法,对心理很有效
有调查发现,老年人相对比其他年龄的人来讲,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由于目前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导致老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进而使身体跟着出现不适症状。因此老年人要着重对自己心理进行调理,在平时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心理 健康 。
1、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老年人进行运动可以增强骨骼 健康 ,还可以使自己的脑细胞活力提高,促进大脑发育,有助于防止老年痴呆。同时还可以在运动的过程中使自己心情愉悦,特别是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非常适合老年人进行。
2、进行地中海饮食
地中海饮食是指以自然营养物质为基础的饮食,如蔬菜、水果、鱼类、橄榄油等,均匀饮食可以使身体全方面处于稳定状态,还能避免大脑受到影响。有调查发现,处于地中海区域的居民相对其他区域的居民更长寿些。
3、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多数老年人因为退休加上没有事情可做,会使自己胡思乱想。这个时候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报一些老年班,给自己增添兴趣,转移注意力。不仅可以使心情愉悦,还能防止情绪受影响,心理出现问题。
4、多用脑
在平时多参加各种 娱乐 活动,如听音乐、下棋、绘画等。没事时打理家里的财务,对于一些家务琐事可以多费脑想想,这样能促进大脑细胞活跃,防止大脑细胞衰退而出现问题,也能避免自己大脑发生疾病而给心理带来负担。
5、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多和他人沟通交流,学会和他人倾诉分享,才能使自己的 情感 得到支持以及归属。不要将什么事都放在心中,和别人沟通并且取得他人意见,疏导,可以使心理压力减轻,进而防止心理疾病。
6、定期做心理检查
大多数老年人在有疾病时都会拖延,并没有及时就医,在平时身体没有症状时也不会做相关检查,却不知定期检查可以了解身体情况,而且可以通过相关检查来知道自己的心理情况,对预防心理疾病有帮助。
温馨提示
老年人情绪不稳,心理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要采取措施做到有效预防。而作为子女,在平时也要多给老人关爱,详细观察老人是否有出现异常,才能在发现异常时采取措施,避免造成伤害。
#家庭医生超能团## 健康 守护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