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 塔斯社网站4月28日发表文章称,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乌克兰总统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进行了电话交谈,这次通话引起外国政治家和评论员的热烈讨论。中方对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是否具体化?中国下的到底是什么棋?
答案很简单:中国一如既往地在下自己的棋。中国的调解计划并非着眼“今天”或“明天”,而是面向谈判浮现端倪的“后天”。
文章称,目前,北京的倡议或许还未带来实质性成果。但如果最终事态发展到冲突双方需要中间人,那么中国政府欧亚事务特别代表就是合适人选。
中国和乌克兰国旗 资料图
另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4月27日报道,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俄中研究中心主任叶夫根尼·扎伊采夫在一个直播节目上说,中国的行动证明,其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意愿是严肃认真的。
他说:“中国或许是目前最认真试图化解这场危机的调停者。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达了帮助解决危机的意愿,并提出建议。”
扎伊采夫说:“(中乌元首)通话证明,中国的建议是经过认真研究的。”
对于中国的作用,英国《卫报》网站4月28日发表美国“国防优先”组织项目主管拉詹·梅农和研究员丹尼尔·德彼得里斯撰写的文章称,习近平与泽连斯基的通话不该让人感到意外。在谈到俄乌冲突的潜在调停者时,所有人的候选名单上都有北京。
中国一再强调(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中说得最明确),只有通过“最终达成全面停火”的谈判,乌克兰的和平才能得以恢复。北京主张开启一个能“最终”令战斗永久性停止的政治进程。
文章称,中国小心翼翼地行动,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乌克兰问题外交解决方案的斡旋者,我们不应草率地对此不予理会。中国准备派欧亚事务特别代表赴乌克兰等国也不仅仅是一项公关行动。如果没有得到俄罗斯和乌克兰对其外交倡议的支持,中国也不会这么努力。泽连斯基很快将他与习近平的通话描述为“有意义的”、积极的,俄罗斯外交部称赞中方“愿意努力建立”一条外交轨道。
泽连斯基 资料图
文章指出,虽然中国可能有意启动基辅和莫斯科之间的谈判进程,但结束战争的协议不会很快达成。尽管如此,习近平与泽连斯基进行的通话,以及基辅和莫斯科对此作出的积极反应,可能至少会激发一些关于结束战争方式的创造性思考。如果没有这样的思考,死亡和毁灭将无限期地拖延下去。
对此,西班牙《日报》网站4月29日也发表文章称,俄乌冲突揭示了国家间关系的新角色分配,中国今年以来的外交动向是“条条大路通北京”的很好例证。不考虑中国的角色是不可能的,不考虑其他既不支持也不谴责俄罗斯的政治角色也是不可能的,它们仍然置身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政策之外。
巴西总统卢拉日前在访问马德里时指出,很多时候战争不需要胜利者,这样的说法在当前的新现实下意义重大。
虽然西方至少在口头上相信乌克兰会在战场上获胜,但包括卢拉在内的很多领导人认为,这场战争可能会在没有任何人宣布胜利的情况下结束,也可能在没有足够外交力量使双方都能以胜利者的身份出现的情况下结束。
文章称,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冲突一方必须获胜的战略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战争的无限延长和升级,这为中国支持的第三条道路提供了一些回旋余地,以通过谈判达成协议来实现停火。很明显,在争夺全球霸权的过程中,美国很难接受中国起草的协议,但有太多迹象表明,中国的倡议吸引了参与当今世界重大事务治理的多边主义听众。
文章称,与此同时,除了巴西在国际舞台上已经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帮助中国巩固地位或影响危机的发展外,事实上,一众欧洲领导人的访华也进一步证实了某种可能性正在为国际关系新变化铺平道路。
延伸阅读:
专家:美国或许希望将中国排除在俄乌和平谈判之外
俄乌战场 资料图
4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通电话。俄乌冲突已经爆发400余日,战况胶着,考虑到这是中国与乌克兰领导人在危机后的首次电话直接沟通,此次通话受到了多方关注。泽连斯基在通话后表示,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将有机会为乌克兰打开和平谈判的窗口,并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伴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和中国外交的积极进取,此前沙特和伊朗已于3月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复交,许多西方学者和媒体因此提出,中国的影响力正逐步扩散至外交及全球秩序领域。
波士顿学院政治学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陆伯彬(Robert Ross)在4月27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系列讲座——“中国、美国与全球秩序”中指出,“自去年中共二十大及今年两会以来,中国在沙特、伊朗及乌克兰等地区逐渐展现出更加活跃的外交姿态。
乌克兰问题与“全球秩序”
“在沙特远离美国之际,中国在中东地区发挥了领导作用。”陆伯彬认为,虽然目前仍不清楚中国能在俄乌和平谈判进程中发挥多大的作用,但美方或许更希望将中国排除在和平谈判之外,因为中国过多展现全球领导力,将不可避免地冲击现有美国自身主导下的全球秩序。
陆伯彬所指的全球秩序是美国政客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也就是“自由国际秩序”,但他们不会就这些秩序所基于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再做展开。在陆伯彬看来,这些只是外交说辞,因为现有的全球秩序是为了美国及其盟友和贸易伙伴定制的——美国在二战后建立了这样的秩序,以便于在贸易和货币交易方面约束其他国家。
在陆伯彬看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今正在影响的,正是这种本质上利于美国及其盟友的世界秩序。值得注意的是,从中国推动用人民币交易,到在国际外交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是对世界秩序的刷新和重塑。
随着中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发挥更显著的领导作用,“美国并不开心。”陆伯彬认为。《南华早报》刊文指出,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表示,中乌领导人通话“是一件好事”,但这次通话是否会“导致某种有意义的和平运动、计划或提议”,华盛顿仍持怀疑态度。
中乌国旗 资料图
然而,在乌克兰问题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扮演的角色并非只有一种声音。欧洲领导人更愿意中国扮演调解人的角色,芬兰总统尼尼斯托在中乌两国领导人通话之后发布推文称:“好消息。”据美国政治新闻网Politico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问北京期间与中国制定了“一项计划”,即在今年夏天,将俄罗斯和乌克兰带到谈判桌前。爱丽舍宫官员在回应中乌领导人通话时表示,“我们鼓励任何有助于根据乌克兰根本利益和国际法解决冲突的对话,这是(马克龙)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传达的信息,期间,习近平主席也告诉马克龙他打算与泽连斯基总统进行通话。”
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世界秩序的更替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推动力,而中美关系的现状和未来也牵动着世界格局。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在最新刊发的《探索中美战略博弈的边界》一文中写道,2022年以来的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持续紧张,双边关系总体上消极互动态势突出,对抗性和不确定性上升,战略博弈的边界尚不清晰。
对此,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教授、费兰美国中心主任彼得·特鲁波维兹(Peter Trubowitz)在参加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高端学术圆桌时坦言,中美关系当前面临着严峻挑战,两国外交关系令人担忧,“中美脱钩论”甚嚣尘上。他认为两国针锋相对的行为使得双方面临的“安全困境”日益突出,彼此会以恶意揣测对方,双方改善关系的政治空间都在缩小。
但吴心伯也表示,在中美各自战略和双边关系的基本格局难以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两国都有意加强对双边关系的管理,增加接触与对话,提升可预测性,避免严重冲突,并寻求在一定程度上开展务实合作,其中探索中美战略博弈的边界将是新的一年中美双方重要的共同任务。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 资料图
对于“中美脱钩论”,美国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据《金融时报》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耶伦于4月20日就中美经济关系管理及“中美脱钩论”做出评价,耶伦警告称,任何与中国“脱钩”的努力都将是“灾难性的”,并呼吁在中美之间建立“具假设性且公平”的经济关系。《金融时报》指出,耶伦的发言反映了华盛顿正在寻求修复中美两个经济大国之间严重破裂的关系。
针对“中美脱钩论”,耶伦表示,“当我们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时,美国会维护自己的利益。但我们并不寻求将美国经济与中国经济‘脱钩’。中美经济的完全分离对两国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也将破坏世界其他地区的稳定。”她认为,对于美国来说,“按规则行事的成长中的中国”可能更加有利,毕竟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比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贸易都要多。
中美关系的未来牵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为此,《金融时报》提出,中美关系很可能决定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未来能否是和平、繁荣的,地球的环境是否能受到保护,都取决于选择。经济关系如此,国际关系更是如此。
彼得·特鲁波维兹认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尚不确定,但他强调,忘记历史教训将成为最大的危险,中美关系的恶化并非宿命使然,两国关系的走向最终取决于双方的选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