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并没有过多的介绍杨伟成,杨绛不提杨伟成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我们仨》内容简介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我们仨》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干校六记》,随笔集《将饮茶》,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我们仨》作品评价
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这本书由杨绛回忆她和钱锺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温暖动人,文笔哀而不伤。
钱钟书女儿钱媛的一生
不知道是手更痒还是心更痒,就是还想写钱媛。我想,我的话还没说完:钱媛,除了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她还应该是她自己,是妻子,是母亲,是教师,是个普通而又非凡的女人。说她普通是因为,确乎就是那么一个普通人,没有比其它女人多出什么挂在脸上,一眼就能辨识的格外记号;说她非凡,是源于日常的生活中,还真的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位浑身散发光芒的女人。那光芒,质朴、和煦、温暖人心。
钱媛:一个小名叫圆圆的姑娘。
在她还没正式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来自主体 社会 的善意,那时她的爸爸对怀着她的妈妈温柔的说:“我想要个女儿,一个像你一样的女儿。”1937年5月19日,钱媛正式在英国降生,的确是个女儿。爸爸开心的致了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圆在念书
1938年8月,钱钟书和杨绛心系家国,在奖学金还足够延缓一年的情况下带着刚满周岁的钱媛回国,随母亲住在外公家里。一日,两岁半的圆圆看到表姐读《看图识字》,就巴巴儿的坐在表姐旁边听,妈妈见她如此喜欢,也为她买了两册。等到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两个姨妈就叫妈妈过来看圆圆头念字,圆圆立即把新书拿过来一倒,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原来每天坐在小表姐对面听书的圆圆,认得原本就是颠倒字,后来大人一纠正,很快便改过来了。外公听闻说“过目不忘”是有的。
苦儿流浪记
可能是父母先天的基因好,圆圆很小的时候就识得很多字。妈妈也经常为她购买插图书画,她读的很快,小书又经读。后来特地为她挑选了一套三册的《苦儿流浪记》,只读了个开头圆圆就伤心的痛哭,无论妈妈怎么解释,到了书的结尾苦儿就不会再流浪了,她决计是不信的。只要一看到那三本书就开始哭,不得已妈妈最后就把书藏起来了。多年后的她,已经成为了大学教授,却跑去郑重其事的告诉妈妈,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最后的结局如何,我想她大概一直都关怀着这个苦儿。
圆圆的求学之路
可能是因为物资匮乏,时代环境造就,也可能是体质原因,钱媛的童年阶段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是上一个月就休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过一个学期的课程。
1947年冬,她的右手食指骨关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幸运的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这个病十个月以后幸运康复。整个初中阶段钱媛因为身体原因,处于休学状态,所有课程都由妈妈来教。有时候妈妈忙了,就把教材拿给她自己自学,中考的时候钱媛考上了贝满女中,代数还是满分。
高中阶段仍是半休半学的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俄语,立志做一名教师队伍里的“尖兵”。革命运动中钱媛 一九六三年,钱钟书和杨绛被揪斗成为“牛鬼蛇神”,而此时的钱媛却份属“革命群众”。
想要回家看父母,就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大院。所以,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父母划清界限,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一言不发,贴坐在母亲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做完的针线活儿,一针一针的缝。她买了一块儿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糖纸整齐的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被革命群众发现。
全国大串联,她就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还画了一幅延安的塔寄给妈妈,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一个人单干,哪派有理就赞助哪派,十年之中没让人揪到错处,还经常帮助别人,实属不易。
钱媛的婚姻
钱媛在姻缘上没有父母那么幸运,前后经历了两次婚姻,她的一生也正是这段经历最让人动容,尤其是第二任婚姻中还承担了继母这个角色,并且做得非常好。第一任丈夫王德一:两人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相识的,当时同为校美工队的成员,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情投意合互诉衷肠下,于1968年初结婚,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特殊的年代,总是遇到特殊的遭遇,文革时期的王德一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后不堪忍受选择自杀。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王德一去世后的几年,钱瑗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无意中帮助过杨伟成的母亲,被这个婆婆相中后,经婆婆多番努力,直到1974年最终嫁给了她的儿子杨伟成。而此时的杨伟成已有子女,大的都已经年满十八岁。
此后的生活里,钱媛硬是活成了全中国继母的典范,用爱和温暖融化了孩子的心。两个子女至今对钱媛阿姨不能忘怀,在《我们的钱瑗》中分别撰文深情回忆了与钱瑗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
回忆中写到:在钱瑗生病之前的每个周末,她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为了不跟孩子们产生代沟,没时间看电视时的时候,钱瑗就会提前通过电视报把电视剧情快速的浏览记忆,然后回到家中再“一本正经”地与子女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钱媛的剧终
不惑之年的钱媛的某天,医生告诉她说小时候的骨结核复发,这一次在腰椎,得住好久的院。索性,医生护士都对她很好,还特地为她制了护腰,可以穿在身上在床上打滚儿的那种。医生问她是否再做一个疗程,她很坚强的说:“做了见好,再做。我受得了。头发掉了会再长出来。”
可惜,苍天何曾饶过谁?1997年早春钱媛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钱媛去世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她教过或者没有教过,只是单纯受过她几句指导的学生、朋友、同学对她的怀念,或文字或图片。而我,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未曾谋面的读者,虔诚的记下了自己读书时的每一次感动。
我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她最朴实的美,想让她身上的坚韧美好感染每一位看到文字的朋友,在我们遇见艰难险阻跨越海滩隔壁时,能增添多一份的力量,知道人间的苦痛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承受过。
钱瑗的继女继子有照顾她吗
钱瑗的继女继子有照顾过她:
钱瑗(1937年5月-1997年3月4日),生于英国牛津,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曾为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钱瑗生于1937年5月,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
瑗生前是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是中国学界德高望重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的女儿。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体学”;她关怀学生,为人刚正。
1974年,钱瑗才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此时,杨伟成与前妻的儿子已经18岁了,当上了继母的钱瑗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爱。
在《我们的钱瑗》中,她的继女、继子分别撰文深情回忆了与母亲钱瑗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
两人在文章中同时回忆了在钱瑗生病前的“温馨周末”,那时候每到周六,钱瑗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在国外生活学习过的钱瑗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
为了不跟子女们产生代沟,每当没时间看电视时,钱瑗就会提前看好电视报,然后“一本正经”地与子女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杨绛婚姻谁最可怜
杨绛婚姻谁最可怜的是杨绛独女钱瑗:两段婚姻均不美满,无儿无女,却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杨绛曾经问过钱钟书:你为什么每次吵架老是让着我,我有时候凡事并不是,只是你的错。钱钟书回答说:因为你是我的,就算吵赢又能怎样,赢了道理输了感情,丢了你,我就输了人生的全部。两个人的世界总有一个人闹着,一个人笑着,一个吵着,一个哄着。这就是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只有平淡的柴米油盐。
他们的爱情是“不要紧”“有我呢”和“我和他一样”“我和你一样”。他们的婚姻是如此的幸福,是那个时代真正婚姻的楷模。可是他们唯一的爱女钱瑗的婚姻却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钱瑗的两次婚姻没有生儿育女,钱瑗却是一位好母亲。
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爱女钱瑗,出生于英国牛津,她没有兄弟姐妹。在杨绛《我们仨》中,钱钟书早就对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钱瑗出生后,钱钟书又说道:我们要是再生一个孩子,如果比阿瑗好,我们喜欢那个孩子,不喜欢阿瑗,阿瑗若是不是太可怜。所以他们夫妻只要了钱瑗一个孩子,她们家就只有“他们仨”。
钱瑗的第一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她的同学,名叫王德一,两人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认识的。他们两人都是学校美工队的成员,负责画画,并且非常有才能。毕业后他们两人都同时留校做了老师。1968年初,31岁的钱瑗和丈夫王德一结婚。
杨绛夫妇对王德一这个女婿十分满意,杨绛在《我们仨》中提到,曾亲自为女婿王德一理发,在杨绛和钱钟书眼里,王德一就是自己得孩子。可是偏偏好景不长,结婚一年多后,女婿王德一被安上罪名,遭到批斗,最终不堪其主在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下自杀身亡。
钱瑗的第二段婚姻直到1974年,钱瑗才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结婚。杨伟成出生名家,其父杨宽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结构工程师。杨伟成比钱瑗大十几岁,在跟钱瑗结婚时,与前妻已经有了一儿一女,最大的儿子已经18岁了。
钱瑗和杨伟成结婚,因为年纪大的原因,不适合生育,婚后便没有生儿育女。钱瑗是一个好母亲都说后妈难当,但是杨伟成的两个孩子,和钱瑗得关系非常好,继子和继女都很爱她,钱瑗生病去世后,继子还曾写文章赞扬她,回忆生病前的点点滴滴。钱瑗是如何怎么做的呢?
钱瑗知道孩子们爱吃北师大路上的小吃,一到周末,就会带着他们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为了减少和继子继女们的代沟,孩子们喜欢看电视,钱瑗就跟着看电视,就算没有时间看电视,钱瑗也会提前看好电视报,然后“一本正经”地和他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钱瑗抓住孩子们的爱好,为孩子们买好吃的,所以一直以来,在继子继女的心中,钱瑗就是一位好母亲。这就是钱瑗的两段婚姻,相对于钱钟书和杨绛的婚姻,钱瑗的两段婚姻并不是那么如意,但是钱瑗是一位好母亲。写在最后:在看杨绛的《我们仨》时,钱瑗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钱钟书会经常陪着女儿玩耍,这对父女就像“哥们一样”,一个人读书,一个人藏书,一起玩闹,是无话不谈的好伙伴。
杨绛觉得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是钱钟书百玩不厌。所以钱瑗的一生是被童年治愈的,母亲的从容淡定,父亲的陪伴,即使生活百般无奈,钱瑗也可以活得从多姿多彩,家庭的温度决定了钱瑗幸福的程度。就像杨绛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我们也要把它扎成鸡毛掸子,用它来拂去我们身体的灰尘,从而轻装上阵。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不要在该折腾的时候,选择了安逸。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希望我们都不要被外物,被欲望所影响,而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的摆渡人,掌舵好自己的人生风帆。每次读杨绛的《我们仨》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学习她那一份从容和淡定,做自己的摆渡人。
杨绛的《我们仨》中的第二部:我们仨走失了 (三)古驿道上相失 杨绛梦中听到阿圆接电话
(三)古驿道上相失
这天很冷。我饭后又特地上楼去,戴上阿圆为我织的巴掌手套。下楼忽见阿圆靠柜台站着。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她前两天刚来过,不知为什么又来了。她说:“娘,我请长假了,医生说我旧病复发。”她动动自己的右手食指——她小时候得过指骨节结核,休养了将近一年。“这回在腰椎,我得住院。”她一点点挨近我,靠在我身上说:“我想去看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弯,不能走动,只可以站着。现在老伟(我的女婿)送我住院去。医院在西山脚下,那里空气特好。医生说,休养半年到一年,就会完全好,我特地来告诉一声,叫爸爸放心。老伟在后门口等着我呢,他也想见见妈妈。”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我们的车就在外面等着。”
老伟是她的女婿。
钱瑗,1937年5月生于英国牛津,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 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钱媛第一任丈夫是王德一。钱瑗与王德一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认识的。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婚后钱瑗夫妇俩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王德一与钱钟书、杨绛夫妇的关系也非常亲密,杨绛还亲手帮王德一理过发。可文革时期,王德一却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终不堪其辱在自己的隔离室北面窗户的暖气管上自杀身亡。
第二任丈夫是杨伟成
王德一去世后几年,钱瑗一直过着单身生活。直到1974年,钱瑗才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组建了新的家庭。而此时,杨伟成与前妻的儿子已经18岁了,当上了继母的钱瑗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杨伟成两个孩子的爱。
这里提到的就是第二个丈夫杨伟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