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在清军入关时改名为銮仪卫,但仅使用了一年,于顺治二年被废除。
銮仪卫总部位于紫禁城东南角楼处,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武官,职责非常重大,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卫工作,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具体负责的是銮仪卫云麾使、治仪正、整仪尉等严密的管理保驾事务的系统。
在銮驾库出土的“古今通集库”碑为明代遗物。明初这里曾是古今通集库,收藏皇帝给功臣、将领、藩王、驸马等的诰封、铁券诰敕、印信、勘合、符验、信符
明朝设立了军政搜集情报机构锦衣卫,在清朝还有设置吗?
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即清入关后的第一年仿效明朝制度设立锦衣卫,但是在顺治二年,锦衣卫改称銮仪卫。
清朝銮仪卫是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的机关,设置于皇宫的中央机构。銮仪卫总管大臣为正一品武官(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局长),职责非常重大,负责皇帝出行仪仗及其保管,皇帝的保卫工作,由满族贵族亲信担任。
扩展资料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
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
锦衣卫高级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参考资料:
锦衣卫是明朝重要机构,为什么清朝却没设置锦衣卫?
清朝皇帝为什么不需要锦衣卫这种机构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和明清两代皇帝的出身有关。清朝有过类似于明朝锦衣卫这样的一个机构,这个机构叫十三衙门。
十三衙门和锦衣卫一样,承担着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职责,但十三衙门却没有像锦衣卫那样,拥有设立诏狱,独立审讯犯人,直属武装力量的权力。
明朝的锦衣卫原本是天子亲军与仪仗队。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将天子亲军与仪仗队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队伍名字便是锦衣卫。此时锦衣卫所承担的职责为:拱卫皇帝,值宿皇宫,侦查逮捕,典治诏狱。
这几项职责说明了锦衣卫具备的一些特点:直属于朱元璋的私人武装力量,拥有独立于明朝司法体系外的逮捕,刑名,诏狱的权力。
朱元璋创建锦衣卫的目的,便是为了进一步把控皇权,铲除异己。
朱元璋本是平民出身,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众多武将立下了赫赫战功。随之明朝建立以后,军队被武将世家所把持。
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朱元璋,要想坐稳皇位,让皇位在朱家世代相传,就需要一支没有被勋贵武将世家染指的私人武装力量。这支私人武装力量,只听命于朱家出身的皇帝,且有着独立于明朝司法体系外的权力,这便是锦衣卫。
拥有了这些权力的锦衣卫,可以让朱元璋借着皇帝大义,大肆铲除异己,屠杀昔日的功臣武将,维系朱家皇权。蓝玉案,胡惟庸案,就是朱元璋利用锦衣卫铲除异己的典型。
朱元璋去世以后,锦衣卫的权力被大幅度削弱,但由于随后的朱棣得位不正,朱棣便再度重用锦衣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立了东厂。这样做的朱棣也是想利用东厂和锦衣卫,为自己铲除异己稳固皇权。
锦衣卫创建的初期,名声尚算可以,除了朱元璋利用锦衣卫铲除功臣武将之外,锦衣卫基本上做到了秉公执法。但后来随着东厂权势日重,锦衣卫逐渐沦为了东厂的附庸与爪牙。
二者狼狈为奸,做下了许多天怒人怨的事情,就这样锦衣卫的口碑急转直下,明朝官员与百姓提起锦衣卫,谈虎而色变。
清朝类似于锦衣卫的机构叫十三衙门。十三衙门有别于锦衣卫,只是这个机构不曾拥有直属武装力量,且没有独立于清朝司法体系外的刑名诏狱的权力。十三衙门只负责帮助清朝皇帝,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
清朝军队隶属于八旗,而八旗都有一位旗主。这些旗主名义上效忠的对象只有皇帝。这就保证了清朝鲜少有武将独大的局面,军队效忠的对象只会是皇帝本人。所以清朝皇帝不需要锦衣卫这样的权力机构,来帮助自己铲除异己,皇帝只需要一个帮助自己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机构存在。
另外即使是清朝战功显赫的武将,也会被皇帝视为自己的奴才。众多奴才纷纷争宠,表忠心的同时,也让清朝没有出现某一位功臣武将独自做大的局面。雍正时期,即使权力大如年羹尧那样,旁边都有一个岳钟琪在制衡着他,可见在清朝,武将权力再大,覆灭也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清朝军队,大多是被八旗出身的将领所把持,而这些八旗出身的将领,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自己是皇帝的包衣奴才,必须忠于皇帝。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清朝的十三衙门才会不需要直属武装力量,只承担着探查民间监视百官动向的职责。清朝的十三衙门,是在顺治执政时期,由其心腹太监吴良辅创建并领导的。满清入关统治中原,中原人在心理上本就是极度抵触的。十三衙门又是由宦官掌管,如果再让十三衙门拥有直属武装力量与刑名诏狱的权力,汉人便会从十三衙门身上联想到明朝臭名昭著的锦衣卫与东厂,这是不利于满汉融合的。
明朝有大名鼎鼎的锦衣卫,清朝有没有类似机构呢?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生性多疑的皇帝,明朝建国之初,他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时刻掌握文武百官的行为,监察、刺探民间的动态,特别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做“御用拱卫司”。后来朱元璋又将御用拱卫司改为亲军都尉府,最终演变成了“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的直属皇帝的军事机构——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叫做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来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成员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可以根据皇帝的意愿逮捕任何文武大员、王公贵胄,并且可以秘密审讯,权力极大,不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的制约。
虽然后来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裁撤了锦衣卫,毁掉了锦衣卫监狱中的刑具,但是明成祖朱棣继位之后,颇有乃父之风的朱棣为了加强皇权,又将锦衣卫重新恢复,从此锦衣卫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其实早在锦衣卫的前身御用拱卫司的时候,朱元璋已经通过这个机构严密监视文武百官的一举一动了。对于御用拱卫司朱元璋非常重视,凡是在御用拱卫司任职的“检校”都是朱元璋亲自选拔,这些人“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
根据《明史》的记载,有一次德高望重的大臣宋濂(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太子朱标的老师,在家中宴请宾客,朱元璋得知后,悄悄派人前去侦查窥视,而宋濂对此毫不知情。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对宋濂问道:“爱卿昨天是不是喝酒了?都请了哪些客人?吃了些什么菜肴呢?”宋濂如实回答,一点没有隐瞒。朱元璋听了微微一笑,说:“是这样的,爱卿没有骗朕。”
说完朱元璋命人拿出一张画给了宋濂,宋濂接过来一看,发现上面画着昨日自己请客的情形,酒席的座次、客人的相貌,桌上摆的菜肴都画得一清二楚。如果刚才宋濂对朱元璋说了谎话,那后果简直是不堪设想。对此我们可以推测,宋濂家的奴仆中也许就有“御用拱卫司”的人,或者当时来宋濂家做客的客人就包括来监察宋濂的人,否则朱元璋怎么可能知道的这么详细?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宋濂对朱元璋说了假话,都会吃不了兜着走,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真是伴君如伴虎。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明亡之后,多尔衮联合吴三桂打败李自成,挥师入关,定鼎北京,顺治帝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顺治继位之初,依然保留了明朝的锦衣卫,不过顺治二年(1645年)就将锦衣卫改称銮仪卫,锦衣卫从此彻底消亡。当然这并不是说清朝就没有类似于锦衣卫的组织,在清朝有一个和锦衣卫类似的机构叫做“粘杆处”。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粘杆处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存在,它的官方名称是“尚虞备用处”,是专门执掌皇家协卫扈从的机构。
到了清世宗雍正年间,谨慎多疑的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派人四处侦测逻察,无论是文武百官的一言一行,还是老百姓的鸡零狗碎,无不了如指掌。“雍正初,上因允祀辈深蓄逆谋,倾危社稷,故设缇骑逻察之人四出侦诇,凡闾阎细故,无不上达。”——昭琏《啸亭杂录》
正是在这个时候,雍正赋予了“粘杆处”监督百官和民间动态的新职能,从此“粘杆处”才有了类似于锦衣卫的功能,但是“粘杆处”只有侦查的权力,并无审讯的权力。根据乾隆时期的学者赵翼在其著作《檐曝杂记》中记载:雍正年间,翰林院修撰王云锦,在正月初一早朝退朝后,回到家约上几个朋友在家玩叶子戏(我国古代的纸牌博戏,可视为古代扑克)。当王云锦和几个哥们玩了几把牌之后,突然发现少了一张叶子,这下无法继续玩牌了,只好作罢去喝酒了。不久之后王云锦上朝,雍正问王云锦元旦佳节玩什么消遣时光了?
王云锦如实回答说自己和几个朋友玩叶子戏了,不过后来少了一张牌。雍正听了非常欣慰,然后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叶子递给了王云锦,说:“看看是这张吗?拿回去继续玩吧。”王云锦恭敬地接过那张叶子一看,正是元旦当天玩牌时遗失的那一张,这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雍正掌握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