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生活 > 百科 > 荀彧为什么要说无一骨节矣

荀彧为什么要说无一骨节矣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时间:04-05 手机版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军师,他看出曹操有雄心壮志能成大器,一心辅助曹操,希望他能兴复汉室,当曹操势力越大时,手下的群臣竟然希望曹操废帝称王,此时荀彧眼看原忠于汉的大臣都无人敢言,所以说出无一骨节矣这番话,意思是指那些人没有一点骨气。

荀彧为什么要说无一骨节矣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军师,他看出曹操有雄心壮志能成大器,一心辅助曹操,希望他能兴复汉室,当曹操势力越大时,手下的群臣竟然希望曹操废帝称王,此时荀彧眼看原忠于汉的大臣都无人敢言,所以说出无一骨节矣这番话,意思是指那些人没有一点骨气。

曹操害死了荀彧,荀彧死前究竟说了什么?

曹操害死了荀彧,荀彧死前说到:“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

一、王佐之才的荀彧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大谋士和大功臣,素有“王佐之才”之称。他执掌军政数十年,人称“荀令君”,曹操尊称他为“吾之子房”。

荀彧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战略计划,并对曹操的策略进行了多次修改,曹操听取了他“根深蒂固,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建议,他在吕布的造反中保住了兖州三座城市,在官渡的诡计中扼住了袁绍的去路,在宛、叶之间穿插,偷袭荆州,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政治上,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大批的天才,如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

二、曹操和荀彧的矛盾焦点

曹操在起事的时候,就忠于汉朝的,所以他可以拉拢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汉人,让他一统天下,曹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他很清楚,汉朝的没落,不是一两个人就能改变的,忠于汉室未必是正途,而忠于天下才是不变的道理。

而荀彧深受儒家礼法所困,愚忠汉室以求名节,这就是他们两人的矛盾焦点。

三、曹操赐死荀彧

曹操给荀彧送去了一盒食物,荀彧打开盒子一看,空的,聪明的荀彧已经猜到曹操的用意,自言自语称“荀彧今日终无汉禄可食,荀彧明白,又何必多此一举”,最后荀彧服毒自尽了。《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记载: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荀彧死后的第二年,曹操就称了魏公。荀彧是在临终前含恨而终,以死明志,不变本心,不屈服于权力,其志气不变,正如孟子所言,“强者不可屈,卑者不可移。”

荀彧在三国中的文言文

1. 《三国志 荀彧传》的译文

荀彧字文若,颖川郡颖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非常看重他,说:“是一个辅佐帝王的人才!”永汉元年,被荐举为孝廉,任守宫守。董卓之乱时,被任命为亢父县父,竟弃官回家。他对父老们说:“颖川是四面受敌的争战之地,天下一有变故,就会经常成为军事要冲,应当赶紧离开此地,不要长久停留。”乡人之中很多都留恋本土,犹豫不决,没有追随的,荀彧只将自己的宗族迁到冀州。

自从太祖迎接天子到许都之后,袁绍内心不服。袁绍兼并北方之后,天下人都畏惧他的强盛。太祖正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张绣在宛县打败太祖军。这一来,袁绍更加骄傲,给太祖写信,言辞无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举动不同于平常,众人都说是因为失利于张绣的缘故。钟繇为这事问荀彧,荀彧说:“曹公是个聪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忧虑。”于是见到太祖询问,太祖便将袁绍的信给荀彧看,说:“我现在想要讨伐不义,而力量敌不过他,怎么办?”荀彧说:“古来在胜败场中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纵使起初弱小,也必将强盛,如果不是那号人,纵使起初强大,也容易弱小。从汉高祖与项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这一点,现今同您争天下的人,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人貌似宽容而内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达,不拘小节,用人唯才,这说明您在度量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处事迟缓,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时机,造成失败,而您能决断大事,随机应变,不守成规,这说明您在谋略方面胜过袁绍,袁绍治军不严,法令不行,士卒虽多,其实难用,而您法令严明,信赏必罚,士卒虽少,都争先效死,这说明您在用兵方面胜过袁绍,袁绍凭借世代门第,装模作样地玩弄小聪明,以博取名誉,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虚名的士人都归附于他,而您以仁爱之心待人,推诚相见,不求虚名,自己的行动谨慎节俭,而赏赐有功的人无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诚正直、讲求实际的人士都愿意为您所用,这说明您在品德方面胜过袁绍。用以上四个方面的优点辅佐天子,扶持正义,讨伐不义之臣,谁敢不从?袁绍虽强,又有什么用呢?”太祖很高兴。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晋升爵位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安定国家,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作。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正好遇上征伐孙权,太祖上表请派荀彧到樵地劳军,荀彧因病留在寿春,由于心中忧郁而死,当年五十岁。第二年,太祖就升为魏公了。

评论说:荀彧才能出众,通达儒雅,有辅佐帝王的风范,然而预先看出了曹氏篡位的苗头,因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

2. 荀彧在三国中的排名

照搬他人答案,非个人观点:5

三国人物智力排名

1 诸葛亮 武60 智100

2 庞统 武47 智100

3 郭嘉 武32 智99

4 贾诩 武42 智99

5 荀彧 武34 智99

6 司马懿 武67 智98

7 左慈 武10 智98

8 陆逊 武79 智97

9 周瑜 武78 智97

10 徐庶 武68 智97

11 鲁肃 武61 智96

12 姜维 武97 智96

13 田丰 武47 智95

14 荀攸 武49 智95

15 张角 武50 智95

16 法正 武50 智94

17 张昭 武14 智94

18 邓艾 武87 智94

19 陆抗 武78 智94

20 陈群 武35 智93

21 司马师 武65 智93

22 程昱 武45 智93

23 诸葛恪 武53 智93

24 司马徽 武8 智92

25 杨修 武25 智92

26 马良 武28 智92

27 张松 武20 智92

28 李儒 武15 智91

29 蒋琬 武54 智91

30 钟会 武51 智91

31 曹植 武10 智91

32 诸葛瑾 武41 智91

33 贾充 武24 智90

34 沮授 武60 智90

35 陈宫 武61 智90

36 吕蒙 武85 智90

3. 三国里的荀彧是

曹操的五大谋士之一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

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

荀彧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

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

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

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

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4. 三国演义 荀彧

荀彧旧从袁绍,因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遂与其侄荀攸投奔曹操,与曹操长谈后被称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并经常留守许都。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荀彧在的时候可以说为曹操献计无数,更加为其推荐当时的名士郭奉孝,可惜曹操晚年大业已成,就不再那么信任他们叔侄

5. 介绍下三国荀彧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官至太尉,谥曰敬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

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

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

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简明历史传记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

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

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

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三国志 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

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

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

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

《荀彧传》注引《彧别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

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

《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

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

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

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

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

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

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

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

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

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

6. 三国名士荀攸,荀彧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三国时期魏臣,荀彧之侄,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官至尚书令,谥封敬候。 荀攸(157-214)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重荀攸要谋士之一,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出任济南太守,又任尚书令,并为曹操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大将颜良。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年)出任中军师,魏国建立之后出任尚书令。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荀攸死于曹操伐吴路上。正始年间追封谥号敬侯。详见?wtp=tt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汉待中,守尚书令,谥曰敬候。 荀彧荀彧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文若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力卒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详见/view/2618

荀彧为什么在之前帮曹操,后来却不同意立曹操为魏王?

回答一:荀彧忠汉不忠曹,世人皆被《三国演义》曹操的奸雄之相蒙蔽,曹操确实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然,曹操表面一直所奉行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正是荀彧当年提出的,所以当年荀彧忠于曹操实是忠于汉家。而晚年时期,曹操帝王之心浮现,越来越成为奸雄的角色,荀彧的一刻忠诚之心自然撼动,以死明志。 回答二:荀彧多智,故此一举,牺牲自己,牵出愚忠汉家之臣,待曹操剿灭。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

武将生平: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对于喜欢读历史的人来说,往往乱世更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一段乱世总会涌现出一大批传奇人物,勾引起了人们对于英雄的遐想。包括我也认为,读历史,读乱世总比读盛世更有意思。

        三国是五千年文明中可以用短暂来形容的一段时光,但这个朝代确实当下最为平民百姓所熟知的朝代,这固然有罗贯中和无数说书人的努力在内,但不能否认的是,三国的确蕴含着其他朝代所不具有的魅力。

        在这个新坑中,我决定抛弃以往单纯通过史书来写历史人物的方法,而是从演义和三国杀游戏的角度综合起来,从后世艺术角度来往前看,或许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理解和阅读体验。所以这系列篇目的顺序,都会按照三国杀要素的来。

        以上都是这个系列的序言,下面开始正片。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国必须要谈的人物是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贯穿古今的人物,但是对于稍微有些人文情怀的人来说,荀彧,才是那个绕不过去的人。
        王佐之才

        荀彧的身世其实很好猜,三国之前的朝代也没几个,何况这个姓氏还少见,想一想,有没有哪个姓荀的你听说过?

        嗯,估计你还挺熟悉,没错,就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劝学》的作者,思想家,文学家,可见,荀彧出生在怎样兴盛的一个知识分子家族。荀彧的父辈,兄弟八人,并称“八龙”。我给大家简单解释下这个有些中二的名号,举个例子,荀彧六叔,荀爽,九十五天做到了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官(可惜是被董卓提拔的)。光速升官的背后,是荀氏家族几乎溢出来的才华和声名。

        荀彧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声。南阳的名士何顒看见了他,大为惊异:“此王佐才也!”很快,年轻的荀彧在永汉元年(189)被当地推荐成为了孝廉,正式踏上仕途。

      事实证明人算不如天算,同年十一月,董卓自封相国,掌控天下最高权力的野望展露无遗,深感大难降至的荀彧即可辞官,回到了家乡颍川,劝说当地父老乡亲赶快离开,“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但可惜的是,已经在土地上扎了根的人们都不愿意随波逐流,离开自己的家乡,荀彧只好带着自己的宗族离开了颍川。果然,不久后的颍川成为了战场,生灵涂炭。

      可是,离开了朝廷,又离开了家乡,该去哪好呢?荀彧别无他法,只好投奔去了冀州,在当时统领冀州的袁绍手下有着荀彧的哥哥荀谌任官,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把家安了下来。

        但是不久,荀彧敏锐地意识到了袁绍的本性,深感其必不能成大事,再次离开宗族,带着自己的侄子荀攸,来到了兖州。

        投奔了当时还是个小人物的曹操。

 

        明以举贤

        荀氏叔侄的到来对渴望人才的曹操来说无疑是喜从天降,曹操感激的握着荀彧的手,“此吾之子房也。”在荀彧年仅二十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担任了司马的位置。

        可能当时的贤士彼此间倒也不陌生,荀彧立刻推荐了同处兖州的贤士程昱。而当曹操问及可以出谋划策的人时,荀彧立刻又推荐了与自己同乡的戏志才,戏志才病逝后又推荐了同乡的郭嘉。

        之前不知道哪里听来一个说法,说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并称“颍川四杰”,如果真是这样,当时的曹操大概会和得到了“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刘备一样的欣喜若狂吧。

        在以后的时光中,荀彧还推荐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事实证明,这些人没有辜负荀彧的厚望,都成了魏国的顶梁柱。
      【驱虎】驱虎吞狼,保我无虑!/看我,二桃杀三士!

        三国志中,并没有找到关于驱虎吞狼之计的记载,但是从艺术效果上来说,罗贯中写的相当出色。

        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吕布走投无路来投靠徐州的刘备,刘备大方地接待了他,深感祸患的曹操决定除掉他们,荀彧进言:你可以写一封信给刘备让他杀掉吕布啊,“此二虎竞食之计也”。接到了信的刘备坦言告诉了吕布真相,结果刘吕的和平关系反而更牢靠了。荀彧便又进言:“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这一次,计谋生效了,刘备几乎被击溃,失去了徐州,回到了小沛。

        这一段描写几乎是把荀彧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荀彧对于吕布【利驭】和袁术【妄尊】的特点洞察的了如指掌,全程没有消耗一兵一卒,就让刘吕的联盟关系破裂,让三人陷入了彼此怀疑而互相讨伐的敌对境地,放眼整个三国历史,这样纯粹依靠计谋而消耗对手实力的例子几乎是没有的。罗贯中成功塑造了荀彧作为谋士的出色形象。

      三国杀中,荀彧发动技能需要通过体力大于自己的武将(实力强于自己)拼点,如果拼赢了,那么该武将将对自己攻击范围内一名荀彧指定的角色造成一点伤害,靠低消耗换取高收益的能力保证了其在武将池中不低的出场率和实用性。莫种意义上说,这个武将的制作已经很好的与作品相匹配了。
    【节命】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将不可失勇,士不可无节。

      三国时期的谋士有很多,无一不展现出了自己超高的才华,但很少有像荀彧这样在历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

        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荀彧的劝说下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从此,曹操作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征讨四方。作为大功臣的荀彧,则被任命为尚书令,曹操外出时负责管理国家大事。

        作为谋士,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没谁了,可以说,荀彧作为知识分子匡君辅国的梦想几乎已经实现了,但是他肯定没有想到,他的梦想成在匡君,毁在匡君。

        对于几乎丧命的东汉政权来说,曹操的迎驾天子为苟延残喘的东汉政权争取到了一点呼吸的机会,在董卓暴政和“文和乱武”的肆虐下,天下已经变得千疮百孔,这时候,一个强有力的军政权才是稳定国家最急切的需要。

        曹操在迎接汉献帝后,充分塑造了自己为人臣的形象,把祖上皇帝御赐的物品还给皇帝使用,解决了皇帝没有个人物品的需要。每天恭敬地汇报工作,侍奉皇帝。本来是一派和详的局面,被一个事件打破了。

      “衣带诏”。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于这事件闭口不谈,只说宫内有人反叛曹操,但是原因是什么,没有详写。裴松之和罗贯中则作了相同的解释:皇帝深感曹操集权,害怕自己被谋害,通过在衣带内部写了一封血书后缝好赐给心腹,联络刘备在内的几人反叛曹操的事。

      这件事当然败露了,参与谋反的几人都被曹操诛了九族,刘备则在青梅煮酒论英雄后仓皇出逃,保住了性命。汉献帝之后伏皇后被曹操处死,伏皇后之父伏完也在先前因为参与反抗被处死。丞相居然可以轻易掌握皇后的生杀大权,可见此时的曹操早已褪下了“忠臣”的外衣,变得肆无忌惮了起来。

        在这件事中,荀彧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荀彧,其实,什么都没做。

        正史和演义中,都没有找到荀彧的身影。显然不是作者有意避开不谈,荀彧本人对此事必然不可能完全不知。

        但是,荀彧只是眼睁睁看着皇权遭到践踏,国家名存实亡。

        我们不难想象,荀彧当时看着已经走上了歪路的曹操,心中该是怎样的震撼和煎熬,当年荀彧来投奔曹操,正是因为他第一个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让他萌生出了复兴汉室的愿望。而现在,这个愿望被自己多年来效忠拼死的主公丢在了地上踩个稀碎。

        但是他不能说,做到了这个位置上,有些自由,已经失去了。

        随着曹操的越发专横,荀彧也就离自己的梦想越远,他终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容忍现状,还是奋起反抗?

        二人的关系,终于随着曹操被封为魏公而彻底破裂。
      “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建安十七年(212),有大臣上表提议封曹操为魏公。

        汉朝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封异姓王,深知周朝怎么灭亡的秦汉两朝都在赋予别人权力的这件事上特别注意。

        荀彧第一个站了出来。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关于当时同样在场的曹操听完后的反应,陈寿只写了:不悦。我们不知道,曹操受封这件事是否有曹操本人的暗示,正史中并未明确写,却颇有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这件事以曹操本人的拒绝不了了之了。

      至此,二人彻底变成了敌人。

      不久,荀彧去世了。

      关于荀彧的死法,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正史记载的: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以忧薨”。以及流传最广的:《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选择了“以忧薨”而不是“以疾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在内涵什么,也或许这就是真相。

      但我愿意相信第二种,对于这个“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慢而不疑”(屈原《九歌》)的忧郁不得志的天才来说,这样一种死法,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让他的精神价值更加高尚。

        他终于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和屈原一样,让自己的理想和肉身一起湮灭,让自己的一缕魂魄,长留人间。

        曹操听说的荀彧死后,叹息不已,以国礼葬之,两个怀着同样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在那天就此别过。次年,曹操封魏王。“遂为魏公。”

        荀彧一生的不如意,都在那个“遂”里头了。他活着,曹操多少忌惮三分,他死了,汉朝名存实亡。

        这是士大夫阶层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尾声

        荀彧在历史上的地位,我认为可以同屈原相当,二者同样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时候,或许,可以抽一点时间出来,同样缅怀一下这个屈原的精神支持者,一个不绝于时代的伟人。

      三国杀的画师在画荀彧的原画时,仅仅给到了一个侧脸,我认为恰到好处,荀彧本人的深沉,都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来了。随后的几张皮肤,虽然凸显了他本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的足够帅的名声,却也没有那种深沉的眼神了。
(苏轼评荀彧:《东坡志林·卷五》: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番外

      荀彧虽然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值得收录在教科书里全文背诵的名篇,但是留下了一个成语。“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荀彧在晚年时为什么要阻止曹操称王?他的用意是什么?

事实上,荀彧和曹操之间本身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曹操利用荀彧给自己出谋划策,好让自己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首领,而荀彧是利用曹操来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但是等到曹操真的强大以后,荀彧已经无法阻拦曹操称王了。

首先,荀彧本身就是一个汉室忠臣,而曹操一开始就听从了谋士的建议,选择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当时的荀彧其实是在袁绍手下做事,但是荀彧觉得袁绍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所以便投靠了曹操,曹操知道荀彧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所以直接就接纳了荀彧。

荀彧加入曹操阵营以后,其一是为了辅佐曹操,好让汉朝复兴、天下稳定,其二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有所发挥,毕竟荀彧当时还是很有志向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也不希望自己满腹才华都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其次,在荀彧等人的帮助下,曹操接连击败了吕布、袁绍等人,成为了跟孙权和刘备三权鼎立的人,而且曹操的势力是大于孙权和刘备的,曹操因此有了称王的想法,但是遭到了荀彧的拒绝。荀彧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您(曹操)本身就是为了匡扶汉室、安定天下,如今怎么能够给自己加官进爵呢?你现在就应该遵守臣子的道德,一定要懂得进退。”

其实荀彧这句话已经很明了了,他不认为曹操应该称王,他认为曹操就应该一辈子当汉朝的丞相,帮助汉朝稳定天下,或许荀彧不是真心忠于汉朝,他只是想法比较迂腐,觉得臣子就应该一直是臣子,不应该有任何僭越的想法,毕竟当时的汉朝都那么破败了,说荀彧真的拥护汉献帝,我认为可能性也不大。

关于三国荀彧

荀彧
荀彧 (yù),(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 。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简明演义传记

荀彧初为袁绍手下,因见其难成大事,遂携其侄荀攸投奔曹操,被曹操重用,称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并经常留守许都。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彧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彧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
详细介绍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颖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敦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敦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劝说,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便说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挥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谏人才,起初举谏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谏了郭嘉。此外,还举谏了陈髃、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叛乱,先后败亡。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攸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荀彧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又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谏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王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王。
历史评价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后汉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筭有所研簄,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韂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邅,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埶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并称赞荀彧: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彧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夡疑心一。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评论如下: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彧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彧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彧口所言邪!用是贬彧,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家族资料
祖父
荀淑,任朗陵令,有高才,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称“八龙”
父辈
荀俭
荀绲(古音反),荀彧父亲,任济南相。
荀靖,有德名,终身隐居,被名士许子将评与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内润。”
荀焘
荀诜
荀爽少时已经十分聪明,后被董卓征召,历任平原相、光禄勋、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
荀肃
荀(音敷)
兄弟
荀衍,荀彧三兄。
荀谌,荀彧之弟。袁绍部下,与高干一起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官渡之战败后,不知去向。

唐氏,东汉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给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转嫁荀彧。

荀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但因与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
荀俣,任御史中丞。
荀诜,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早卒。
荀顗,博学而意思缜密,任散骑侍郎,再任尚书。后仕于晋,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
荀粲,崇尚道教。
侄子
荀攸,曹操重要谋士之一。

荀甝,荀恽长子,本为散骑常侍,后进爵广阳乡侯,死时三十岁。
荀霬,荀恽次子,官至中领军,死时谥贞侯,追赐骠骑将军。其妻为司马懿之女,与司马昭、司马师有交情。咸熙中,开建五等 ,后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荀寓,荀俣之子,少与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后来仕晋,位至尚书。
曾孙
荀頵,荀甝之子,为羽林右监,早卒。
荀憺,荀霬长子,任少府。
荀恺,荀霬次子,晋武帝时为侍中,位至征西将军
荀悝,荀霬三子,任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
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书。

相关推荐:

荀彧为什么要说无一骨节矣

螺蛳粉里的炸鸭脚陆蛋怎么做

什么叫离线缓存

螺蛳鸭的做法

为什么皇帝要诛杀开国功臣铲除异己

什么叫离岸人民币

什么叫冷粘鞋

为什么清朝皇帝庙号有太祖和圣祖

标签: [db:标签]

声明:《荀彧为什么要说无一骨节矣》一文由排行榜大全(佚名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

最近更新

  • 荀彧为什么要说无一骨节矣

    荀彧是曹操的首席军师,他看出曹操有雄心壮志能成大器,一心辅助曹操,希望他能兴复汉室,当曹操势力越大时,手下的群臣竟然希望曹操废帝称王,此时荀彧...

    百科 日期:2023-04-05

  • 螺蛳粉里的炸鸭脚陆蛋怎么做

    螺蛳粉里的炸鸭脚陆蛋做法如下:一、食材:鸭掌8只,玉米淀粉20克,白开水300克,盐适量,白糖适量,木薯粉10克;二、具体做法如下:1、鸭脚剪掉脚尖,洗净放一...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离线缓存

    1、离线:离线是针对在线而言的。在线就是联网,断了网就是离线。简单理解就是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中,就叫离线;2、缓存。电脑上网,本质上是下载。所有...

    百科 日期:2023-04-05

  • 螺蛳鸭的做法

    主要食材:鸭肉、田螺、姜、豆酱、生粉、盐、鸡精。制作方法:1、将田螺清洗干净,并去除其残留的沙,备用。2、将鸭肉清洗干净,并切成块状,备用。3、...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为什么皇帝要诛杀开国功臣铲除异己

    刘邦在之前不断推行仁义,让大家觉得他是一个十分仁慈的人,所以很多才气横溢的谋士跟虎将都情愿跟随于他,情愿替他卖力,可是在他失掉天下之后,他却...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离岸人民币

    人民币离岸业务是指在中国境外经营人民币的存放款业务。交易双方均为非居民的业务称为离岸金融业务 一般来说,各国的金融机构只能从事本国货...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什么叫冷粘鞋

    冷粘鞋就是非高温粘和的鞋子,一般需要冷粘流水线加工,冷粘的鞋底一般都由专门负责打鞋底的工厂提供,做法是帮面用塑料楦定型好后和鞋底用胶水粘...

    百科 日期:2023-04-05

  • 为什么清朝皇帝庙号有太祖和圣祖

    努尔哈赤是清太祖,因为他建立了后金,在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所以他死后的庙号就是太祖”。皇太极是继承了努尔哈赤,本来他也可以成为祖”,但是他...

    百科 日期:2023-04-05

百科排行榜精选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