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飞,被权臣手段害死;
2、陈世美,得罪小人,冤背千古骂名;
3、窦娥,被人诬陷,六月飞雪;
4、屈原,遭受不公平待遇;
5、潘金莲、武大郎,事实上的武氏夫妇是郎才女貌、子孙满堂的幸福之家;
6、周瑜,被描述心胸狭窄、嫉才妒能、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的人,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被误解的优秀人物?
秦始皇被后人误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做了焚书坑儒的事情,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伟大君王,不仅在文字、货币、度量衡上面进行了统一,而且在加强集权、巩固国防上面也是非常优秀的君王。最主要的是他当年焚烧的是蛊惑人心的书籍,坑杀的那些所谓的儒生也只是几个江湖骗子而已,背上千古骂名确实是被误解了。
曹操被很多人都成为奸雄,是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曹操在文学上面有很高的才华,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在军事方面他统一了北方,加强了对天下的控制。在民生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人们的幸福感是远超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但由于受到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影响,曹操一直被后人误解着,被当作了一个反派来对待。
陈世美抛妻弃子最后死在包青天的铡刀之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却不是这种人。历史上真实的陈世美是清朝的一位官员,他自幼家境富裕、品学兼优。而且长大后也是步入仕途,做了一个清官。只是由于他无意中得罪了一个小人,所以那位小人故意把陈世美刻画成为了一个负面的形象来让戏曲班表演,最后人们便因为这个而误会了陈世美。
李鸿章因为老是签割地赔款的条约而被骂为卖国贼,但实际上他只是在为某些人背黑锅而已。当年的清朝是打不过西方列强的,割地赔款也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已。表面上看李鸿章是在签署不平等的条约,但实际上他也在为维护清朝的利益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实真正的罪人是清朝的实际掌权者,李鸿章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
历史上,究竟会有哪些被冤枉的英雄呢?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无数风云人物,他们叱咤风云,凭一己之力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然而在这些人的背后还有着许多拥有着过人的能力最终却被人冤枉至死的英雄。这些人有的受迫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的被小人出卖,其中有些人在后来被平反了,但还有些人最终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这些被冤枉的英雄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岳飞,其次曹操和李鸿章也都被人误解过。
岳飞是一名实实在在的抗金英雄,他与他的岳家军抱着必死的心态誓要恢复大宋江山,然而正当他想要一鼓作气打败金人人,却被宋徽宗强行召回。宋徽宗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受了秦侩等人的影响,而秦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奸臣,他收受了金人的贿赂,在宋徽宗面前造谣说岳飞想要造反,让岳飞被扣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因为这个原因让岳飞饮恨风波亭。
曹操是三国时期枭雄,然而人们对于他的印象多是不好的,甚至是当做反派来对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对人们的影响太大了,而这本书又夹杂了太多作者的个人情感,这让曹操的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变得极为低下。然而真实的曹操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反而是一个胸怀天下之人,并且对于汉室王朝有着很深的感情,直到他离世都没有想过取代汉室江山。
提起李鸿章,人们的第一印象便是他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让中国陷入了很被动的局面,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卖国贼。但这样的印象其实是对李鸿章的最大的误解,因为当时的清朝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腐朽的清政府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不得不答应列强的各种无理的要求,而李鸿章不过是一个背锅的而已。
历史上有哪些被冤枉误会的人?
《世说新语》载,公元322年,晋室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弟王导及家族受牵连,为了请罪一大早王导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殿门前等候皇上发落。这时周靑进宫,王导希望周靑能替他说些好话,便小声对他说:“伯仁(周靑的字),我全家100多口,就靠你了。”结果周靑就当没听见,昂首走进宫去。等他从宫里出来,已经喝得晕乎乎的,王导和他招呼,他还是不理不睬,一边走还一边嘀咕:“今年杀贼子,取个斗大金印……”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要收拾周靑遂询问王导:“周靑也算是个人才,是不是给个官当当?”连问了几次,王导因想起周靑曾在宫门口不帮自己的事就一直都沉默不语。王敦见他这样就眼中凶光一闪:“如果不配为官,那么应该杀掉!”王导还是沉默。于是,周靑被王敦杀害。 后来,王导有一次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才发现周靑极力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的奏章。又听说了那天自己跪在宫门时,周靑一进宫就激烈地维护王家全家,只不过没有在自己面前表示出来而已。联想到自己却在能救活他的时候没有伸手相救,一股强烈的负罪感涌上心头,他回家后对儿子们说:“我虽不杀伯仁,但是伯仁却因我而死。幽明之中,负此良友呀!”这就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个典故的来历。
语出《资治通鉴》晋纪。 晋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乱,其兄王导及家族受牵连,在宫外候罪。周伯仁进宫,王导请其说情。周伯仁表面不加理睬。但积极向皇帝进言为王导开罪,并上书为王导请命。王导不知,所以怀恨在心。 后来王敦握有大权,询问王导要不要杀掉周伯仁,王导一言不发,最后导致了周伯仁的被杀。后来王导从文库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