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粳米、糯米混合淘洗2次,浸泡12小时,捞出洗净,磨成粉浆,挤去水分成水磨粉3750克。搓散后,取五分之一,加冷水50克,搓揉成长条,摘成小粒,煮熟,捞出放入其余五分之四水磨粉中,搓揉均匀,至粉团光滑有韧性时,盖湿布待用。
2、红枣洗净,加水400克上笼屉蒸2小时,盖湿布待用。
3、猪板油去膜,切成黄豆大粒,拌入白糖250克,成糖板油。
4、核桃仁、金桔脯、糖佛手、青梅、红瓜都切成米粒大,加糖桂花25克、瓜子仁、白糖400克拌成果料。
5、把水磨粉分5份,逐份揉透搓长,摘成20个剂子,捏成酒盅形,包入枣泥10克、果料17.5克、糖板油7.5克收口,放入特制模具,摁压成舌头形生坯,制完20个后,把红曲粉加水溶开,每个点一点红印。
6、大锅置中火上,放水2500克烧沸,用勺推水使之旋转,放入舌坯,每次煮20个为宜,待浮起,加冷水使水微沸,约1分钟后煮熟捞入碗内,每碗5个,加锅中沸水100克,撒糖桂花1克即成。
鲁菜经典清汤西施舌背后有什么历史知识?
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生活在遥远的春秋时期,她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与范蠡可歌可泣的浪漫爱情故事,真可谓家喻户晓。那么,你可知道在鲁菜中有一道经典的美食清汤西施舌,竟然用“西施舌”入菜。那么,这到底是一道怎样美味佳肴,它与西施到底有着怎么样的关系,还有它到底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鲁菜经典之作——清汤西施舌。
实际上,清汤西施舌是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这道菜肴之所以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当年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认为此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可谓“天下第一鲜”。唐太宗看到海贝的外形犹如美人的舌头,一时兴起,就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名字来命名,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
清汤西施舌虽然很鲜美,但是用料和做法并不复杂。食材很简单,就西施舌(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均可)和米粉。做法:先西施舌择洗干净,放入煮锅中灼熟,捞起、去壳取肉。然后, 将米粉放入煮锅中煮熟,捞起,放入碗中。紧接着,将西施舌肉放在米粉上,煮开水,放入海鲜粉,倒入橄榄油煮滚,熄火。最后,将汤汁倒入碗中,撒上香菜粒,即可享用。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就写道“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郑板桥说“西施舌”这种海产品都被豪门贵胄之家食用了。20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梁实秋先生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品尝西施舌:“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
西施舌肉营养丰富,富含优质蛋白和氨基酸,滋味鲜美,甘脆嫩滑,生津止渴,润喉去燥,使人清爽舒适。适宜口干、眼干、思虑过度、睡眠不足、讲话过多的人群。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养肝明目,可以促进肝气循环,舒缓肝郁,提高眼睛的抗病能力和预防夜盲。养阴补虚,补虚损,益精气,润肺补肾,用于肺肾阴虚。适宜与久病体虚或是虚劳的补益。
像清汤西施舌这样的美食,不仅鲜美,而且还有如此高的营养价值。大家有时间,可以自己在家中试着做一做呀!
《梦华录》花月宴里面出现的西施舌到底是什么?
看剧看饿时,干脆想探究一下,花月宴上价值五十贯钱的菜好吃吗?是怎么做?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花月宴里面出现过这样一道菜:西施舌脍。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西施舌脍到底是什么?
其实西施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就是奢侈的海鲜食材。但不是随便什么贝类都能被叫做西施舌。西施舌既不是扇贝,也不是我们常见的小蛤蜊。
可以叫做西施舌的通常有两类贝壳,一种是某种马珂蛤,潮汕俗称“红卵”,香港喜欢叫“贵妃蚌”,它的壳的表面呈现浅紫红色。另一种是表皮褐色,椭圆长条形的双线紫云蛤,潮汕俗称“月姑”。
西施舌早在宋代,就已经被文人当做十分罕见的美味。一直到清代,西施舌更是被推举为海中神品。连美食家李渔也在《闲情偶寄》里说过,海鲜里最美味的就是福建的西施舌和江瑶柱,虽然人人想吃,却不是谁都吃得起的。
西施舌古今经典吃法差不多,通常的做法是氽,先焯至半熟的状态,再放入备好的汤汁,让汤把贝肉烫的更熟一点。
在制作西施舌时也是有技巧的,打开贝壳时,不能让其本身的汁液流失掉,要把汁液一起用上。制作西施舌的汤底是用经过多次澄清的鲜鸡汤,最后让雪白的贝肉浮在汤汁中,这样可以达到观感清澈晶莹,口感鲜滑的状态,既美观又美味。既满足了品尝者的视觉享受,也满足了品尝者的味觉享受。
至今闽菜里的一道“鸡汤氽海蚌”,依旧保持着用西施舌来做,这道菜还是上过国宴的名菜。可以说西施舌脍是梦华录花月宴十二道菜里,成本最奢侈的三道菜之一了。
以上便是西施舌脍的相关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