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存在有双学历的说法,学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是唯一的;双学位:广义是指第二学士学位、是与境外大学合作开展的“双学位”项目双学位、辅修专业学位。在我国通常语境中仅指辅修专业学位。根据省教育厅网公布的相关文件,我省高校很多本科生,在大学期间修读的“双学位”,严格来说,应称为辅修专业学位。由于此前操作不规范,不少高校的辅修学位证书,是以“双学士学位证书”等的名目出现。”实际上,教育部仅对辅修专业的学历进行了规范,辅修学历证书可以与大学本科毕业证配合作为学历证明,但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学位制度,并没有在
双专业与双学位的区别
二者区别体现在发放证书、学习方面、难度方面等,具体区别如下:
1、发放证书
选择辅修和双学位的学生在学完后,都是会发证书的。
不同的是,辅修发的是辅修证,而双学位发的是学位证。
辅修的含金量和双学位相比要差一些,有些类似于选修课。
2、学习方面
从学习方面来讲,双专业只需要学习一部分的专业课,修满学分就可以了,但是双学位则是要修完全部的专业课,参加考试和写论文才可以毕业。
3、难度方面
从难度方面来讲,双学位的学习强度和毕业难度都要比辅修要更大一些。
对于双学位来说,上课几乎都是在晚上或是周末,学生需要在这些零碎的时间中,学完别人一个学期学到的内容,还要通过期末考试,难度和压力都比较大。
而双专业难度没有那么大,要求也没那么高。
4、报考条件
双学位主要招收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含实行学位制度以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含按学分制提前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
攻读第二学士学位,均须本人自愿,在职人员报考要经本单位批准,并经过必要的资格审查与入学考试、考核,择优录取。
5、培养模式
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所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它教学环节。
不低于一定学分,且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第一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经学校核准、颁发第二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而双专业没有这种要求。
参考资料:
双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同点在于:报考条件、审批权限、证书、毕业待遇、培养模式等方面。
下面仔细解释一下两者的不同点。
1、报考条件
第二学士学位主要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含实行学位制度以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招收少量大学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含按学分制提前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第二学位修业年限一般限定为两年,有的专业如中医学专业为三年。
双学位只招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且在未取得第一学位即可跨专业选学第二学位课程。
通过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的人,不能报考第二学士学位。如果想报考第二学士学位,需参加由国家学位办组织的学士学位考试,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报名参加第二学士学位考试
2、审批权限
双学位由学校自己制定批准。
第二学士学位需要教育部审批,只有教育部批准设置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等学校才有权颁发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3、证书
双学位毕业证是在一个毕业证上注上两个专业名称。
第二学士学位是另外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毕业待遇规定
国家对双学位毕业生没有明确的毕业待遇规定。
国家对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明文规定“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
5、培养模式
第二学士位是经备案设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高校,按照招生计划,经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后录取进校学习的一种培养方式,学制二年。
一般地凡是已修完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课程,已准予毕业或已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再攻读另一个学科门类中的某个本科专业,或者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再攻读同一学科门类中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要求,成绩合格,准予毕业的,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具有教育部网上可查询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双证)。
双学位教育属于本科教育的范畴。是为了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探索跨学科组织教学模式,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
双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是:本科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在主修一个本科专业之外,跨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辅修另外一个本科专业,完成所修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课程、毕业论文和其它教学环节,不低于一定学分,且考核成绩合格,在获得第一专业学士学位的同时,经学校核准、颁发第二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
参考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