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各个朝代的发展状况如下:
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十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3、北宋的科举制有了进一步发展,殿试成为定制,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
4、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5、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6、清朝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下面整理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供大家参考。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中国的科举制度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贤能治国,为我所用;
标准客观,竞争公平;
立法保护,稳定延续。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1、唐朝
首创殿试,武举选拔军事人才,发明了糊名考试制度。而且对科举的考生来源明确规定俩种,其一是生徒,其二是乡贡,前者是中央官学里的学生,后者是地方的学生。
2、宋朝
科举的地位提高,正式废除了察举制,将科举视为选拔官员的正途。考试规模也扩大了,录取的人数增多。
3、元朝
科举进入到中落时期,由于蒙古执政,具有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不太愿意他们做官,还是想让蒙古人当官。这时候也选了一本书,是朱熹编写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标准答案,严重僵化了思想。
4、明朝
科举制的鼎盛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一程序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诞生了八股文,也就预示着科举制选拔人才开始了僵化之路了,也标志着封建社会走向了衰落。
5、清朝
科举和明代几乎相同,沿用八股取士,弊病继续暴露,逐渐衰落。到了光绪帝那时候百日维新时期,康有为梁启超严复都提出废除八股,改革还包括设经济特科,最后维新运动失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