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结冰的原理是凝固。从生物作用方面来看,水要结成冰,水中需要许多结晶的中心,生物实验发现,水中的微生物往往是结晶中心。而某些微生物在热水中繁殖比冷水中快,这样一来,热水中的结晶中心比冷水中的多得多,加速了热水结冰的协同作用,围绕结晶中心生长出子晶,子晶是外延结晶的晶核,对流使各种取向的分子都流过子晶,依靠晶体表面的分子力,抓住合适取向的水分子,外延出分子作有序排列的许多晶粒,悬浮在水中,结晶释放的能量通过对流放出,而各相邻的冰粒又连结成冰,直到水全部结冰为止。
实验“水迅速变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原理:这是过饱和溶液不稳定性的实验。醋酸钠的热饱和溶液在不受扰动下冷却,结晶作用往往不会发生。这种溶液称为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介稳体系。当搅动此溶液或加入溶质的“籽晶”,即能析出过量溶质的结晶。
让水瞬间成冰的方法:
准备和操作:在250毫升烧杯中放入醋酸钠晶体(NaAc·3H2O)60克并注入蒸馏水40毫升;在水浴上加热至晶体全部溶解,再续数分钟,取出盛有溶液的烧杯,静置冷却到室温。
用玻璃棒伸入溶液内轻轻摩擦一下杯壁或搅动一下溶液或向溶液内投入一粒醋酸钠晶体作为“籽晶”,顿时溶液内会析出针状结晶,并迅速遍及整个烧杯底部,即结成了“冰块”。
实验开始前,先准备以下材料:
醋酸钠晶体2包(1大1小)
玻璃杯1个、玻璃缸1个
勺子、镊子、开水、凉水
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烧开的水倒进玻璃缸
2、将其中1包醋酸钠晶体袋子密封后放入开水
3、袋子充分接触开水,让晶体全部溶解
4、将袋子轻轻放入凉水中冷却至常温
5、往袋子里投入几粒错酸钠晶体
扩展资料:
泼水成冰要用热水,真正的原理是:
解释一:热水蒸发快且更容易形成细小的液滴,蒸发出去的热水遇冷,也更容易变成水雾,所以热水的“泼水成冰”效果更明显。
解释二:真正想要“泼水成冰”,更准确叫做“过水成冰”的话,按照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云雾物理专家张纪淮,在一篇文章中的解释比较有说服力:
说在环境温度达-40℃以下,是过冷水滴瞬间成冰的临界温度,高于-30℃时,就很难实现瞬间成冰了。其中说的水滴直径要在几微米到200微米间,差不多等同于我们平时见的毛毛雨大小。
然后水滴瞬间结冰的基础条件是气温在-40℃以下。
在这一条件下实现水滴成冰,水要发生两个物理变化,首先水滴在低温条件下冻结后体积变大,同时释放潜热;然后水滴释放潜热是由外向内的,水滴外层先结冰,逐渐向内冻结。所以气温越低,水滴结冰速度越快;水滴越小,冻结越快。
当气温低于-40℃时,还不足以实现“过水成冰”,泼出去的无数个水滴外层能迅速结冰,但内部仍是水,水滴完全冻结需要一定时间,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冷空气翻过雪山携带大量冰核,有可能会出现泼水成冰。
——冰盐
水结成冰的原理是什么
水结成冰的原理是物理现象凝固。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的固体。
凝固是指在温度降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物质凝固时的温度称为凝固点。目前已知的液体几乎都可以在低温时凝固成为固体,氦是唯一的例外,常压下在绝对零度时仍为液体,需加压才能凝固为固体。
许多液体在凝固时会结晶,形成晶体的固体。结晶的过程是一阶的热力学相变化,在液态固态共存的期间,系统的平衡温度不变,等于凝固点。结晶主要包括二个现象,成核和晶体生长。
扩展资料:
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纯净的水不易导电,在常压下水的凝固点(冰点)是0℃,沸点是100℃。
在4℃时,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为1克,此时密度最大.将水冷却到0℃,可以结成冰而体积增加,它的体积为原来的1.09倍。如果加热到100℃,使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增加1600多倍。
水对很多物质的溶解能力很强。水中含有溶解的空气,水中生物的生活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凝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