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温闷热的天气令很多人感到不适应,市立医院急诊科接诊病人激增,而因为高温出问题的老年人占了病人的绝大多数。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泉三特别提醒,老年人尤其应该注意夏季保健。
103岁胡老先生,昨天下午突然感觉不适,家人连忙联系救护车将老人送到市立医院急诊室。让大家虚惊一场的是,原来老人只是发烧。75岁的姚女士,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前天晚上突发心肌梗塞,虽经医院全力抢救脱离危险,但仍需要住院治疗、稳定一段时间。
急诊科护士长刘臻说,夏天气温炎热,老年人年纪大了,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吹吹空调,很容易导致旧病复发。张泉三告诉记者,现在市立医院西院区急诊科每天接诊病人200余人,其中因患高血压、冠心病等老年病前来就诊的老人占了130-150人。
张泉三提醒老人,在高温炎热的夏季首先应该清淡饮食;所处的室内外温差尽量不要过大,最低温度不应该低于25度;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感觉到疲劳,就应该适当休息,避免在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外出,避免进行长时间、剧烈活动;还应该避免过多出汗,及时补充体内不足的水分,以免因血液粘稠度增加,引起心脑血管的发病。
张主任特别强调,血压在夏季会有改变,老人最好到医院咨询或者请专业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每天一定要按时服药。
老年人的膳食应注意什么 .. 那么膳食又是如何的呢...
(1)老年人生理特点
①身体变化。表现在皱纹增多、发须变白、脂褐斑、老年疣、步态不稳、动作迟缓、变矮变胖等。②身体成分变化。代谢组织的总量随年龄而减少,老年期有代谢功能的组织占总体组织的比例(30%)仅为青春期(60%)的一半;总细胞量下降、肌肉萎缩、水分减少、骨密度降低、脂肪增加。③代谢降低。合成代谢下降,分解代谢增强,基础代谢下降;糖耐量降低,血脂增高。④器官功能衰退,消化、循环、泌尿、内分泌、生殖、关节、运动、神经各系统功能衰退。
(2)老年人膳食原则
老年人除了要严格执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原则外,还要按照以下《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中的原则执行:①食物要粗细搭配,易于消化。②积极参加适度的体力活动,保持能量平衡。
(3)膳食具体措施
①多吃粗粮、大豆、蔬菜、水果,特别注意以植物性食品为主,因为粗粮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维生素E和矿物质。后三类食物中含有多种抗氧化营养素,如维生素E、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锌、硒、铜、锰、多酚类、多糖类、异黄酮等,这些食物对延缓衰老有利。②坚持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适量吃鱼、禽、瘦肉和海产品,因为这些食物可提供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牛奶是优质钙源,海产品富含碘,对调节机体代谢有重要作用。③少吃或不吃荤油、肥肉、油炸食品、甜点心、内脏、鱼卵等食品,因为这些食品中含能量、胆固醇、饱和脂肪酸高,可促进衰老,造成机体损害。④注意色、香、味、形,以促进食欲,并适合老年人的咀嚼和消化功能,餐次和能量在各餐中的比例可因人而异,能量摄入不要太多,每餐吃到七成饱、体重适宜即可。⑤中老年人尤其是在应激状态时,比如熬夜、遭受精神刺激、生病等,要特别注意均衡饮食。
(4)中老年人常见营养问题
①微量营养素缺乏。钙缺乏,中老年人很容易引起钙缺乏,出现骨质疏松和骨折、牙齿疏松和失牙等问题;铁缺乏,中老年人维生素C、铁摄入不足和利用不好,其贫血发生率较成人明显增高;高钠低钾,老年人味觉降低,摄入钠盐较多,易出现水钠储溜,容易引起高血压。②能量失衡。表现为体重增加或减少过多,即肥胖或消瘦。③营养性疾病。随着年龄增大,抵抗力下降,中老年人出现的营养性疾病也增多,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一级患者需要医疗资源数量
而造成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有限的急诊资源。丁香园有一项共有三千余名医生参与的调查:看急诊的患者3/4是普通感冒发烧,只有6%的患者是危急重症,需要马上治疗。大批普通患者涌向急诊,侵占着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事实上,不仅仅是急诊资源,放眼我国整个医疗体系,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非常普遍,贯穿了医改的始终。
急诊科的工作,大部分都不是“急诊”
“我所在的急诊科,是北京最忙碌的急诊科之一,每天的就诊人数应该是在500左右,其中有各种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终末期病人。”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朱继红主任用这样一句话总结急诊科的工作。
而朱继红主任所说的“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终末期病人”这三种情况,其实也高度概括了北大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三大功能,即急危重症的抢救中心、疑难病的诊断中心和终末期(慢病)患者管理中心。
急危重症的抢救是急诊科的核心业务,这也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急诊科的主要工作。但据朱主任介绍,其实实际工作中核心业务占比很少,如果按急诊科每天接诊500个病人来计算,真正用到抢救室的也就10-15个,急诊科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很大一部分是被后两种业务占据的。
其中之一就是疑难病的诊断。这项业务的存在主要和医学学科的发展水平以及我国医药卫生体系的发展模式有关。简而言之,一方面,医生在首次接诊患者(尤其是疑难病患者)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明确其应当划分到哪个专业科室;另一方面,在国家卫生、医保相关政策(如平均住院日、总额控费、病床周转率限制等)的影响下,专业科室也缺乏足够的承载能力。
还有一项主要业务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就是终末期(慢病)患者管理。比如对于各种治疗手段均已经无效、痛苦较大的晚期癌症患者,专业科室已经不适合接诊这些患者了,此时急诊科就扮演了临终关怀、缓解患者痛苦的角色。再比如长期肾透析的病人,如果急需做透析但附近医院的门诊透析中心又没有空余的机位,或者患者症状较为严重不适合在门诊做透析,就有可能来到急诊科就诊。
听起来,这项业务好像不符合急诊科的功能定位,笔者也向朱主任表达了这样的疑惑。对此,朱主任解释说,这确实和我国医疗保健体系建设在康复、老年人照护方面的缺失有关,所以不止是他所在的北大人民医院,很多三甲医院都面临着急诊资源被非急诊业务占据的问题。相关资料显示,北京市市属三级医院的年急诊量已达235万人次,而在急诊就诊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约占30%到50%,甚至有个别的医疗机构高达80%。
解决急诊资源的配置问题,患者分级只是一个开始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到普通门诊看病的经历,这时我们通常会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根据取号的顺序排队就诊。
但急诊科不一样,有些情况下急诊是患者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卡,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那些危重患者,就很可能导致本该能够被救治的患者面临死亡的威胁。所以,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急诊科规范化流程》规定,“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遵循从重到轻、从病情迅速变化到相对稳定的原则,安排患者就诊顺序,优先处理较重病人。
如笔者在前文所述,很多医院,尤其是门急诊患者流量巨大的三甲医院都面临着急诊资源被非急诊业务占据的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自今年5月1日起,北京正式启动了“急诊分级”试点工作。根据相关政策要求,急诊科分诊护士会将患者分为1-4级分级管理:
1级患者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危险,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4级患者为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根据指引顺序就诊,等候时间较长。
此外,3级或4级患者需要在指定等候区域等待,医生呼叫其就诊序号时方可进入诊室就诊。分诊护士还可能视具体情况建议4级患者到门诊专科就诊,以便得到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点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近10年来老年AMI,临床确诊率已达71%,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误诊漏诊。主要原因是梗死范围(心肌坏死组织>1g才有心肌酶学升高)、NQMI、症状表现不典型、并发严重疾病而忽视心脏的检查、心外疾病发作诱发AMI而漏诊。老年把I表现不典型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1、心电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老年AMI患者监护与中青年人相同,但老年人由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高,从CCU中获益高于中青年患者要大。
2、建立静脉通道:AMI头三天必须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必要时可由静脉注入急救药物和调节血容量。为了不增加心脏负荷,关键在于控制输液速度和总量。老年患者头三天静脉补液量<1000—1500ml/d,总入水量<2000ml/d,但有明显失水者静脉补液量和总入水量可在短期内适当放宽。伴心衰者更应严格控制静脉补液量和总入水量。右室梗死无并发症按左室梗死处理,但合并低血压而肺野清晰者应扩容治疗,被动性增加肺学留意维持左室充盈压。
3、镇痛镇静:疼痛和焦虑可引起儿茶酚胺升高,加重心肌缺血。充分镇痛和有效镇静是稳定混着情绪的基础。吗啡因有抑制呼吸、降低血压和心律等副作用,不是老年患者的首选镇痛药物。老年患者宜用哌替啶25—50mg静注,必要时1—2h再重复一次。烦躁不安、焦虑者可用地西泮2.5mg,3/d,临睡前服5mg,以达到镇静之目的。
4、给氧:老年AMI混着长有低氧血症,即使早期无并发症也可因通气/血流比例师表而诱发低氧血症。因此,在AMI早期均应吸氧,使氧饱和度>90%,加速氧向缺血心肌弥散。
5、加强护理:AMI头三周应绝对卧床休息,定时翻身,如无并发症,第2周可在床上作四肢活动,自己翻身,第3—4周下床进食和床旁大小便,以后逐步进行室内活动等。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富纤维素、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常,以免排便用力而导致心脏破裂,诱发心律失常和心衰。 AMI治疗新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减少心肌耗氧量,另一方面是对缺血心肌进行再灌注,使血运重建,以恢复缺血心肌氧的供用,挽救濒于坏死的心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恢复心肌收缩功能。
1、溶栓疗法:尽管溶栓疗法能降低老年AMI近期病死率,但老年患者接受溶栓治疗较中青年人少, 50岁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占74%,>65岁老年人占33%,>75岁为19%,>85岁占7%。其原因是老年人出血危险性增加低危梗死(较少导联ST段抬高值较小)诊断不肯定(无ST段抬高而出现左束支阻滞、无胸痛)疗效不肯定( 发病>6h来就诊、Q波出现)以及精神状态改变。老年人溶栓最大的危险是颅内出血,可导致严重后后遗症、终身残疾和死亡。颅内出血与年龄有一定关系,>70岁颅内出血是75岁是<75岁的2倍,但控制各种临床和治疗参数后并未发现患者年龄是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因此,高龄只是影响颅内出血的因素之一且不是主要因素。以往考虑老年AMI合并症多,病情重、表现不典型、就诊时间晚、溶栓致颅内出血的危险性等原因,把溶栓年龄限制在<65岁(中国)或<75岁(美国)。但欧洲几大组研究对年龄未加限制,发现溶栓疗效随增龄而降低,颅内出血的危险却随增龄而增加。尽管老年人溶栓疗效不如中青年好,但用溶栓疗法降低病死率的绝对值来衡量,年龄愈大溶栓获益愈多,老年AMI病死率高,溶栓疗法虽有露内出血的危险性,但其降低病死率已明显超过露内出血,从危险和获益等方面考虑,老年AMI使用溶栓疗法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早期研究规定发病6h内进行溶栓疗法,由于就诊较晚,30%患者得不到溶栓治疗。后来研究表明,发病7—24h内溶栓(晚期溶栓)同样能降低AMI梗死区内出血,从而增加心脏破裂的危险性,晚期溶栓心脏迫切比早期溶栓高3倍。尿激酶10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60ml为中,静滴30min;链激酶15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静滴60min;rt—PA7.5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120min滴完。用药后出现胸痛迅速环节,抬高的ST段迅速回降或30min回降50%以上。左束支传导阻滞消失,再灌注性心律失常,CPK无—MB峰值前移,提示闭塞血管再通。溶栓后立即肝素7.5—15U/min静滴,依凝血时间(维持在20—30min)调节用量,连用2—3d噻后氯匹啶0.125—2.25g,1/d,或肠溶阿司匹林100mg,1/d,长期适用。
2、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老年AMI患者溶栓治疗发生脑出血的无限较大,而且心电图上多以ST段低压为主要表现,因此,老年患者可能不是溶栓疗法的主要对象,则很可能成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TA)的主要对象,因为用急诊PTCA打通冠脉似乎更为合理。急诊PTCA比溶栓疗法效果好,发生脑出血危险小。老年人应用急诊PTCA和植入支价术更加安全。因此,AMI发病6h内有左心衰、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对溶栓有禁忌证者应首选急诊PTCA。
3、心肌缺血药物应用
(1)硝酸甘油:早期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可通过扩张冠脉,控制和预防冠脉痉挛和收缩,再分布心肌血流到缺血区,在冠脉总血流量不变的切断下,可形式增加缺血区侧支血管的学列量,并可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以减少心室做功,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室舒张期顺应性,有助于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功能,防止梗死发生。老年AMI多伴有血压偏低和脱水,而且老年人对硝酸甘油较中青年敏感,静脉给药易引起低血压而加重心肌缺血,故老年人用量宜小。通常以5μg/min开始,每5—10min增加5—10μg,直到胸痛环节、无高血压者血压降低10%但收缩压不应<12kPa(90mmHg)、高血压、者血压降低30%但不应<18.7/12.0kPa(140/90mmHg)、心律增加min,但用药后心律不应>110次/min。然后按此量通常(40—60μg/min)维持3—4d,再改为中、长效制剂口服。
(2)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其减慢心律、降低血压和心肌收缩力,有效地降低心肌耗氧量达到限制和缩小梗死范围的作用,同时可对抗儿茶酚胺的过度释放,降低室颤阈而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通常老年人对β受体阻滞剂的性有所降低,但动物实验发现缺血却又使之逆转,出现较敏感的应答反应,增加了心脏的不稳定性,β受体阻滞剂则能心律稳定在较小范围内,研究表明70%老年AMI患者适合用β受体阻滞剂,而且多数老年人能搞好的耐受,但实际上只有21%老年患者用该要治疗,这与过分强调高龄、心衰、和心里梗后钙拮抗剂的广泛应用有关。老年AMI存活者未用β受体阻滞剂可使2年死亡率增加47%,因心血管病所致的再入院率增加22%。老年AMI用钙拮抗剂替代β受体阻滞剂可使死亡的危险增加2倍,这是钙拮抗剂替代β社体阻滞剂所致。而非钙拮抗剂的副作用。老年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后死亡有14.9%降至8.9%,降低幅度为40.1%而中青年人从7.6%下降到5.5%,降低幅度为28.3%,说明老年患者从β受体阻止剂治疗中获益明显大于中青年人,尤其是高危患者。因此,只要老年患者心律>60min,收缩压>13.3kPa(100mmHg),无心衰、房室传导阻滞和肺心病等疾病,尤其是梗死后心绞痛、高动力状态(血压高、心律快)、抗心律失常药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就可以给予小量β受体阻滞剂。通常选用无拟交感活性的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6.25mg或美托洛尔12.5mg,1—2/d,然后根据心律和血压调节用量,通常将心律维持在60/min左右或以静息心律降低15%为宜。AMI后无症状者至少用1—2年,有梗死后心绞痛或高血压者用药时间更长。
用药中如心律<50/min,收缩压0.26s、利尿剂不能控制的心衰等情况时,应减量或停药。下壁梗死早期常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使用β受体阻滞剂应十分小心,总之,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用药中密切观察,及时调节剂量,β受体阻滞剂仍不失为治疗老年AMI的一种有效药物。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MI后72h之内由于梗死区的肾炎,特别是急性前壁梗死常常伴有左心室进行性扩张,导致心室大小和形态改变(即心室重构)。早期给予ACEI能抑制心肌梗死扩展和伸展,晚期给药则能阻止非梗死区的扩张。最近老年AMI患者应用ACEI研究表明,对伴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或心衰、糖尿病、室颤、技术服用利尿激者是长期适用ACEI的适应证。
(4)钙拮抗剂有抗心绞痛、扩张血管和抗高血压的特性。临床严重表明钙拮抗剂对缩小梗死范围、降低病死率和再梗率等方面并无更多的益处。最近报道一组心功能正常的NQMI老年混着于发病48—72h内用地尔硫 治疗1年,其病死率由15%降至9%。因此,老年ABI除NQMI可用地尔硫卓外,不主张常规使用钙拮抗剂。
(5)透明质酸酶:是一种去聚合黏多糖物质。不少资料提示它能提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缺血心肌的侧支血流,减轻细胞水肿,清楚梗死区的有害物质,缩小梗死范围。梗塞初期6h内开始使用,过敏性低,副作用少。一般先用150U皮试,若为阴性可首剂静注500U/kg,1/6h,共48h。
4、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
(1)抗凝疗法:抗凝治疗不能完全防止冠脉血栓的形成,其重要作用近年来有人认为是可防止梗死面积的扩大,或减少下肢静脉血栓与心腔内附壁血栓的形成,因而也减少了动脉梗死的并发症。但由于早期活动的倡导和住院时间的缩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梗塞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因此,抗凝治疗在我国并不列为常规,尤其在老年经常伴有多种内科和神经科严重疾病,更应采取慎重态度。
·注射抗凝剂:常用的为肝素,可阻断凝血机制,它与抗凝血酶原结合,加强抗凝血酶的效率来中和某些激活的凝血因子。一般采用静注50—75mg,1/6—8h;或75—100mg(注射于腹壁、大腿外侧皮下注射,1/8—12h;还在上述静脉使用肝素的第2天改为50mg皮下注射,2/d,连续7—10/d。在使用肝素时应以凝血时间保持在应用前对照的2—2.5倍为宜。
(2)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激活是冠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能阻止血小板参与血栓的形成过程,可降低AMI患病率和死亡率。ISIS—2试验中应用阿司匹林者病死率下降21%非致死性再梗死下降44%。70岁以上患者接受阿司匹林5周治疗,其病死率为17.6%,而未用药者为22.3%。病死率下降21.2%。
强有力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包括有血小板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单克隆抗体和血栓素A2的受体拮抗剂。这些抑制剂阻断了血小板聚集的最后一步,即血小板的活化必须通过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介导。7E3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止剂噻氯匹啶的化学性质与其他抗血小板抑制剂不同。其作用机制也未完全阐明。它可能作用于血小板膜Ⅱb/Ⅲa受体,改变其反应性,或者阻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之间的反应,它可抑制ADP有道的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和血小板生存时间。
5、心律失常的防治
(1)利多卡因:利多卡因是处理室早、室速和室颤的首选药物有报道预防性用药可减少室颤发生率33%,但未见可减少死亡率的报道。对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目前仍有争论。
(2)临时心脏搏器的应用:虽然安装临时起搏器在统计学上难以证明能明显该深AMI病人的生存率,但有的资料给人以挽救了病人生命的印象。临时起搏器的安装指征:1.心脏静止;2.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AMI发生右束支阻滞合并有左前半或左后半阻滞;4.AMI发生左束支传导阻滞;5.正度正型房室传导阻滞;6.有症状窦性心动过混且对阿托品无反应。
如何做好急诊科护士工作
急诊科是医院的重点窗口单位,是急诊患者集中,病情复杂,变化多变,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见,抢救患者频繁的科室。急诊护士要具备较高思想素质、应急能力、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全面的理论知识及与患者之间沟通的能力。现将在急诊科工作多年总结经验的报告如下。 1 加强语言沟通能力 急诊患者和家属经常表现出情绪紧张、焦虑、易怒、易激动,护士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多给予患者安慰和理解,以礼貌和文明的姿态面对每一位就诊患者。重视心理护理,急患者之所急,使患者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使用美好的语言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良好的沟通与患者病情恢复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融洽医患关系会使患者得到满意,减少医疗纠纷。 2 护理工作中禁忌的语言 2.1 刺激性语言:有的患者自悲、厌世,护士态度必须诚恳、和蔼、耐心,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冷淡、鄙视他们。为了不伤害患者的自尊心,护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影响患者心态,用行动取得患者信任,消除低落情绪及轻生念头,多使用美好的语言。 2.2 暗示性语言及破坏性语言:用乐观情绪鼓励患者继续治疗,争取得到最好的配合,不利于健康的判断要与家属沟通,要避免破坏治疗效果的言行。每当抢救患者的时候,面对家属的询问,在工作繁忙的时刻我们依然要保持头脑冷静,讲明我们是救死扶伤者,只要患者有一线希望,就会竭尽全力,争分夺秒,以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支持。 3 提高沟通技巧,加强服务态度 急诊护士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护士的工作态度也代表一所医院的素质教育水平。与患者的沟通技巧是一门学问,讲话要通俗易懂,不耻笑患者的地方方言,多些微笑,患者会记在心里,十分感激;对于偏远山区的患者及贫苦的患者更要献出更多的爱心,多讲安慰性话语言,多宣教健康常识,疾病健康指导到位。 4 尊重患者 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过程中要您字当头,请字在先,谢谢二字不离口。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关爱方式,对于老年人喊一声大爷、大娘,巡视病房时摸一摸脉搏,测量一下血压。关心冷暖,盖一盖被子,对于儿童可摸一摸额头,拉拉小手。拍一拍肩膀,测测体温,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以减轻恐惧感,取得初步信任,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5 掌握熟练的技术,沉着处理突发事件 急诊护士应在危、急、重患者表现出勇敢、当机立断抢救,操作动作有条不紊,动作准确,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穿刺一针见血,妥当固定受伤肢体,使患者感受到护士对他们的重视、关心、体贴,以消除顾虑与不安情绪,增加治疗勇气。急躁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对护士发脾气,甚至拒绝治疗,护士还有被酗酒殴打的情况,此时护士要有宽阔的胸怀,除了保持沉默外,仍然要以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不放弃鼓励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没有熟练的技术会引起许多纠纷,抢救生命是我们的责任,如果遇到洗胃患者出现呛咳时,立即停止操作,给予吸氧、吸痰;遇到多处外伤患者,要给予及时止血包扎;遇到呼吸心跳骤停者要立即给予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保证抢救患者及时、到位,顺利完成工作。 6 团结协作,有奉献精神 急诊护士要有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受委屈,具有宽广胸怀,面对复杂的病情变化,各种不利于工作的现象都要做到有预感,与医生密切配合,做到明确分工,忙而不乱,熟练使用各种仪器,掌握其工作性能及原理,在出现故障时能做到及时有效排除,保持充足的精力和体力以迎接突发的抢救事件。 7 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学习 急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了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还需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的护理理念。急诊患者病情多变,仅从理论上学习是不够的,实践是最大的课堂,应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在学习过程中多掌握边缘性学科知识,不忽视任何应急工作,在人命关天的重要岗位上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真正的生命守护者,这也是所有急诊护士的职责。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