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9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内德·普赖斯在新闻发布会上就"流浪气球"一事答记者问。
内德·普赖斯表示,中国此类气球项目,在全球40个国家都在实施。美联社记者马特·李要求发言人提供具体的国家名单,但被发言人拒绝。随后,马特·李质问发言人:如果你没有监视这些国家,你怎么知道中国正在"监视"这些国家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5日就美方宣称击落中国无人飞艇曾发表声明,声明称,中方对美方使用武力袭击民用无人飞艇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中方经核查后已多次告知美方,该飞艇属民用性质,因不可抗力进入美国,完全是意外情况。中方明确要求美方以冷静、专业、克制方式妥善处理。美国防部发言人也表示,该气球不会对地面人员构成军事和人身威胁。在此情况下,美方执意动用武力,明显反应过度,严重违反国际惯例。中方将坚决维护有关企业的正当权益,同时保留作出进一步必要反应的权利。
中国民用无人飞艇 资料图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日主持例行记者会时,就美方向40个国家通报中国无人飞艇事及有关调查情况表示,希望美方基于客观事实向其他国家说明情况。
延伸阅读
一个“气球”戳破逐渐失控的美国
这几天,围绕一艘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的中国民用无人飞艇,美国自导自演了一出政治闹剧,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美国政府还在没完没了地炒作。
在这一起中美间的意外事件中,美国的行为逻辑,透射出其决策究竟凭何依据,也在考验美方对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的诚意。
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后,中美关系呈现出止跌的契机。面对2023年即将到来的经济大衰退,国际社会也希望中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美国利用全球对中美关系的期待与关注,将中国民用无人飞艇事件视为打压遏制中国的机会,执意动用武力,明显反应过度,严重违反国际惯例,也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风险与变数。
一个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的“气球”,戳破了一个认知失准和决策失控的美国。
在现在这个节点,再回溯整个事件,更能看清全貌。
美媒在报道此次事件时,频繁使用了两个词:
“Chinese spy balloon”(“中国间谍气球”),
“High-Altitude Sur veillance Balloon”(“ 高空侦察气球”)。
这是两个词在全球新闻搜索热度中的对比,可以很明显看到,第一个词的热度要 远远高于第二个。
两个词在全球新闻搜索热度中的对比
所谓“中国间谍气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通过大数据梳理我们发现,当地时间2月1日20时23分,一位名叫蔡斯·多克的美国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美国首张关于中国民用无人飞艇的高清图片,并带上了“(fancy) weather balloon”(“花哨的气象气球”)的描述。
但在2月2日17时46分,蔡斯·多克在另一个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同一张图片,这时,他使用的话题词,变成了“chinesespyballoon”(“中国间谍气球”)。
时隔不到24小时,他为什么用了两种说法?
在接受采访时,蔡斯·多克表示,当地媒体的一位图片编辑打电话给他,自称看到了五角大楼的表态——确认这是个“间谍气球”。于是,蔡斯·多克在社交媒体使用了这个话题词。
我们重新查阅了五角大楼发布的相关信息发现,当时,五角大楼用到的,是“High-Altitude Surveillance Balloon”(“高空侦察气球”)。
也就是说,蔡斯·多克和那个给他打电话的人,错借五角大楼之口以讹传讹,“制造”出“中国间谍气球”。
巧的是,2天后,五角大楼发布了一则公告,也改口用了“中国间谍气球”这个以讹传讹的词。
一圈儿下来,美国最终整齐划一地炒作“中国间谍气球”,如此步调一致,整齐得就像设计过的。
发酵的最高峰,是美国媒体报道所谓布林肯计划启程访华的前几个小时。
“中国间谍气球”的推文数量
“间谍”这样的词之所以如此抓媒体眼球,和拜登政府对情报机构的重视分不开 。
2021年,拜登就任美国总统后,到访过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谭主曾 在之前的《美国病毒溯源调查竟靠情报部门?》介绍过这个办公室,它是美国最高情报部门,负责监督17个情报机构和分支机构,其中就包括普通 人熟知的中央情报局(CIA)。
在那里,拜登面对120位情报官员表示,我完全信任情报界,尽管情报不可能百分百准确。
还记得 拜登政府刚就任时,情报机构所做的新冠病毒溯源的报告吗?就连美国专家自己都说,美国情报机构没有病毒溯源能力,但拜登政府还是将这样的“重任”交给他们,拜登政府想让情报机构干什么,可想而知。
这一次,美国使用武力袭击中国民用无人飞艇后,又要将碎片送到情报机构研究。
曾10次陪同美国前总统访华的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告诉谭主, 现在,情报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美国政府对中国看法。白宫每天会接收很多来自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中央情报局对中国的看法一直都是负面的,一直都是煽动说中国将来崛起了,对美国的影响会很大。对于这种做法,可以理解为他们是在要经费。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数百位情报官被调到了中国事务的岗位上。为了经费,为了不被再“调岗”,这些人需要中国这一“敌人”。
这只是美国对华决策情报化趋势的一个切面。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开始酝酿对华战略,外界一直有其是否改弦更张的讨论,直到2022年,拜登政府对华战略框架逐渐形成,到今年,是行动的发力期。此次事件,从一定程度,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对华决策的底色。
这样决策背后的根源,是认知的问题。抱着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对中国的判断自然会出现偏差。
这种认知是怎么形成的?
不久前,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曾前往美国,他专门访问了美国智库——美国官员中,很多都有在智库任职的经历。智库,成为了观察美国决策者认知的重要视角。
吴心伯访问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坐落在华盛顿特区,距离白宫只有1公里。
2018年,这家智库的前主要负责人与其他人合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一个观点——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了。
这篇文章在华盛顿政治圈,释放了一种一旦提到跟中国“接触”和“对话”,就“政治不正确”的氛围,甚至于跟中国交流只能用中性的“沟通”(“communication”)。
吴心伯告诉谭主,文章观点有很多夸大其词的地方,不够客观,但是它迎合了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气氛的变化,所以实际上后来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还是起到了比较显著的作用。
起显著作用的原因很简单——这两位作者,分别是坎贝尔和拉特纳。其中一位,是现任白宫国安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另一位,则是现任国防部印太安全事务助理部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来自这个智库。
从这种氛围的智库走出的美国官员,在认知上,自然会带有偏见。
事实上,最初的氛围,并不是这样的。
吴心伯此次访问美国的契机,是一名叫做莫里斯·格林伯格的美国人埋下的。去年7月份,对中美关系深怀忧虑的格林伯格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这位美国保险界的传奇人物直言不讳:
中美关系的恶化破坏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稳定。每年交换数千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为两国经济带来巨大利益。
以此为基础,我们应该尽我们所能改善中美关系,现在这样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
已经年近百岁的格林伯格,在中美关系的冰点时刻,仍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但现在,这样的人在美国已经非常少了。
不久前,美国前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当前美国政客的群像:
以美国自身利益为代价惩罚中国的政治意愿正在美国国会推波助澜。
就在这几天,美国议员正在炒作《中国贸易关系法案》,要求撤销中国的永久最惠国待遇。但事实上,中国入世后,美国是不折不扣的受益者。
先损己,再损人,正常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认知?
据吴心伯观察,美方对华智库更新换代很快,有很多“新面孔”。他们历史基础薄弱,不了解中国,也缺乏耐心,会有意识地回避,甚至排斥同中方人士的交往。
原因,有两方面:
其一,不同于老一辈,这些年轻的智囊对中国的初始了解不是跟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的建交,没有共同发展的历史记忆,而是上来直接面对了一个日益强大崛起的中国。
其二,年轻一代对于世界的理解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手段。虽然技术手段极大增强了信息的可及性和便利性,但是其失真和片面的风险是无法回避的。
脱离了客观认知,这些智库人士进入美国政府后,阻华、遏华就不可避免陷入不着边际的恶性循环。
在飞艇事件发生后,美国前资深外交官傅立民用一个词对美国政客做了形容——可悲。他告诉谭主,自己希望看到美国政府拥有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在当年所表现出的战略眼光和勇气,但很可惜,他没有看到。在他看来,拜登政府甚至都不敢告诉民众,和中国合作的利害关系。
这也恰恰说明,美国政府的决策,并不代表美国民众的利益,这已经成为美国政治的常态。
此次飞艇事件中,跳脚很高的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就是典型的案例。他在不断抹黑中国的同时似乎忘了,不久前,经过15轮投票,他才当选众议长。这是美国164年都未见的情形。
很多人只看到了两党斗争的激烈,但耗费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时间成本后,选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的?
麦卡锡所在的选区,是美国收入最不平等的地区之一,麦卡锡的官越做越大,但这一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愈发严重。
对比图
美国政客,毫不关心民众的诉求,也不关注中美关系恶化对民众切身利益的损害,一心想着打压遏制中国,不断做出失控的决策。
只是,这种脱离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决策,又能撑多久呢?
美方还称,向40国通报中国民用无人飞艇事件及调查情况。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表示,希望美方基于客观事实向其他国家说明情况。但不用想都知道,美国一定会极尽所能,抹黑中国。
2022年,布林肯跑了不少地方,渲染“中国威胁”,希望拉拢别国围堵中国,他交出了美国外交这样一份成绩单:
布林肯外交民调的“好评率”
可以看出,布林肯在这些国家的好评度没有超过50%的,大多数低于30%。
为了遏制中国,失控的美国不惜将世界其他国家拉下水,与和平发展的大势相逆。
这样的做法,又有多少国家能够认同呢?
就拿芯片行业来说,这是美国打压中国力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前不久,美国还在施压日本、荷兰,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制程芯片制造设备。
然而,就在美国向荷兰施压限制对中国出口的同一时间,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表示,预计今年对中国的出口会保持在去年的相同水平。
大多数国家的做法,还是与美国的臆想背道而驰。正如保尔森在文章中提到的,这些国家非但没有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或切割,反而仍在深化与中国的贸易联系。
外交学院副院长高飞告诉谭主,美国希望在战略经济层面建起“小院高墙”,以实现与中国“有序脱钩”,但在哪些地方要圈“小院”砌“高墙”,在哪些地方稳定下来,在哪些其他的领域逐渐放开,美方的战略还并不清晰。
不清晰,并非不想,而是不能——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没人想承受脱钩的代价。
此前,美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已经让国内企业有诸多怨言。
上个月,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刚刚发表了新的评估:
美国对中国芯片等行业施加严格限制后,可能会伤害本国产业。
美国不惜以人民福祉为代价,也要打压中国。这种疯狂的行径也让部分人感到恐惧,担心中国会被打垮,希望同美国“求和”。
但现实,是什么样的?
国内最先提 到“卡脖子”的,是一家通信企业。这是中国通信行业遭受美国打压后,专利数的变化曲线:
中国通信行业遭受美国打压后,专利数的变化曲线
遭受打压之后,我们在通信行业的专利数量,仍在持续上升。
这样 的情形不仅发生在科技行业,也发生在美国打压中国的其他领域。
距离美方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已经有5年时间,5年过去,中美贸易额不降反增,甚至还屡创新高。
同美国财长耶伦相识多年的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告诉谭主,耶伦是一个相对务实的人,她曾说过对华加征关税对美国不利。老实讲,美国是否取消关税已经是一件小事,因为关税取不取消,对中国的影响也不大,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这几年我们也过去了。
一个个现实,展现了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巨大的发展优势,塑造了更多 同美反华势力斗争的决心与信心。
得人者,先得之于己者也;失人者,先失之于己者也。
美国政客,不仅没有考虑世界的利益,甚至都没有考虑美国民众自己的利益。这些脱离本国民众利益做出来的决策,短视且不可持续。
考虑中美关系,要本着对历史、对世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找到两国发展的正确方向。
只有正确看待对方内外政策和战略意图,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才能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轨道。中美关系,才能造福两国,惠及世界。
否则,一个认知失准、决策失控的美国,只会与世界渐行渐远。
关于 斯诺 的详细资料?
爱德加·斯诺美国记者
爱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舆论的《红星照耀中国》——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抗战期间,斯诺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
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政治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任何甘心承认失败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人们不承认他的权威。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了南京傀儡政府的首脑,人民就唾弃他,他的影响也就消失了。如果蒋介石投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
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
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地下工作总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日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当时,斯诺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
斯诺家中还存放着一些中国人寄存的财物,从私人汽车到游击队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的黄金、珠宝和玉器。有一次,西山的抗日游击队派了一位联络员来找斯诺,请他帮助变卖从日军手中夺回的珠宝、黄金,以解决游击队急需购买枪支弹药的经费,并提出给斯诺高额的回扣。斯诺说:“我一分钱也不要。但是我建议,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他对游击队员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我是为中国着想。”斯诺说,“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
游击队接受了斯诺的建议,释放了那几个意大利修道士,斯诺也找到了肯帮忙的人帮助游击队把珠宝、黄金变卖了出去。
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斯诺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斯诺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
当时,西方各国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的人士还没有敢公然侵犯。斯诺说:“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总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
“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斯诺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
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
令人惊奇的是,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死于癌症。
斯诺生前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美国抚养和培育了我,我愿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渗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几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同我相识的善良的人们。
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末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稿)
埃里克-斯诺(Snow ,Eric)
NBA球员
个人简介
为自己的每次助攻和抢断捐赠10美元,赛季总计16060美元,全部赠予慈善团体
最喜欢的NBA城市是克利弗兰,因为离他的家乡很近
高中的成绩基点是3.7;
喜欢打保龄球和玩电脑游戏
过往赛季平均
每场比赛篮板
赛季 球队 上场 首发 时间 投篮% 3分% 罚球% 进攻 防守 总数 助攻 抢断 盖帽 失误 犯规 得分
95-96 超音速 43 1 9.0 .420 .200 .592 .20 .80 1.00 1.7 .65 .00 .88 1.20 2.7
96-97 超音速 67 0 11.6 .451 .267 .712 .30 .80 1.00 2.4 .55 .04 .72 1.40 3.0
97-98 超音速 17 0 4.4 .435 .000 .500 .00 .20 .20 .8 .00 .06 .71 .90 1.5
97-98 76人 47 0 18.0 .429 .125 .721 .40 1.20 1.60 3.5 1.28 .09 1.09 2.10 3.9
97-98 -- 64 0 14.3 .429 .118 .690 .30 1.00 1.30 2.8 .94 .08 .98 1.80 3.3
98-99 76人 48 48 35.8 .428 .238 .733 .50 2.90 3.40 6.3 2.08 .02 2.31 3.10 8.6
99-00 76人 82 80 35.0 .430 .244 .712 .50 2.70 3.20 7.6 1.71 .10 1.98 3.00 7.9
00-01 76人 50 50 34.8 .418 .263 .792 .50 2.80 3.30 7.4 1.54 .14 2.48 2.50 9.8
01-02 76人 61 61 36.5 .442 .111 .806 .50 3.00 3.50 6.6 1.56 .15 2.26 2.70 12.1
02-03 76人 82 82 37.9 .452 .219 .858 .90 2.80 3.70 6.6 1.62 .13 2.37 2.90 12.9
03-04 76人 82 82 36.2 .413 .111 .797 .80 2.70 3.40 6.9 1.18 .07 2.28 2.60 10.3
04-05骑士81 15 22.8 .382 .289 .738 .5 1.5 1.9 3.9 .83 .20 1.10 2.30 4.0
职业生涯 660 419 28.1 .429 .217 .780 .5 2.1 2.6 5.3 1.26 .10 1.75 2.40 7.6
季后赛 71 38 25.6 .408 .217 .804 .6 2.2 2.8 4.3 .97 .06 1.77 2.40 7.8
3约翰·斯诺,新任美国财政部长
年龄:63岁,1939年出生于俄亥俄州托莱多
教育:1962年获托莱多大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7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学位
经历:1965-1967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1972-1975交通部助理法律顾问
1973-1974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法学教授
1974-1975交通部负责政策、计划和国际事务的副助理部长
1975-1976交通部负责政府事务的助理部长
1976-1977交通部副部长
1976-1985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委员
1985至今美国切西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1年兼任董事长
一巨星代表一国家:印度是阿米尔,日本木村拓哉,你猜中国是谁?
一个巨星代表一个国家,印度代表是巨星阿米尔汗,日本代表是巨星木村拓哉,而中国代表是巨星,李小龙。
这些巨星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极其高,享誉世界,之所以称他们为国家代表,就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和本人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提到中国的李小龙最著名的莫过于他的中国功夫,那是世界熟知的功夫明星。李小龙不是像一些其他的功夫明星仅仅有花拳绣腿,他是有真正的中国功夫。
(一)“印度国宝”阿米尔汗阿米尔汗是印度著名演员、制片人,在国际影视界的知名度超高,被誉为“印度良心”。
阿米尔汗8岁出演第一部电影《Yaadon Ki Baraat》,从1988年到2018年,先后出演了达三十几部影视作品。
其中,1989年阿米尔出演的文艺片《灰飞烟灭》获得国家电影奖评委会最佳男主角奖;1996年阿米尔汗出演电影《印度拉贾》,这部电影使他提名七次后首度获得Filmfare最佳男演员奖;
2009年阿米尔汗凭借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刷新了宝莱坞电影在印度国内的票房纪录;2016年阿米尔汗主演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再次刷新了印度电影票房纪录,这部电影也被著名导演冯小刚强烈推荐,大声赞叹。
阿米尔汗的作品非常受欢迎,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题材好,质量高,更在于他的作品能够引起人的巨大共鸣。众所周知电影并不仅仅是观看画面,看别人讲故事,更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共鸣”,是一部电影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评判点。
阿米尔汗的电影有一大特色就是带有社会讽刺意味,而且这种讽刺表现出来的手法非常精妙,有种鲁迅先生文章的感觉,在另辟蹊径的同时又让人觉得感同身受,这种讽刺是避无可避的,既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也反映了社会的弱点。但是阿米尔汗并不是单纯的讽刺,实质上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反映与关心。
阿米尔汗被称为印度“国宝”,中国著名导演制片人陈道明这样评价阿米尔汗:“在阿米尔汗面前,中国每个演员都可以说是自惭不如,既没有人家的能力,也没有人家的智慧。”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阿米尔汗是实至名归。能成也世界巨星靠的绝不仅仅偶然,阿尔米汗的天赋和努力是他成功的关键。
(二)“日本全民男神”木村拓哉木村拓哉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不但在国际影视界粉丝众多,在日本娱乐圈更是碾压级别的影响力。木村拓哉火的时候可以说是带动了整个亚洲的时尚,那段时间大街小巷商店广场都是他的海报和代言。
只要是木村拓哉参演的电影票房就没有跌下过前三,甚至因为木村拓哉在电影《HERO》中饰演检察官而使得日本的检察官员从业率大大增长。
能从娱乐行业延展到社会就业行业,这样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木村拓哉就像电影里的传奇映照到现实世界一样,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为之疯狂。
木村拓哉19岁已经组合出道,因参演电影《是谁偷走我的心》开始走红;
后主演著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伊豆的舞女》,名气大增;1993年,木村拓哉凭借著名电视剧《爱情白皮书》获得TV Guide和TV Life的最佳男配角;
1996年主演电视剧《悠长假期》,带来了“月九不出门”的影视盛势。2000年木村拓哉凭借著名影视剧《美丽人生》第四次获得日剧学院赏最佳男主角。
除此之外,木村拓哉参演的影视作品包括《冰上恋人》《2046》《武士的一分》《月之恋人》等等都有着极高的收视率,广受欢迎。木村拓哉是日本的传奇,他不但演艺领域声名赫赫,在配音领域也有自己的一番成绩,还出版过几部自己写的作品。
2000年木村拓哉和日本著名女星工藤静香结婚,这个消息一传出来日本立刻“炸了”。木村拓哉作为日本的代表享誉世界。
(三)“中国功夫巨星”李小龙李小龙从小就学习中国功夫,7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太极拳。李小龙的师父是著名的功夫大师叶问,李小龙跟随叶问学习咏春拳,每天都投入忘我的功夫练习。
李小龙最擅长的武器当属双节棍了,他耍双节棍的水平出神入化,这项技能称为他的专属特长,也成了他的代表。为了宣扬中国功夫,李小龙还特地开设武馆,闻名而来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李小龙让中国功夫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记得看过一部关于李小龙的纪录片,李小龙练功夫练得偏体鳞伤,每天巨大的运动量,数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得练功夫。
《细路祥》是李小龙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李小龙饰演一个性格复杂的孤儿,广获好评,李小龙由此名气大涨。此后李小龙专注于电影行业,先后拍摄《人海孤鸿》《欢》《唐山大兄》《猛龙过江》等电影。其中,《猛龙过江》打破了亚洲电影票房纪录,《龙争虎斗》全球总票房达2.3亿美元。
“我的明确目标是,成为全美国最高薪酬的超级东方巨星。从1970年开始,我将会赢得世界性声誉。到1980年,我将会拥有1500万美元的财富,那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将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李小龙对于自我理想的阐释,李小龙也确实拿到了很大的成就,可惜天妒英才,李小龙32岁便英年早逝。
李小龙不仅在功夫上天赋异禀,在电影上也大有可为。李小龙对于中国电影界的意义是巨大的,他的电影打破了以往功夫动作片的虚假以及香港明星气质的萎靡,独创了华人进军好莱坞的先河,让西方人剖释和学习中国功夫,让动作片成为香港电影的支流片种之一。
香港的动作片一直是特别受欢迎的,之后的成龙、李连杰等等都是罪名的功夫影星,这都得益于李小龙对于功夫电影的打磨和发掘。在好莱坞硬汉排名中,第一是施瓦辛格,第二是史泰龙,第三就是李小龙。
这三位世界巨星都代表着本国的影视影响力,作为那个时代的影视巨人,无论是阿米尔汗,木村拓哉和李小龙都有属于自己的传说,
他们的传说是各自国家的,也是世界的。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他们对于电影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这三位巨星在国际上的各个国家都有着影迷和粉丝,尽管到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当初那样火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将他们当作信仰,重温经典。
美国历史上发动过多少次「生物战争」?
在世界各国的历史长河中,美国想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国家,也是非常年轻的,自从1783年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美国历史仅仅只有200多年。
但在200多年里,美国参与的战争和军事行动已经超过200次,粗略计算,每1年几乎都有1场战争。而这些战争中就存在生物战,这比真刀真枪的战争还可怕,具体美国发动过多少次生物战争,恐怕只有美国自己知道,外人已经无法完全进行统计。
而就在近日,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引发国际广泛关注,据消息,美驻乌使馆已紧急删除涉及实验室的有关信息。
3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表示,据美方公布的数据,美国在乌克兰有26个生物实验室和其他设施。而且,所有的研究活动都由美方主导。未经美方许可,任何信息都不得公开。美国国防部以“合作减少生物安全风险”“加强全球公共卫生”等名义,在全球30个国家控制了336个生物实验室。
目前世界上已被承认的两场真实发生过的生物战分别是:日本对华细菌战、美国对越南使用橙剂(美国陶氏化学生产)。
下面整理一些公开资料中的一些美国发动过的生物战争。
第一个和大家说的就是美国人对自己人进行生物战试验
1950年9月20日,美国陆军要执行一项机密任务,8天时间实施了“6次实验性战争攻击”,在旧金山上空投放了4次空枯草芽孢杆菌、2次黏质沙雷菌,每次喷射大约30分钟,对自己人都这么狠,试问还有谁?只有魔鬼才能干出这种事吧。
实际上,美国不仅在本土搞投毒试验,还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城市都进行过投毒试验,简直就是犯罪。
第二个就是朝鲜战争
这场战争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美国介入后所进行的生物战,1952年1月20日,美军飞机飞到朝鲜北部伊州上空盘旋了几下,扔下一些东西然后飞走了,掉下来很多纸筒,里面有跳蚤、蜘蛛、苍蝇、蟋蟀、虱子等,而且不是当时的季节该出现的昆虫。
当时就有13名志愿军患上了鼠疫,44人患上脑炎、脑膜炎,43人染上其他疾病,其中36人不幸病亡,第67军军长李湘不幸染病身亡。
而就在同年3月,美军入侵东北,洒下炭疽杆菌病毒,接着在2个月里,东北陆陆续续出现呼吸道炭疽、出血性炭疽脑膜炎的病例,在5例死亡病例中,当时根本查不出什么原因,后来美国专家看过详细报告,才得出是吸入性炭疽造成的死亡。
志愿军对抓到的19名美空军俘虏挨个审讯,才知道是美国来中国境内进行投毒,美国还矢口否认。
第三个是越南战争
当时越南分为北越和南越,美国被北越打的很惨,而美国希望战争可以赶紧结束,这样南越能更快获得政权,对他们也更有利。于是他们做了另外一个决定,投放化学武器——橙剂,就是为了找出“胡志明小道”而投入的武器。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种武器到底有多大威力,原子弹大家应该都知道,这种武器的威力不亚于原子弹。
橙剂是非常可怕的化学武器,是落叶剂的一种,毒性强。也叫“落叶剂”,是让植物树叶脱落的一种试剂,不仅能作用于植物,还对人有一定的影响。
当时美国对北越地区撒下大量“橙剂”,想要摧毁他们的作战地点,没多久,树木的叶子全都掉光了。多余的橙剂也到了土里,进入农田,随着食物链,最后进入越南人的身体。
越战后,美国留给越南的,是一批又一批具有生理缺陷的孩子,而被治愈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真的是惨无人道。
第四个是古巴生物战
1981年中情局在美军的协助下,悄悄地飞到古巴上空,秘密发动了一场生物战,释放了一种叫登革热的病毒,最后造成27.3万古巴人感染,有158人死亡(101名是儿童)。
美国政府对此事后来还矢口否认,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解释道是驻扎在安哥拉或非洲地区的军队,返回古巴造成的。
后来查清了真相,1981年古巴疫情就是中情局投毒造成的,因为中情局经常给尼加拉瓜组织运送物资,帮助这个非法组织做着非法活动。
由于很多资料无法考证,比如美国在格鲁吉亚高加索地区、埃及的昆虫生化战等,无法进行详细介绍。美国丰富的生物战理论研究和试验,是美国黑历史中积累下来的,这次还借着疫情给中国抹黑,我国外交部也做出有力回应,病毒起源属于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就要由科学研究的结果去解释。美国生物战的黑历史远远不止这些,奉劝美国还是好好自我反省吧。
相关推荐:
美发言人被记者质问:美国如果没监视,怎么知道中国正在“监视”其他国家?
声明:《美发言人被记者质问:美国如果没监视,怎么知道中国正在“监视”其他国家?》一文由排行榜大全(网友上传 )网友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对文章有异议,可在反馈入口提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