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后,像屈原这样遭到朝廷贬谪,从政治家跌落到民间的罪臣”,想有尊严地活着,自由地思考,恐怕不大可能。但是,屈原却做到了这一点,在流放十八年的日子里,他延续了一个贵族的生活姿态,保持着贵族的尊严,自由地思考与写作。史料记载,屈原于公元前296年来到溆浦,公元前280年离开溆浦,在溆浦整整生活了十六年,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各种揭谜之作众说纷纭,最重要的应该是那里有自治城邦”。
端午节在古代竟是“鬼节”,屈原为什么选如此“大凶之
据国内专家考证,屈原在世时,农历五月初五就是楚国南方的凶日和鬼节。屈原为什么选择农历五月初五“鬼节”凶日投怀沙自沉汨罗江?到现在为止,这都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之谜。
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字灵均,汉族人,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但他为何选择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一直成为千年谜团。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离开楚国郢都之后,渡长江、过洞庭、溯沅水,不远千里来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历代研究者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许多猜测,有“流放”、“放逐”、“组织抗秦救国”、“寻先祖之踪”等几种观点。但在《屈原列传·渔父》中:“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由此可见,屈原自己也承认他是被流放于溆浦之地的。
溆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岭峻,中部是一开阔的平地。从考古出土的文物上证实,这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个民族众多、文化发达、战事频繁的战略要地。屈原在此地生活了十多年,而“溆浦”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一路跋涉,历时经年,才到达溆浦。溆浦这个地方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民众,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
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国内专家考证,屈原在世时,农历五月是楚国南方的凶月,而五月初五又是凶日和鬼节。屈原为什么会选择在一个“鬼”节凶日来投江自沉呢?
据相关人士说明: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思想;在《离骚》中也两次说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贤臣,因谏不成而投水自尽)那样投水而死。此后在《思美人》、《悲回风》中同样多次提到“彭咸”。可见屈原是“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并经过一番精心安排才决定投江的”。
楚国灭亡,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秦国,屈原本人自然有为楚怀王不听劝谏的亡国之痛而惋惜,所以决心以死殉国。屈原本是个浪漫气质十分浓厚的诗人,对自己出生日子和时辰的吉祥及其含义十分看重,并写进《离骚》中向世人炫耀,他是太阳神的后裔、日月之子、得天地正气的人。“舜帝是楚人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同样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
屈原在溆浦创作《涉江》时,就想象自己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瑶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既然活着的时候不能去瞻仰,也没有办法去劝谏昏庸的楚怀王拯救楚国,眼看楚国被秦国灭亡,所以就只有一个办法能够得以实现抚平亡国之痛和瞻仰舜帝的愿望。因此,屈原有意在南方的“鬼节”、舜帝的祭日及太阳开始升起的这一日——五月初五投水自尽,以便与冉冉上升的太阳融为一体,与心仪已久的先帝尧、舜以及彭咸等忠臣相聚一堂,昭示报国忠心,去完成在人间无法实现的“美政”和“德政”。
如今,我国已经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并有各种风俗习惯,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既作为纪念屈原,又作为恶月恶日的驱避日。认为五月为“恶月”,瘟疮灾疫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故在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锁,饮雄黄酒,以避邪祛毒,父母都在端阳节这天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端午。
屈原为什么要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后被楚顷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屈原列传》《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由此说明,屈原自己也承认是流放于溆浦。
溆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岭峻,中部是一开阔的平地。考古出土文物证实,这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个民族众多,文化发达,战事频繁的战略要地。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0多年,“溆浦”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虽然一路跋涉,历时经年,才到达溆浦。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生活地方,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群众,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陈书良介绍,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6年,创作了除《怀沙》之外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溆浦是楚辞之源,是屈原文化的摇篮。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秦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选择农历五月五日,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国内专家考证,屈原在世时,农历五月是楚国南方的凶月,五月初五是凶日和鬼节。屈原为什么选择一个“鬼”节凶日来投江自沉?溆浦屈原学会副会长舒新宇认为,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思想;在《离骚》中也两次说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贤臣,因谏不成而投水自尽)那样投水而死。此后在《思美人》、《悲回风》中同样多次提到“彭咸”。可见屈原是“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当然会有一番精心安排。”,楚国破了,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秦国,自己自然有为楚怀王不听劝谏的亡国之痛,决心以死殉国。
屈原选择五月初五“鬼节”凶日投江之谜
“鬼节”凶日投江之谜 杨国选 屈原像 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被秦国扣留后,客死秦国。公元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屈原对顷襄王和子兰颇有怨愤之辞,子兰闻之大怒,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溆浦。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五月五日,楚郢都被秦攻破,屈原作《忆往日》,怀沙自沉汨罗江。屈原为什么选择农历五月初五“鬼节”凶日投江?也许这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之谜。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屈原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楚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汉北。后被楚顷襄王再次逐出郢都,流落到现在的怀化市溆浦县。《屈原列传》《渔父》:“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由此说明,屈原自己也承认是流放于溆浦。 溆浦是沅水中上游地域最大的河谷盆地,四周山高岭峻,中部是一开阔的平地。考古出土文物证实,这里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是个民族众多,文化发达,战事频繁的战略要地。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0多年,“溆浦”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涉江》一诗中的“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屈原虽然一路跋涉,历时经年,才到达溆浦。溆浦是屈原一生中至关重要的生活地方,使他从殿堂走向了民间,接触了群众,并从民众中吸取了丰富的文学营养,创造了楚辞。湖南省屈原学会会长陈书良介绍,屈原在溆浦生活了16年,创作了除《怀沙》之外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溆浦是楚辞之源,是屈原文化的摇篮。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秦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选择农历五月五日,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祭日。国内专家考证,屈原在世时,农历五月是楚国南方的凶月,五月初五是凶日和鬼节。屈原为什么选择一个“鬼”节凶日来投江自沉?溆浦屈原学会副会长舒新宇认为,屈原早在溆浦就已萌生了“忽乎吾将远行”的离世思想;在《离骚》中也两次说到要像彭咸(原殷朝贤臣,因谏不成而投水自尽)那样投水而死。此后在《思美人》、《悲回风》中同样多次提到“彭咸”。可见屈原是“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当然会有一番精心安排。”,楚国破了,楚怀王被秦国扣留,客死秦国,自己自然有为楚怀王不听劝谏的亡国之痛,决心以死殉国。 屈原本是个浪漫气质十分浓厚的诗人,对自己出生日子和时辰的吉祥及其含义十分看重,并写进《离骚》中向世人炫耀,他是太阳神的后裔、日月之子、得天地正气的人。“舜帝是楚人的太阳之神和光明之神,并且楚人同样是在五月五日祭拜舜帝。”屈原在溆浦创作《涉江》时,就想象自己跟随舜帝畅游昆仑瑶圃,“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既然活着时没法去瞻仰,也没有办法去劝谏昏庸的楚怀王拯救楚国,眼看楚国被秦国灭亡,就只有一个办法实现亡国之痛和瞻仰舜帝的愿望。所以,屈原有意在南方的“鬼节”,舜帝的祭日及太阳开始升起的这一日投水,以便随同冉冉上升的太阳融为一体,与心仪已久的先帝尧、舜以及彭咸等忠臣相聚一堂,昭示报国忠心,去完成在人间无法实现的“美政”和“德政”。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法定放假一天。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既作为纪念屈原,又作为恶月恶日驱避日。认为五月为“恶月” ,瘟疮灾疫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故在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以避邪趋毒,父母都在端阳节这天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端午。 新浪文化博客收录的部分文章· 世界唯一文盲副总理陈永贵未曾公开的照片(组图)临终前的烛影斧声—斯大林死亡之谜(组图)· 毛岸英为何不安葬国内和未曾公开照片 尘封一个多世纪的女王亲笔信披露惊天秘密 · “文革反潮流”小学生黄帅的悲喜人生 毛新宇到浙江江山寻根问祖[组图]· 中国文化之谜 历史上有没有“八仙”其人? 张玉凤:毛泽东也要让三分· 毛泽东在庐山与贺子珍欲“破镜重圆” 当年毛泽东身边叱诧风云的王海容· 绝对权力下 举报人何以安身立命? 中国官位值多少钱? 彭德怀元帅之死· “带病提拔”贪官愈演愈烈的症结在哪里? 宋庆龄为何不与孙中山合葬?· 陈良宇彻底倒了,谁来监督至高无上的“一把手”? 毛泽东临终前留给李敏的终身难解之谜· 中国文化之谜历史上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 文革风云人物谱“文革红人”毛泽东的侄儿毛远新今昔
永垂不朽的屈原最该感谢谁?
每当提及屈原,这位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士大夫,人们大多将他视为“爱国主义”模范人物,而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贵族精神。秦朝之后,像屈原这样遭到朝廷贬谪,从政治家跌落到民间的“罪臣”,想有尊严地活着,自由思考,恐怕是不大可能。但是,屈原却做到了这一点,在流放十八年的日子里,他延续了一个贵族的生活姿态,保持着贵族的尊严,自由思考与写作。
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史料显示,屈原是个非常讲究穿戴的贵族大夫,“鹅冠博带、长剑美玉”,高贵得近乎任性。但是这样的高级穿戴,需要财力的保证。当流放的日子来临时,如何保存这份高贵呢?
屈原过了十八年“没工资的日子”,人们往往探寻的是他精神上的痛苦,而忽略了他物质生活的难题。在物质生活上,屈原也确实面临考验。但终究没有沦入后来华夏被贬“诗人士大夫”李白杜甫那般、近乎乞讨的凄惨境地。
首先,屈原所谓流放,只是被逐出京城,至于到什么地方,屈原有决定权。
其次,屈原选择的地方,不仅山高皇帝远,而且自成一景。
史料记载,屈原于公元前296年来到溆浦,公元前280年离开溆浦,在溆浦整整生活了16年,并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屈原为什么选择溆浦作为流放的栖身之地?各种揭谜之作众说纷纭,但我以为最重要的,应该是那里有“自治城邦”。
溆浦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古时那里民风淳厚,民性英勇。虽然他们也是楚国人,但是相对自治,不太受楚国中央 *** 约束。
义气仁厚的溆浦人接纳了落魄的屈原大夫,使流放的贵族在这里暂时“安生”。溆浦县志记载,相传屈原在这里生了病,得到一个老人无偿地治疗、看护,才得以顺利康复。
生活暂时稳定之后,屈原写下了《涉江》等千古绝唱。可见,“自治城邦”不仅解决了诗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免费医疗问题,对诗人的自由思考是何等重要。
屈原的这般经历,不禁令我联想起14世纪欧洲 “文艺复兴”先驱但丁。
作为启蒙大众的思想家,但丁也遭到过统治者佛罗伦萨教皇的迫害而被放逐。但他在流放途中,“不愁没有面包吃”。
那么,到底是谁,敢冒大不韪,为被教皇污为“巫师”的但丁提供“面包”?
这得感谢城邦民主的好处,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被放逐时,但丁往返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记载他还去过法国巴黎。那里的人们可以不买教皇的账,他们也没有被教皇的恐吓吓倒,所以间或有对但丁这个“巫师”的同情和接济。
虽然流亡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毕竟还是有人不断为但丁提供面包,他的名作《神曲》也得以在“不愁面包”中出笼。《神曲》对教皇揶揄嘲笑,对自己所爱的人尽情歌颂。
文艺复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下来,并形成了“阳光效应”。正因为西方伟大的自由城邦制,所以才造就了永垂不朽的但丁,以及伟大的“人时代”降临。
远古时代的华夏屈原,与中古时期的意大利但丁异曲同工。他们的贵族精神并未因为受到统治者迫害而泯灭。他们在对统治者发出不满的同时,也应该感谢那样的时代,正是那样一个保留自治城邦的时代背景,使他们的贵族精神成为不朽之历史诗篇。
屈原投江的具体原因,以及当时的政治背景。越详细越好!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逝于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楚国没戏了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窈窈,孔静幽墨。冤结纡轸兮,离愍之长鞠;抚情效志兮,俯诎以自抑。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易初本由兮,君子所鄙。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内直质重兮,大人所盛。巧匠不斫兮,孰察其揆正?玄文幽处兮,蒙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皇在笯兮,鸡雉翔舞。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夫党人之鄙妒兮,羌不知吾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怀瑾握瑜兮,穷不得余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诽骏疑桀兮,固庸态也。文质疏内兮,众不知吾之异采;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重华不可牾兮,孰知余之从容!古固有不并兮,岂知其故也?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离闵而不迁兮,原志之有象。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含忧虞哀兮,限之以大故。
溆浦县的风俗文化
溆浦龙灯是春节的一大景观,溆浦龙灯用竹织成骨架,全身白纸裱糊,内燃白烛,相传起源于唐朝,是中国龙灯的原形,溆浦人仍然保留这种非常原始的龙灯。龙灯的表演非常热闹,一伙龙灯有牌灯、故事灯、蚌壳灯、船灯、车马灯等相配合,有非常粗野的艄公艄婆,涎水宝等人相伴,其后是狮子和阳戏班表演。
溆浦是屈原流放地,龙舟竞渡在此较为发达,溆浦龙舟竞渡他大河(沅水)和小河(溆水)。大河龙舟结集点在江口镇;小河在溆浦县城。大河龙舟是专供龙舟竞渡的船,船可载六十余人,竞渡时,原始粗犷,有很强的争斗性,而且有专供龙船停放的龙船亭,曾多次参加岳阳龙舟表演赛。小河龙舟、船小灵活,竞渡前需到溆水南岸屈原庙中紫祀,然后政水,竞渡时两岸人声鼎沸,场面壮观,凯旋者,要杀猪宰牛庆祝。《湖南通志》:“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故溆浦是龙舟的发祥地。
<涉江>中屈原流放地有何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写
我自幼就喜欢这奇伟的服饰啊,年纪老了爱好仍然没有减退。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帽。身上披挂着珍珠佩戴着美玉。世道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却高视阔步,置之不理。坐上驾着青龙两边配有白龙的车子,我要同重华一道去游仙宫。登上昆仑山啊吃那玉的精英,我要与天地啊同寿,我要和日月啊同样光明。可悲啊,楚国没人了解我,明早我就要渡过长江和湘水了。 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让我的马慢慢地走上山岗,让我的车来到方林。坐着船沿着沅水向上游前进啊!船夫们一齐摇桨划船。船缓慢地不肯行进啊,老是停留在回旋的水流里。 清早我从枉渚起程啊,晚上才歇宿在辰阳。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遥远的地方,又有什么妨害? 进入溆浦我又迟疑起来啊,心里迷惑着不知我该去何处。树林幽深而阴暗啊,这是猴子居住的地方。山岭高大遮住了太阳啊,山下阴沉沉的并且多雨。雪花纷纷飘落一望无际啊,浓云密布好像压着屋檐。可叹我的生活毫无愉快啊,寂寞孤独地住在山里。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 接舆剪去头发啊,桑扈裸体走路。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伍子胥遭到灾祸啊,比干被剁成肉泥。与前世相比都是这样啊,我又何必埋怨当今的人呢!我要遵守正道毫不犹豫啊,当然难免终身处在黑暗之中。 尾声:鸾鸟、凤凰,一天天远去啊;燕雀、乌鹊在厅堂和庭院里做窝啊。露申、辛夷,死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啊;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却不能接近啊。黑夜白昼变了位置,我生得不是时候啊。我满怀着忠信而不得志,只好飘然远行了。
编辑本段解析 :
关于《涉江》篇的题旨,王逸《楚辞章句》说:“此章言己佩服殊异,抗志高远,国无人知之者,徘徊江之上,叹小人在位,而君子遇害也。”汪瑗《楚辞集解》说:“此篇言己行义之高洁,哀浊世而莫我知也。欲将渡湘沅,入林之密,入山之深,宁甘愁苦以终身,而终不能变心以从俗,故以‘涉江’名之,盖谓将涉江而远去耳。”这两种意见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以后学人对此文主题的解释大多与之相同。关于本篇的写作时间,则有许多分歧,大概有以下四种意见: 一说是作于楚怀王时期,这种意见以汪瑗为代表,汪瑷《楚辞集解》认为本篇“末又援引古人以自慰,其词和,其气平,其文简而洁,无一语及壅君谗人之怨恨,其作于遭谗人之始,未放之先欤!与《惜诵》相表里,皆一时之作”。 第二种说法是作于楚顷襄王初年,如林云铭《楚辞灯》说作于顷襄王二年(前297)。戴震《屈原赋注》也说:“至此重遭谗谤,济江而南,往斥逐之所。盖顷襄王复迁之江南时也。” 第三种意见认为作于被放逐期间,时约顷襄王九年左右,如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涉江》、《哀郢》,皆顷襄时放于江南所作,然《哀郢》发郢而至陵阳,皆自西往东。《涉江》从鄂渚入溆浦,乃自东北往西南,当在既放陵阳之后”,又说:“顷襄即位,自郢放陵阳。……居陵阳九年,作《哀郢》,已而自陵阳入辰溆,作《涉江》。” 第四种意见认为是临死前的作品,如郭沫若《屈原研究》认为,顷襄王二十一年白起破郢后,屈原被赶到江南,“接连着做了《涉江》、《怀沙》、《惜往日》诸篇,终于自沉了”。以上诸说中,汪瑗作于怀王时代说不可取,因其词实际上并不平和,其作于放逐后之情景甚为明显。在作于顷襄王时代之说中,蒋骥说较为可取,因从整篇文章的思想来看,此时的屈原对楚王已完全失望,与《离骚》等中年之作不同,虽具体年代有待商榷,但大致可定为是流放江南多年之后,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全篇一般分为五段。 从开头至“旦余济乎江湘”为第一段,述说自己高尚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阐明这次涉江远走的基本原因,“奇服”、“长铗”、“切云”之“冠”、“明月”、“宝璐”等都用以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 与才能,蒋骥说:“与世殊异之服,喻志行之不群也。”自流放以来,屈原的年龄一天天大起来,身体也一天天衰老下去,可他为楚国的进步的努力绝没有放弃过,朱熹说:“登昆仑,言所致之高;食玉英,言所养之洁。”(《楚辞集注》)他坚持改革,希望楚国强盛的想法始终没有减弱,决不因为遭受打击,遇到流放而灰心。但他心中感到莫名的孤独。“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哀南夷之莫吾知兮”,自己的高行洁志却不为世人所理解,这真使人太伤感了。因此,决定渡江而去。 第一段:自我形象:奇服——长铗陆离、切云崔嵬、被明月、佩宝璐 现 实:世溷浊、莫余知、高驰不顾 高驰的坐骑、同伴及地点:驾青虬、骖白螭、与重华、登昆仑 名 句: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涉江的原因:哀……济乎江湘 从“乘鄂渚而反顾兮”至“虽僻远之何伤”为第二段,叙述一路走来,途中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慨。“乘鄂渚”四句,言自己登上今湖北武昌西面的鄂渚,不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途,又放马在山皋上小跑,直到方林(亦在今长江北岸)才把车子停住。“乘舲船”四句言自己沿沅江上溯行舟,船在逆水与漩涡中艰难行进,尽管船工齐心协力,用桨击水,但船却停滞不动,很难前进,此情此景不是正如诗人自己的处境吗?“朝发枉陼”四句,接写自己的行程,早上从枉陼出发,晚上到了辰阳,足有一日行程,行程愈西,作者思想愈加坚定。他坚信自己的志向是正确的,是忠诚的,是无私的。同时,坚信无论如何的艰难困苦,自己都不感到悲伤。 第二段:途中的行状:乘鄂渚……步……邸……乘……上沅………船容与……淹回水……朝发…… 夕宿……苟……虽…… 从“入溆浦余儃徊兮”至“固将愁苦而终穷”为第三段,写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入淑浦”四句言已进入溆浦。溆浦在辰阳的万山之中。这里深林杳冥,榛莽丛生,是猿狖所居,而不是人所宜去的地方。“山峻高”四句写深山之中,云气弥漫,天地相连,更进一步描绘沅西之地山高林深,极少人烟的景象。这是对流放地的环境的形容夸张,也是对自己所处政治环境的隐喻,为下文四句作好铺垫。“哀吾生之无乐兮”四句言自己在这样的政治环境和生活环境当中,是无乐可言了。然而就是这样,也绝不改变自己原先的政治理想与生活习惯,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妥协变节。 第三段:流放地的景色与心情(情景交融):入溆浦…迷…森林…山峻高…下幽晦…霰雪……云… 从“接舆髡首兮”至“固将重昏而终身”是第四段,从自己本身经历联系历史上的一些忠诚义士的遭遇,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即《论语》所说的“楚狂接舆”,与孔子同时。《论语·微子》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战国策·秦三》说:“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髡首,剃发,是古时一种刑罚,接舆被发佯狂,是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表示。桑扈,也是古隐士,即《论语》所说的子桑伯子,《庄子》所说的子桑户。《孔子家语》说他“不衣冠而处”,也是一种玩世不恭,不与统治者合作的行为。伍子即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贤臣,吴王夫差听信伯嚭(pǐ)的谗言,逼迫伍员自杀。比干,殷纣王的叔伯父(一说是纣王的庶兄)。传说纣王淫乱,不理朝政,比干强谏,被纣王剖心而死。诗中“菹醢”二字极云其被刑之残酷(寒砧:大概作者将比干与梅伯所受之刑混淆了)。“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结果为时代所遗弃;伍员、比干是想拯救国家改变现实的,但又不免杀身之祸,所以结论是“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与前世而皆然兮”四句说自己知道,所有贤士均是如此,我又何怨于今天之人!表明自己仍将正道直行,毫不犹豫,而这样势必遭遇重重黑暗,必须准备在黑暗中奋斗终身。 第四段:抨击黑暗表心志:哀……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桑扈…… 忠……贤……伍子……比干……前世……何怨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乱曰”以下为第五段。批判楚国政治黑暗,邪佞之人执掌权柄,而贤能之人却遭到迫害。“鸾鸟凤皇”四句,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凤凰是古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喻贤士。“燕雀乌鹊”用以比喻小人。“露申辛夷”四句言露申辛夷等香草香木竟死于丛林之中,“腥臊”比喻奸邪之人陆续进用,而忠诚义士却被拒之门外。“阴阳易位”四句更点出了社会上阴阳变更位置的情况,事物的是非一切都颠倒了,他竟不得其时。不言而喻,他一方面胸怀坚定的信念,另一方面又感到失意旁徨。既然龌龊的环境难以久留,他将要离开这里远去。 第五段:尾声:美禽………恶鸟…………芳香………腥臊……阴阳易位………怀信……忽乎…… 本篇是屈原晚年之作,写作时间当在《哀郢》之后,这首诗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有一大段记行文字。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说:“此章言自陵阳渡江而入洞庭,过枉陼、辰阳入溆浦而上焉,盖纪其行也。发轫为济江,故题曰《涉江》也,……文义皆极明白,路径尤为明晰。”这段文字描绘了沅水流域的景物,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首卓越的纪行诗歌,对后世同类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影响。诗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在诗歌的第二段,通过行程、景物、季节、气候的描写和诗人心灵思想的抒发,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饱经沧桑,孤立无助,登上鄂渚回顾走过的道路的老年诗人的形象,又仿佛看到了一叶扁舟在急流漩涡中艰难前进,舟中的逐臣的心绪正与这小船的遭遇一样,有着抒发不完的千丝万缕的感情。而诗歌第三段进入溆浦之后的深山老林的描写,衬托出了诗人寂寞、悲愤的心情,也令读者不禁扼腕叹绝。本篇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也十分纯熟。诗歌一开始,诗人便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好奇服、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来表现自己的志行,以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来象征自己高远的志向。最后一段,又以鸾鸟、凤凰、香草来象征正直、高洁;以燕雀、乌鹊来比喻邪恶势力,腥臊比喻秽政,充分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当前社会的深切感受。 字句理解: • 字词活用 冠、光、巢、董道(名用动) 齐、远(形用动) 步、邸、骖(动使动) 哀(为动) 忠、贤(形作名) 旦、日(名作状) 句式特点 •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定语后置) •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哀南夷之莫吾知兮(宾语前置) • 忠不必用兮 贤不必以 比干菹醢(被动句)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