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儿鱼为什么越小越贵
耗儿鱼是我国第二大类经济海洋鱼类,每日消耗量惊人,每年都要吃掉大量的扒皮鱼,但养殖数量和繁殖速度却无法抵挡人们对它的喜爱。一般鱼类生长速度无法跟上消费需求,所以市场上小耗儿鱼较多,食用步骤也很有讲究,于是形成了耗儿鱼越小的就越贵的局面,大家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嘛,大耗儿鱼更加稀有,价格也更高。
因此,市面上的扒皮鱼外形变得越来越小,通常也会卖一些大的扒皮鱼,但这些耗儿鱼通常都是在切开后放入冰箱储存起来的,人们根本无法通过肉眼看鱼本身来辨认是不是希望买到的的扒皮鱼,因此,就会有许多人用其他海鲜鱼混淆视听!
但小的耗儿鱼却能从外表上辨别出这些扒皮鱼的真假,所以越小的耗儿鱼也就越贵,那些大扒皮鱼很大可能是别的便宜的鱼肉以次充好的,这也使得大家不敢挑选这些鱼肉,也就是这些大块的扒皮鱼的价格一直在下跌的原因!
我们吃的的“耗儿鱼”怎么都没有脑袋?
耗儿鱼,也就是马面鲀,是一种很高产的鱼,他的皮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一般被用来提取氨基酸,肝脏也都被用来做成了鱼肝油,所以加工的时候一般直接把头部剪掉,以便于,挖出肝脏,扒皮,就剩下了我们所吃的耗儿鱼,只剩下了鱼身子,而且因为本身价格不贵,加上又被深加工过,所以耗儿鱼就更便宜了。。。四川人为什么普遍很喜欢吃耗儿鱼
虽然耗儿鱼颜值低的可怕,但是耗儿鱼能成为很多四川吃客的最爱。主要就是因为它肉质鲜美,香辣入味,而且大条大条的鱼刺很容易就和鱼肉分开,完全没有平时吃鱼的顾忌。因为近些年捕捞量逐年增加,目前国内250克以上的耗儿鱼已经很难见到,基本都要靠在日本、泰国和马来西亚等国进口。
耗儿鱼,学名绿鳍马面鲀,又称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暖水性中下层鱼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海洋捕捞中产量居第二位的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也见于朝鲜、日本海及太平洋西北部。
耗儿鱼为什么买不到活的
耗儿鱼买不到活的是因为耗儿鱼长期生存在几千米下的深海中,是一种深海鱼,它们被渔民打捞上岸后,因海里和海面巨大强压的差距,而直接暴毙身亡,渔民只能将耗儿鱼直接冷藏保鲜,所以耗儿鱼买不到活的。耗儿鱼的学名叫什么
耗儿鱼,学名绿鳍马面鲀(file fish),又称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暖水性中下层鱼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海洋捕捞中产量居第二位的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也见于朝鲜、日本海及太平洋西北部。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长椭圆形。头侧视呈三角形,上缘斜直,吻长,尖突。口小,前位。上、下颌分别有牙2行和1行,呈门齿状。鳃孔较大,侧位。鳞细小,上有数行小刺,直接生在基板上。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鳍棘,第一鳍棘始于瞳孔上方。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连于腰带末端,不能活动。尾鳍圆形。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绿色。
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
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产地及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产量较大。其主要渔场和渔期如下:在温台外海、对马海峡和闽东渔场,旺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
钓鱼岛渔场旺汛期为3至5月;舟山渔场和舟外渔场的盛渔期为5至6月;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渔期为4至10月。
生物学特性
生活在外海底层,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在13~20℃,以14~17℃为最适温度。喜集群,在越冬和产卵期间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一般白天起浮,夜间下沉。杂食性,主食桡足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兼食软体动物和珊瑚等。产卵前后均大量摄食,而在产卵盛期则少食或不食。昼夜间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摄食,而在下半夜到上午则较少摄食或不摄食。绿鳍马面鲀的垂直移动现象不仅由于追食饵料生物所引起,主要与其本身生活习性有关。
更多“耗儿鱼为什么越小越贵”的相关经验资讯请关注排行榜大全,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相关推荐: